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长久以来,鸿篇巨制记载的多是庙堂之上的恢宏大事,或者是文武精英的千古绝唱。而普通老百姓的江湖琐事和他们的喜怒哀乐,则少有关注,更甭说细致入微的刻画了。最近读了一本从基层社会治政案件入手,窥探庙堂大势的书——《显微镜下的大明》。作者马伯庸,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马伯庸是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银河奖获得者。该书是历史纪实作品,虽非小说却胜似小说。作者从剖析大明六个基层治政案件入手,丝丝入扣地剖析案情来龙去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六个尘封已久的明朝基层治政故事,情节曲折,语言奇特,历史再现,引人遐想。
《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描写的是歙县民众遭遇不公平征税而奋起抗争的旧案。明朝徽州府统辖六县:歙、黟、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其中,歙县最大,占经济总量一半,且是徽州州府所在地。明朝朝廷苛捐杂税本来就重,国初朝廷向徽州征派“人丁丝绢”8780匹,本应由六县均摊, 却因基层小吏作祟,改换科目由歙县完全承担。歙县百姓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节衣缩食、平白无故多交了200年杂税。一个人的偶然发现和揭露,使得得知真相后的歙县各色人等与上级官府和其余五县之间,展开了长达数年的周旋博弈,最终演变为暴乱。
《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讲述了明代徽州人如何巧妙使用司法手段进行反复较量,恶僧如何“ 强行碰瓷”、巧取豪夺他人祖庙,士绅如何用司法手段维护财产权益的过程。书中通过平民视角,见证了明代司法体系在基层的奥妙运用传奇。
《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婺源龙脉案讲述了婺源县一条龙脉屡被破坏,“迩来秋闱不振”,科举不振,皆因龙脉风水被破,引发了起窑烧灰与禁绝取石长达上百年的持久拉锯战。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讲述了大明三百年,围绕皇册运作,朝廷和民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较量。黄册全名叫赋役黄册,主要记录户口丁数,朝廷依据黄册按人头征派徭役。乡绅豪强富户操控皇册、沆瀣一气,进行利益输送,千方百计地把负担转到贫户身上,下层百姓负担越来越重、朝廷所获税负越来越少,盘踞中间的利益集团独得大利。展现了皇册从建立到毁灭的全过程,也是明代政治一步步走向灭亡的缩影。
《胥吏的盛宴——彭县小吏舞弊案》,刻画了因一件小的官司,却引来了无数胥吏贪婪定义,胥吏凶悍如虎、生事害人之恶展露无遗。
《正统年间四条冤魂》则描写了四个无辜清白百姓,平白蒙受冤屈不说,碰到靠谱官员本可以脱罪归家,却被裹挟入朝廷斗争冤屈而死的故事。
六个故事过程跌宕起伏,细节妙趣横生,结局发人深省。每个案件峰回路转的波折,环环相扣,看得舍不得丢下。看完后,那些似曾相识的情景不断浮现,让人回味无穷。全书仿佛一张完美的速写,将大明王朝的衰落之姿刻画的惟妙惟肖。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随着大明的倒塌,案件中那些生动的人物以及他们孜孜以求的功名利禄,也都随着大明的终结落了个暗淡无光的结局。
都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但后人要避免前人犯过的错误也不容易。那些历朝历代普遍存在的积弊,滋生易、去除难,如果不能找到那张关键的骨牌,就难以用轻推的效应实现根本性改变。正应了那句老话:“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显微镜下的大明》以冷静克制的零度叙事,替那些生于尘埃、死于无闻的蝼蚁之辈做传,转述他们堙没于宏大历史中的声音,找到了去除基层社会积弊的关键所在:“不可只注目于朝堂,亦要听到最底层的呐喊。在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蕴藏着最真实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