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积香居文创产品销售店负责人任勇
2023年暑期,任勇出去旅游了一趟,有件事让他印象深刻——在饭店吃饭时,他旁边坐着一对年轻的小情侣,这餐饭两人只点了一道菜两碗米饭,任勇突然意识到,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已经变了,“穷游”成了主流。
任勇是重庆市渝中区积香居文创产品销售店的老板,2007年大学毕业后,在外闯荡了两年便回重庆创业,成了一名个体工商户,在重庆知名景区磁器口、十八梯、洪崖洞经营茶叶、陶器、竹艺、千张等西南特色旅游产品,算来已经有十余年了。今年的旅游市场让他觉得有些魔幻:一边是各个景区人头攒动,一边是消费水平明显下滑。“中国经济正处于恢复期,长期来看,旅游市场一定是有前景的,但今明两年的形势很难说。”
任勇说,“不过,不论市场环境如何,总有人赚钱,有人亏钱。对于经营者来说,怎么通过转型寻找生存的契机,这才是重点。”
把老产品做出新花样
船小好掉头。用这句话形容任勇的经营思路最合适不过,从创业开始,任勇就一直处于观察、判断、出手、转型的状态,每一步都走得灵活、果断。
2009年创业时,任勇相中的项目是沱茶。过去,沱茶是重庆家喻户晓的“口粮茶”,但因为生产企业经营不善,后来几乎在重庆销声匿迹。
“对于生意人来说,越是大家不看好的东西,越有谈判空间。”任勇果断谈下沱茶的经销权,然后对茶叶分类,精细化运营。
沱茶既是“口粮茶”,也是低端茶,在超市里,一斤最多只能卖几十元。“有的老板很固执,一定要用传统的配方,一定要保持原来的味道。”任勇则对市场有清醒的认识,“现在市场上的茶叶种类已经很丰富了,绿茶、白茶、红茶、花茶……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色。要想让沱茶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除了仰仗‘地方特色’这个名头,还要丰富产品线,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任勇把最好的茶叶挑出来压成茶饼,配以精致包装。这种精品茶可以卖到999元/盒,是游客作为高档伴手礼馈赠亲朋好友的最佳选择;价格再往下探,有三四百元一盒的礼品茶,这个价格大部分游客都能接受;此外,店里也有传统的几十元一斤的基础款,“我们也要让本地老百姓喝得起。”任勇说,旅游产品要想卖得好,就要把老产品做出新花样来。
沱茶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任勇又相中了荣昌陶瓷。荣昌陶瓷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但在市场上一直不温不火,“我要想个办法,把本地特产以更好的方式呈现给外地游客。”任勇采取前店后厂的模式,前面的店里卖陶器、卖茶叶,制陶师傅在后面的厂子里拉胚制陶,消费者可以先看后买。
任勇的脚步没有停过。第一家店赚了钱,马上开第二家,接着是第三家、第四家……对于市场,他总是乐观的。市场好的时候,这个发展思路让他如虎添翼,但疫情来了,这个思路却一下子把他拽到了谷底。
越是在艰难的时候,越要占领“高地”
任勇做生意有个习惯——不贷款、不欠钱。每年过年之前,他都会把供货商的货款付清。2019年春节,任勇照例付完了供货商的货款,用账上余下的100多万元开了一家新店,然后揣着剩下的两万元回家过年。
“当时我想,春节是销售旺季,过完春节资金就回笼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旅游市场“熄火”了,“过完春节,所有的店铺都关门了。”
任勇感觉每天脑袋都是麻的。
百八十个员工要吃饭,七八个店要付房租。任勇决定关店。租金到期的全部关掉,最后只剩下后街的两家店。
他把手里的资金归拢起来,在十八梯开了一家集火锅、茶叶、特产零售于一体的集合店。
十八梯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附近,来重庆的游人几乎都要来这里看一看,“来重庆不来解放碑,就好像到北京不去故宫,到上海不去外滩,到成都不去春熙路一样。”如今再回头看,任勇依然觉得这个策略是对的,“我始终相信,未来中国的旅游市场是好的。越是艰难的时刻,越要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集中在核心城市的核心位置,占领‘高地’。”当时,任勇判断,疫情最多持续一年,“我做好了亏一年的准备,没想到疫情持续了那么久。2020年4月到10月还能做生意,2021年也有几个月能做生意。到了2022年,疫情一波又一波,一年下来,没挣到钱,还欠了200多万元。”
