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民营企业及其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8-12-17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刘迎秋 来源: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在国民经济活动总量上表现出来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已经从1979年的3865.8亿元增长为2017年的785770亿元,增长了202倍,年均增长率高达9.5%;按当年价格计算,人均GDP也从1979年的423元增长为2017年的59660元,增长了140多倍;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生活水平大为改善,并由此创造了“中国增长奇迹”。
中国之所以能够创造“增长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占99%以上的中小微民营企业功不可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的,民营经济部门为全社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是与旨在彻底消灭个体私营经济的传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根本不同的。统计显示,到全面实施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底,全国仅存留下不到15万个城镇个体劳动者,民营企业已经不复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允许具有社会主义经济必要和有益补充作用的个体经济发展政策。仅1979年一年时间,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城镇个体劳动者便陡增至32万个,是1978年底全部存量的两倍多,对解决城镇劳动就业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帮手作用。有鉴于此,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和着手实施允许“雇工8人及以上” 民营企业发展政策,到1989年全国工商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便达到了9.05万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民营企业开始进入一个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持续快速发展过程。到2017年底,全国工商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已达2726.3万户,其中99.7%以上是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更是多达6579.4万个;两者相加,民营经济部门就业总量已达34107万人,占全社会就业总量(即包括农村劳动人口)的43.9%,占同期城镇就业总量的80.3%.大量实践表明,至此,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民营经济、特别是数以千万计的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几经波折,既经历过快速发展的喜悦,又经历过“融资难”“融资贵”和“市场的冰山”与“转型的火山”的煎熬。
当前,中国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是两大类问题和挑战:一类是企业发展面临的外部市场和制度与政策环境问题和挑战,另一类是企业自身发展及其内部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和经济技术迫切需要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从中小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外部市场和制度与政策环境角度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四:一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风险积聚、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外部冲击的挑战;二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大中小各类民营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企业结构、拓展和转换成长新动能带来的挑战;三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宏观管理与调控做出适应性调整但调整不能及时到位给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带来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挑战;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求给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包括贷款抵押标的物范围的设定、贷款数量及其期限结构的安排、企业直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等便利)与实践中大量存在的“融资难”带来的挑战;等等。
从中小民营企业自身发展及其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和经济技术迫切需要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角度看,当前需要着力解决和处理好的主要是四大问题:一是小、散、低问题。中小民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主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多数企业组织结构散乱、缺乏组织与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企业治理既缺乏内部有效制衡又缺乏科学有效激励,治理水平不高、效率较低。二是家族式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问题。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仍采取家族式运营与管理,企业运营和管理普遍处于一个人说了算、即使出现差错与失误也很难及时得到纠正的状态,由此便带来了中小企业运营与管理质量和效率普遍较低等问题。三是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及其技术含量普遍偏低,缺乏先进技术的必要支撑问题。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缺少较具前瞻性战略安排,基本没有或少有先进企业文化支撑,应对外部冲击能力较弱,难以实现企业持续平稳较好发展等问题。
解决和应对好上述两大类问题和挑战,是实现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由于数以亿计的个体工商户和数以千万计的中小微企业占民营经济的绝大比重,由于个体工商户是中小微民营企业生成和发展的强大预备队,由于中小民营企业是大型民营企业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后备军,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好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有效扩大城乡居民就业、不断增加国民收入、更好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为鼓励、支持、引导中小民营企业以及整个民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必须实施好的六大政策举措和行政效率要求,包括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实施普惠性税收免除,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完善政策执行方式、避免出现政策实施效果掣肘,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落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实处,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一项必须的重要工作任务做好,保护好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等等。
这六大政策举措和行政效率要求,不仅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和有效政策支持提供了必要前提,而且为更好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挑战,更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更好推动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和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提供了重要保证。可以预见,随着上述一系列政策举措和行政效率要求的全面落实,中小民营企业将进入一个新的更大、更快和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和实现中小民营企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可以有多种选择。实施选择的基础是鼓励和推动中小民营企业家自律老老实实办企业、依法扎扎实实搞经营,积极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努力谋求自身健康生存和更好发展。在此基础上,要着力鼓励和引导有愿望、有条件也有能力实现更大发展的中小民营企业,积极选择和努力走好体制机制创新、股份合作创新、技术引进与创新升级的企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是要努力走好体制机制创新之路。毫无疑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全面建成且存在诸多不完善条件下,中小企业实行家族式运营与管理,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内在合理性。特别是在中小民营企业创办初期,选择和实行家族式运营与管理,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与管理成本,而且还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融资效率和资本运营效率,是合理、必要和有效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强度的进一步提高、市场需求层次和水平的进一步上升和企业内部主要参与人利益诉求的不断升级与多样化和复杂化发展,传统的家族式经营与管理方式的局限性会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来,从而会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更大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中小民营企业必须根据发展的需要,进行企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其中,首先需要考虑和及时做出的一个重要选择,就是理清和确认企业内各个家族成员分别应当持有多少股份,并在此上进行家族企业自身的股份制改造,实现最低层次的家族企业制度及其体制机制创新,为企业长期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奠定必要制度和体制机制基础。
二是要积极走好股份合作创新之路。这是一条从企业外延角度拓展和扩大企业规模的发展方式创新之路。在明确家族企业内部股权占有关系和实现最低层次家族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基础上,进一步打开原本封闭的企业产权构造之门,实施与本企业产品、技术关联性较强的其他(家族)
企业间的产权交叉与合作,走股份合作之路。家族企业对外股份合作可以有多种方式,择其要者,一种是通过出让本企业股权实现纵向引入外部资金和股东的方式,另一种是通过与其他(家族)企业开展股份合作实现横向引入外部资金和股东的方式。两种方式的共同目标是有效扩大企业资产规模和生产经营规模、提升企业资产运营与管理和生产经营质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扩大企业市场占有份额,为企业长期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体制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基础。
三是要坚决走好技术引进与创新升级之路。在家族企业股份化改造与规模扩展基础上,以更大的增量资金投入推进企业经营管理新技术和产品生产新技术的引进及其再创新与再升级,实现企业组织管理和经营模式、企业产品生产工艺与生产方式、企业市场开发与拓展等方方面面的技术创新、升级与换代,为企业的长期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