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七,离除夕只剩最后两天。上午,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的太阳异常耀眼,集贸市场上人声鼎沸。
赵宪珍身着棕色呢子大衣,手里拿着礼品,笑靥盈盈地走进集贸市场的大门。
上海品海饭店总经理赵宪珍
“今年在上海过年吧?”操着一口吴侬软语,她走到一家售卖猪肉的摊位前问道。“不回去了,响应党的号召,今年留沪过节。”回答的是一位中年妇女,虽然春节期间生意并不比往日好多少,但为了能给当地百姓过节提供充足的猪肉,她还是正常开门营业。赵宪珍将礼品递到这位中年妇女手中,并盛情邀请她除夕夜和自己一起吃年夜饭,唠唠家常。
同样的画面又反复出现在集贸市场不同的摊位前。在人来人往的吆喝声中,赵宪珍的嘘寒问暖恰似一缕严寒中的春风,为这些在上海奋斗的姊妹们带去了阵阵温暖。
上海市是全国劳动力的集中地之一。据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1月,仅南翔镇外来务工人口便高达13万人,其中女性劳动力近6万人,占南翔镇外来务工人口的46%.身为南翔镇党员流动学堂“妇女之家”的“当家人”,赵宪珍深知沪漂姊妹们的不易。外出务工的女性背后往往负担着一个家庭——她们家中或有卧病在床的高堂,或有嗷嗷待哺的幼童,但她们学历不高,只能从事简单的生意。住的简陋、吃的随便、生活单调乏味,“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只是为了能多省一分能为家里减轻一分负担。
更令她们苦恼的是身似浮萍的“漂泊感”。异乡人在上海最渴望的就是能有一个组织可以依靠。在南翔镇,她们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以赵宪珍为“大阿姐”的南翔镇党员流动学堂“妇女之家”。在这里,她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更能得到生产经营方面的帮助。
令在沪女性重拾自信
南翔镇的外来务工姐妹们是赵宪珍最牵挂的人。赵宪珍和她们一样,也有一段令人感慨的创业奋斗故事。
40多年前,她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上高中,不幸的是,她的至亲也在此时患上了重疾。15岁的赵宪珍不得不放弃学业,成为了一名上海街头的“卖菜姑娘”。那时,扎着头巾,骑着“老坦克”(一种自行车),从凌晨三点开始自上海江桥到杨浦去卖菜便成了她的日常,一日三餐吃不饱是常有的事,顶风冒雨去进菜时有发生,孤独感、无助感也随之而来。“现在想想,我之所以成立‘妇女之家’,将妇女工作当成我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当年自己的经历不无关联。”她回忆称。
1994年,赵宪珍开了一家熟食店,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她将这家小饭店经营成了占地数千平方米的上海市嘉定区田园品海饭店。如今,这家饭店又再次扩大规模,成为上海地区小有名气的上海品海饭店。
事业上的成功更激起了她对沪漂姊妹们的同情之心。2015年,赵宪珍开始着手在南翔镇党员流动学堂的基础上成立“妇女之家”。据她介绍,“妇女之家”的主要职责就是给在沪漂泊的妇女姊妹们“安个家”,让她们有组织、有依靠,帮助她们重拾自信。她说:“无论是家庭问题还是生意上的问题,姊妹们都可以来这里找我这个‘大阿姐’解决,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也可以找我倾诉。”
为了能更好地帮助这些沪漂姊妹,赵宪珍把“妇女之家”设在了自己的办公室。“距离集贸市场不远,方便她们有任何问题第一时间找到我。”
她说。从此以后,南翔镇集贸市场上的沪漂姊妹们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可赵宪珍的工作却越来越多——帮助55岁的沪漂姊妹杨平顺利入党、调解沪漂姊妹们的家庭矛盾、改善她们的生活环境……身为品海饭店的总经理,她硬是把这些琐碎的妇女工作当成了自己的主业,只有晚上才能抽出些时间打理饭店的经营。
不仅如此,为了让沪漂姊妹生活丰富、重拾自信,她还时常组织一些活动:编织、书画、糕点、钢琴班、亲子教育等一应俱全。近日,她还将插花艺术、跳广场舞等写进了活动议程表上。
2018年,由于妇女工作做得十分出色,“妇女之家”正式升级为当地妇联组织,赵宪珍成为妇联主席。
赵宪珍和南翔镇集贸市场的姐妹们一起过春节
2020年7月,“妇女之家”引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当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问起:“什么叫‘妇女之家’?做些什么?”时,赵宪珍作出了详细的汇报并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认可。
构筑在沪女性心中坚强的“堡垒”
