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医疗
+

中医药产业:疫情过后,仍需“破局”

2020-7-17    作者:买佳豪    来源:    

  “西医治疗转重率为11.4%,中西医结合治疗转重率约为4.1%.”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张伯礼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关于中医药的这番表述再次引发了外界对中医药的关注。事实上,在抗疫初期,中医群体已深度介入诊疗,为抗疫提供的一套“中国方案”表现亮眼,引来诸多报道,关于中医药的话题也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中医药迎来高光时刻、中医药正式进军海外”等言论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医药产业。
 
中医药产业:疫情过后,仍需“破局”
同有三和中医团队与武汉市八院西医同仁合影

  不过,在许多中医人看来,这个问题还要冷静对待。他们认为,在此次疫情中,中医药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桎梏并未随之突破。一方面,中医药常识教育不足,很多人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仍有偏差;另一方面,在许多国家,中医药仍属于“辅助医疗”,无法进入正规医院的“大门”,甚至有些国家对中医药的使用设置诸多限制。疫情过后,这些问题仍需设法解决。

  中医≠中药
 
  提起中医,很多人脑海里浮现出的第一印象是中药。“实际上,中医并不等同于中药,中药只是中医治疗手段的一种,针灸、推拿等也是中医的重要诊疗方式,将中医与中药画等号是对中医的误解。”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北京同有三和医馆负责人刘力红说。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国各地派出医疗队伍前往武汉支援,队伍中有很多中医人,刘力红就是其中之一。

  2月24日,刘力红和北京同有三和基金会秘书长解浩然、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雷鸣,以及同有三和南宁门诊部医师赵江滨一行数人来到武汉市第八医院。

  刘力红赴武汉之前就会同其他中医专家针对新冠肺炎做了理论探讨。他认为,此次抗疫要遵循中医“辨证论治、随证治之、以平为期”的原则。在治疗手法上,除了传统的汤药,还要突出中医针灸的作用,“针药并用”,对症下药。

  在武汉第八医院,一例CT显示双肺多发感染、斑片状磨玻璃影的病人,经过10天的治疗,双肺病灶没有变化,咳嗽痰少、胸痛气紧等症状反而趋重。雷鸣恰好路过诊疗室,作为中医专家,他敏感地意识到,一般的治疗可能并不适合这位患者。“让我试试吧!”雷鸣说:“或许针灸能延缓病情的恶化。”

  得到主治医师的首肯后,雷鸣迅速使用针灸疗法,随后,患者的症状即开始缓解,三天后,患者又服用了解浩然配的中药。治疗时间不过6天,再次复查,患者肺部CT上双肺的磨玻璃影已好转。“中医治愈速度慢是人们对中医药的另一个误解。”刘力红说,“在药物领域,西医有完善的药理学基础,优势较大。但中医的优势在于,不仅有汤药,针灸、推拿也是有效的中医疗法。特别是针灸,直接作用于人体穴位,从而作用于病灶,疗效较快。”

  截至3月21日,刘力红一行在武汉市第八医院共接触了33例新冠肺炎患者,涉及轻症、中症、少量重症及康复期患者。其中以针药并用的方式相对完整地调治了25例,临床症状均基本消除或改善,没有一例因为病情加重转院。

  “很多人按西方现代医学的理论来认识和理解中医,这是人们对中医药产生诸多误解的原因之一。”刘力红告诉记者,比如中医强调“因病而治”“一人一方”,因此在中医治疗中,患者是否“遵医嘱”就成为关键,但现实中,有许多患者因不遵“医嘱”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却认为责任在中医。

  这与中医人才锐减导致的中医药常识教育普及力度削弱有关,而中医药教育体系建设不够也正是中医药产业难以“破局”的重要原因。刘力红认为,要将中医药启蒙加入青少年教育体系,引导大众认识中医药,辅以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推动政策,营造了解中医的氛围。

  海外市场如何“破局”

  长期以来,中医特别是中药不被海外市场所接受,欧洲、美国等西方国家纷纷对中药进口实施最高级别管控,中药国际化的道路始终“举步维艰”。“以美国为例,中药之所以难通过审批,一是两种知识体系需要沟通、交流、融汇。中药药物来源、处方、制剂及临床评价等与现代化学药有很大差异,双方都有一个学习、理解的过程;二是美国FDA是世界药物监管最严格,水平最高的机构,而中药研发、生产、质控、评价水平与他们的要求确有很大差距,中药要达到其审评技术要求,还需要不断学习、实践、提高。”张伯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陈跃看来,“中药的成分难以完全阐释清楚;中药尤其是复方中药的作用机理尚不能用现代医学语言表述;对中医中药的文化认同差异等都是中药难通过审批的原因。”
 
中医药产业:疫情过后,仍需“破局”
给武汉前线运送防疫物资

  2020年,中医在国内参与抗疫的诸多成果被国家层面认可,中医药的国际化之路似乎出现了新的契机。据路透社报道,自3月1日纽约宣布首个新冠肺炎病例后,传统中药需求激增。几家开在唐人街的中药店表示,治疗流感和增强免疫力的草药订单几乎翻了1倍,金银花和板蓝根冲剂已很难买到,价格也在上涨。

  荷兰中医药进口商的采购需求也明显增大,一些出口荷兰的中国中医药企业已新开生产线以应对激增的需求。白云山、黄中药等中药企业向媒体表示,海外多地对包括板蓝根颗粒、口炎清颗粒等在内的中药产品需求量飙升。

  “然而,这些都只是海外市场民众的态度转变。从官方层面看,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并没有因为疫情而改变。”刘力红说。为了响应海外市场的需求,刘力红的团队专门研究了国外人群的体质特点,配制了在国内疫情期间有明显疗效的专门防治新冠肺炎的“黄金饮”。希望能够销往意大利。遗憾的是,由于出口资质的原因,这批中药并未如期发往意大利,最终被转赠给国内机场的防疫工作人员。

  “中医药走向海外,需要更多时间、耐心和努力。”刘力红说,“而沟通是中医药在海外‘破局’的关键。”

  近年来,同有三和中医馆的很多医师在刘力红的带领下走出国门,交流、讲学、参加传统医学会议,已经成为他们的常态。“有些人认为,只有中药进入海外市场,才意味着中医药实现了国际化,但实际上,中医文化和中医理念的国际化同样重要。”刘力红认为,国内中医药产业机构和企业,除了在中药标准化等领域下工夫,更要注重中医药文化与海外市场的沟通和对接。

  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制定颁布《中医药法》,确定“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等。这些利好政策在政策上为中医药文化和理念与世界各国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

  “医学无国界,中医也应该无国界。”谈到中医药走出国门,刘力红若有所思地表示:“疗效和理念教育要先行,这就离不开好产品、好医生、好老师,如何挖掘、鼓励、吸引好的中医药资源大胆走出国门,给他们壮胆和撑腰,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中医药人要有信心,将事实和数据摆出来,让人信服,赢得更多国家的认可和支持。”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