《冈仁波齐》属于小众电影,影院排片很少,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好口碑。
对于西藏的痴迷,是电影人的宿命。稀薄的氧气孕育出一片澄净的天空和俊朗的山峰,其自然风光十分“上镜”。继2015年《喜马拉雅天梯》之后,今年暑期档的这部《冈仁波齐》又一次带我们领略了神秘的西藏风情。
冈仁波齐,藏传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在印度教中,被视为世界中心之所在,常年有转山的信徒前去朝拜。这部以纪录片的方式来展开叙事的电影其实不过是对藏传佛教信徒日常生活的一个简单描述。故事讲述的是生活在西藏小村庄的尼玛为了完成叔叔的夙愿,与村中的11位乡亲一起上路朝圣的故事,整部影片不过是对这一朝圣之路的简单记录。在117分钟的时间里,观众与这11位信徒一起经历了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在这条朝圣之路上,没有奇遇与惊险,一切都异常平静而祥和。期间,只有三个富有“事件性”的突发状况,为影片的展开掀起了一点小小的波澜:第一,身怀六甲的女信徒,突然临盆,生下了一个孩子;第二,原本拉着11个人行李的拖拉机突然被飞驰而过的越野车撞毁;第三,引发这次朝圣的尼玛的叔叔在接近冈仁波齐的山脚下平静过世。它们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发生在朝圣的开始、中间与结束,有意或者无意地诠释了人生中必然经历的降生、苦痛与死亡。11位信徒在面对生与死的变故时,异常平静。没有大喜大悲的跌宕起伏,生活依然继续:抱着襁褓中的婴儿,用人力拉着巨大的行李车,埋葬老人,继续前行。叙事的平淡与冷静或许失去了当下电影惯有的炫目,却无声无息地宣告了信仰的力量。
对于记录性的电影,镜头的粗糙显现了它的质朴,但质朴的镜头并不意味着没有深度。毫无疑问,《冈仁波齐》是一部彰显信仰的电影。信仰带着它的神秘性,正慢慢消失于充满欲望的现代生活。如何表现这种信仰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反差?《冈仁波齐》做得毫不做作:朝拜路途上平坦的大路显示着现代文明的力量,对于这一文明成果,《冈仁波齐》从不遮掩——豪华的越野汽车与载着货物的大货车不断从朝拜者身边飞驰而过,两者互不干涉,互不惊奇。这不仅表现出现代文明的宽容,更表现出信仰的宽容。两者比肩而行正是当下世俗社会中,有信仰者与无信仰者生存方式的生动写照。
《冈仁波齐》的色彩并不太丰富,却对比强烈——天很蓝,雪很白,金色的屋顶很亮,每一种颜色都被渲染到极致,它们如同一声声隐藏在《冈仁波齐》平静叙事下的呐喊,重新召唤信仰。朝圣之路在到达终点之处,或者因为耗尽气力,或者出于电影的冷静色调,没有给予这座神山太多笔墨,这让观者多少有些遗憾,但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特意设计的留白,如同中国水墨山水的留白:越是有意蕴处,越是无需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