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宾饭馆创始人之一郭培基
阿苏卫村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悦宾饭馆创始人之一郭培基就住在这个村里。即使和他一同创办饭馆的老伴刘桂仙早已仙逝,即使时光已经过去了36年,对于成立悦宾饭馆之初的种种,以及一家人走过的风风雨雨,82岁的老人依然记忆犹新。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们把时钟拨回到1980年。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还在实行计划经济,两个社会现象非常突出:一个是买东西要凭票,包括粮票、油票、肉票,甚至白糖和布都需要用票购买,因为物资匮乏,人们往往吃不饱;另一个是待业人员多,尤其是1978年开始,上山下乡的知青开始逐批返城,返城大潮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时任北京市长的林乎加和市委不得不想办法,允许人们自谋职业以缓解就业压力。郭培基和刘桂仙夫妻二人便是在这个时期开了悦宾饭馆,成了当时私营餐饮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咱们国家百废待兴的年代。一开始,国家允许私人从事的是修理业和手工业,街面上为数不多的几家小饭店都是国营性质,私人开饭馆在当时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郭培基选择餐饮业,是因为自己曾在部队和北京饭店等单位做过厨师,而刘桂仙则从20多岁时就给叶剑英的夫人做饭,夫妻二人都做得一手好菜。
“有一年,叶剑英夫人和其他几位领导人夫人一起去英国访问,非常不适应那里的饭菜,回国后在吃刘桂仙做的饭菜时,一位夫人突然说,小刘要是在国外开一家饭馆,一定天天顾客盈门。其他夫人则说,不要说国外,在北京开一家就行。”听闻此言的刘桂仙并未将这事放在心上,但几位夫人却认真起来,隔几天就催促一下。这样一来,刘桂仙的心也活了。“老伴回来跟我商量,她说,我们有手艺,开饭馆兴许能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在刘桂仙的坚持下,郭培基写了一个开饭馆的申请,开饭馆成了郭家的头等大事。
饭馆开业,一炮而红
“申请是写了,可谁来批?”当时,中国还没有私人开饭馆的先例,经过反复琢磨,郭培基夫妇拿着申请书找到了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给她盖了章。“章是盖了,可怎么琢磨也不是那么回事。”一辈子循规蹈矩的夫妻俩四处打听,最终找到了东城区工商局。“老伴去工商局一说要办饭馆的营业执照,工作人员都哈哈大笑,人家说‘我们这里既没政策和文件,也没有先例,这个事我们办不了,也不敢办。’”郭培基说,“从那天开始,我老伴就天天往工商局跑,每天早上去晚上回来,软磨硬泡,同样的话不知道说了多少遍,时间长了,人家都叫她‘怪人’。”
回忆当年开悦宾饭馆的艰难,郭培基不胜唏嘘。
在刘桂仙天天往工商局跑的那段时间里,郭培基夫妇背地里没少被人说三道四:“有人说我是资本主义的急先锋。”那段时间,在陌生人面前,郭培基从不敢承认自己就是郭培基,总说自己姓李。“但即使我不承认,我们要开饭馆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报道。”
一个多月后,东城区工商局终于同意她先开饭馆,等有了政策后再给她发执照。
“当时的条件特别简陋。因为房子太小又太窄,一共就4张桌子、一个煤球炉和十几个板凳,连个大点的炒勺都没有,就用家里原来做饭的家什。”按照郭培基的想法,要在1980年的10月1日开业,图个大吉大利,可此时却出了一个小插曲。
“9月30日,我去上班,老伴想着明天就要开业了,也不知道自己这手艺行不行,就想试试手艺,没想到,我下班回家的时候,整个胡同堵得自行车都进不去,看热闹的人实在太多了。饭菜也不够,我们只好向邻居借了面粉,做了点面条,勉强对付了过去。”悦宾饭馆就这样轰轰烈烈地提前一天开张了。
“我们为第一天开业买了4只鸭子,共36元钱,中午一结算,36元变成了50元,到了晚上,居然变成了80元。”来吃饭的人太多了,开业之初就得发号就餐,而且还得提前48天预约。“郭培基介绍说,当时的悦宾饭馆在全世界都引起了关注,”中国餐饮个体第一家“的牌子至今还挂在饭馆门口。
从弱到强,见证中国改革历程
饭馆开起来了,郭培基夫妻又开始为食材发愁。
上文提到,那个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物资极度匮乏,每家每样东西每月都有购买定量,郭培基夫妇的悦宾饭馆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6、7、8月供应芝麻酱,春节才供应瓜子花生,一家只能买5斤白薯,啤酒只能1人买1瓶……”为了买到做菜用的食材,刘桂仙几乎跑遍了北京周边,起五更远走河北三河、高碑店和天津三河县、宝坻县等地的集市,马路边、河边,凡是卖食材地方的她都不放过,鸡、鸭、鱼、肉、甲鱼、大虾,有什么买什么。
在这个当口,工商局的干部提着米袋子、端着锅盆为悦宾饭馆寻米、找豆腐,还为她做担保向银行贷款500元购置了雪花牌冰箱,又各方请示协调,为刘桂仙办理了营业执照。
当时,悦宾饭馆的客人主要有三类人:使馆人员及住在华侨大厦的客人;周边机关,如文化部、法院、人民教育出版社、妇产医院的公职人员;东四西大街卖服装的个体户。“饭馆开业之初,光我们接待的各国记者就有百人之多。”郭培基说,“那时候,美国大使馆的美国人特地做了一张很大的‘名片’,上面印着从使馆区到东城区翠花胡同的地图,然后发给其他大使馆。”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悦宾饭馆的大名在北京的外国人圈子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992年秋天,郭培基夫妇在距离悦宾饭馆不远的胡同里买下了新的店面,其姊妹店悦仙饭馆开张了,一直持续到今天。
1993年5月,一直困扰郭培基夫妇的食材紧缺问题终于解决了,郭培基说:“粮票全面退场,距悦宾饭馆仅300米左右的黄城根农贸市场开市,我们再也不用去河北赶集了。”之后的两三年,悦宾饭馆开始快速发展,夫妻二人不仅用赚来的钱分别为几个孩子买了房,自己一家也搬到了北京小汤山附近一处宽敞、舒适的四合院里,一家人算是过上了舒心的日子。
从一开始背着“资本主义急先锋”的骂名到今天,悦宾在风雨中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36年后,中国的餐饮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锁餐饮集团比比皆是,悦宾饭馆却仍然坚持初心,坚持做出属于悦宾饭馆自己的味道和品质,“不能辱没悦宾这个中国首家个体餐馆的荣誉。”郭培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