危机面前, 更显组织可贵。2020年初,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疫情打乱了上海民营企业家的日常经营计划,更令这些沪漂姊妹们损失惨重。和那些“家底雄厚”的企业不同,由于这些沪漂姊妹文化水平有限、学历较低,往往只能经营一些简单的生意,本小利薄。危机之下,她们的生存都成了难题。
为了帮助这些姊妹们共渡难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020年正月初三,她第一时间发动南翔镇党员学堂“妇女之家”全体党员捐款近30万元,为这些沪漂姊妹们解了燃眉之急。
复工复产后,赵宪珍又带领餐饮业的沪漂姊妹们进行公益直播。“疫情之后,我们饭店附近的餐饮企业已经倒闭了二三成。”她表示,作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疫情令本就处于市场“高压”下的餐饮业更加“举步维艰”。用人成本、食材成本显著上升,房租上涨,食客却越来越少,南翔镇“妇女之家”的姊妹们慌了手脚。“我记得,那时我每天都要打电话安慰那些姊妹,告诉她们,我一定会为她们想办法。”她说。
2020年6月,赵宪珍在直播间里开始带货自家店里的“南翔小笼包”,只见她一边亲自示范如何制作小笼包,一边对着镜头熟练地介绍:“我们这次出售的小笼包用莲藕做馅料……”
苦心人,天不负。直播效果很好,令她的饭店“红火”了起来,一时之间,“南翔小笼包”成了“网红小吃”。看到有了成效,她便第一时间将这种方法普及给了“妇女之家”的姊妹们。“妇女之家的成立让我们这些在异乡拼搏的妇女找到了组织,感觉有了主心骨。”南翔集贸市场妇女之家的组长周丽华对记者说到。她表示,“妇女之家”为自己的内心构筑起了一道坚强的“堡垒”。“只要大阿姐出现,我们就什么都不怕了。”
赵宪珍到南翔镇集贸市场慰问
在日常生产经营方面,“妇女之家”也能为南翔镇集贸市场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临近2021年年关,由于进价上调,集贸市场的一些蔬菜经营者和往年一样提高了部分蔬菜价格,但有一些经营者却不和市场同步,以低价售卖,故意引起“价格战”。赵宪珍了解相关情况后主动走进市场进行调解。“其实她们之间没什么深仇大恨,无非就是因为你比我多五毛,她比我贵一块的菜价闹得不开心。”她说。经过了一番唇舌,两位经营者暂时“停了战”。随后,赵宪珍同时邀请她们和自己一起吃年夜饭。“现在,她们处的比亲姊妹都亲,有的时候还会互相帮衬着对方售卖蔬菜。”赵宪珍表示。
让“爱的涟漪”不断扩大
“ 妇女工作的核心就是一个‘爱’字,爱自己、爱亲人、爱社会。”赵宪珍说。随着“妇女之家”
不断地发展,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的这股“爱的涟漪”也在不断扩大。
早在1 9 9 8 年, 赵宪珍就把这份爱延展到了福利院的老人之中。
1998年的端午节,她拎着亲手做的200个粽子和一箱牛奶来到南翔镇福利院,和那里的老人一起过节。当她得知许多老人是孤寡老人时,她更想尽一个“闺女”的义务,此后,赵宪珍每年都不忘回“娘家”走一走: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她都不忘为这些“妈妈”们送上一份心意。过春节邀请“妈妈”们到自己的饭店同吃年夜饭则成为了她十几年来始终不变的“习惯”。如今,赵宪珍对“妈妈”们的“爱”有了反馈。今年春节,福利院的“妈妈”们亲手为她缝制了一条围巾。“当围上‘妈妈’们送的围巾后,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她说。
在赵宪珍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沪漂姊妹开始主动投身公益,杨平便是其中之一。作为较早的沪漂姊妹,杨平也是“妇女之家”的老成员。1985年,20岁出头的杨平只身一人来到南翔,凭借着一双手、一把刻刀、一个摊,在当时位于伊家弄上的小商品市场经营自己的刻章生意。
后来在“妇女之家”的帮助下,杨平的生意越做越好。与此同时,她与赵宪珍也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姐妹。在赵宪珍的影响下,杨平曾一次捐出过1000元善款——杨平每刻一个章只能挣5到10元,这1000元则意味着她捐出了自己刻数百个印章才能赚到的血汗钱。她总说,“南翔是个好地方,我遇到了很多贵人,能得到‘妇女之家’的帮助更是幸运,自己可以吃冷菜冷饭,但回报社会一刻都不会迟疑。”从一个只想挣钱改善自己生活的个体户,到坚持十几年上街做为人民服务活动的志愿者,再到担任小区楼组长,杨平越来越能感受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对于赵宪珍来说,让更多姊妹承担起她们自身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则是“妇女之家”为南翔镇作出的最大贡献。说起南翔镇集贸市场,赵宪珍动情地表示:“这里就好像是一片湖水,我只是首先在这片湖水里投入了一块‘爱’的石头,而它引起的涟漪却能层层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