2023年,旅游市场强劲复苏,同时,受多重因素影响,后疫情时代的旅游消费发生巨大变化。游客的消费重点已经不再是炫耀性消费,而是自然、历史、人文和生活体验。年轻人的旅行方式、消费习惯也在对旅游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并改变旅游市场的产品结构。
任勇尝试转型,他把关注点放在90后和00后身上,“和70、80后相比,他们大多生活富足,没有家庭负担,消费能力较强”。
重庆是一个旅游城市,但并不是每个商家都能把旅游产品经营好。任勇观察过那些经营不良的商铺,发现它们大多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选址失误,人流量少。比如一些新造的小镇,本身文化底蕴不够,在规划时又没有突出的特色,导致游客数量不多。在这里开店,生意自然不好。
二是思路陈旧,成本过高。任勇刚开始做荣昌陶瓷的时候曾找过供货商,“一把壶标价一两千元,即使按八折给我供货,我也很难卖出去。”
任勇灵机一动,挖来一位手艺精湛的老师傅,自己做陶瓷,“成本一下子就降了下来”。
三是方法老套,创新不够。旅游产品往往有一个问题——同质化严重。“很多旅游纪念品还在用传统工艺制作,这些工艺都快被淘汰了。地方特色不等于一成不变,抓住现在的消费需求才是关键。”90后、00后的消费习惯明显与70后、80后不同,“比如70后、80后爱喝茶,90后、00后爱喝奶茶;70后、80后爱买土特产,90后、00后爱买书签、冰箱贴之类的文创产品。”任勇说,“经营者应该打开思路,实用、不贵、好看,这才是旅游产品的转型方向。”
针对个体工商户的政策,要精细化、合理化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转型需要资金。“疫情期间,国家要求给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对这个政策,我要点一个大大的赞。”任勇的语气难得轻松了一些,疫情第一年,他被减免了3个月房租,第二年是6个月,“这方面,国企执行得更好一些。”
疫情开始后,任勇决定贷款了。“这几年背了一身债,直到今年8月才还清。”他苦笑着说,这些钱都是通过互联网贷款临时拆借的,“像我们这样从农村出来讨生活的个体工商户,很多是买不起固定资产的,因此也很难拿到银行的抵押贷款。网贷虽然利率高,但是无抵押,手续简单,很方便。”任勇在网上信誉很好,贷款从来没有逾期过,他听说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专门服务个体工商户的优惠贷款政策,“希望这些政策能在全国实施,让那些信誉好的、经营基本面没有问题的个体工商户能拿到低息的、便捷的贷款,实现转型升级。”
制定让个体工商户满意的政策并不容易,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个体工商户数量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个体工商户经营情况相去甚远。“比如做旅游产品的,有些景区门口的商家一个月只能卖几千元,热门商圈的商家一个月能卖十几万元,他们在融资、税收、用工等方面的政策需求就有极大的区别,这就要求政策精细化、合理化。”
不同行业的个体工商户遇到的问题也千差万别。“2020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就遭遇了职业打假人,让我们的经营雪上加霜。”任勇至今还记得,那天,店里来了一位购买散茶的客人,结账时,客人表示这些茶叶是要送人的,让店员随便拿个盒子把散茶装起来。“没想到,这个客人转脸儿就把我们告了,说我们的产品外包装没有贴标签,是三无产品。”
任勇说,“店员并不知道,茶叶的包装是有严格规定的”。
任勇承认,和大多数个体工商户一样,他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并不全面。“我上大学时是学设计的,当了老板才知道,我要懂管理、懂税收、懂《食品安全法》……”他特别希望有一个平台能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也希望那些恶意侵害个体工商户合法利益的行为能受到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