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年,东芝就爆出重磅消息,将出售内存芯片业务。这桩大交易引来海力士等国际芯片巨头竞相投标。
近年来,收缩战线、减肥瘦身的日本企业层出不穷:东芝将小电器业务卖给创维,将家电业务卖给美的;夏普将电视业务卖给海信,将电子业务卖给鸿海;松下和索尼连东京的总部大楼都卖掉了……
曾经在消费电子领域俾睨群雄的日本企业陷入了衰退的魔咒。是谁把他们拖入了泥潭?
遥想20年前,索尼、松下等日企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上名噪一时,他们将技术、质量、价格完美地匹配起来,打得以GE家电为代表的欧美消费电子企业毫无还手之力。
还记得《寿司之神》里面的小野二郎吗?他穷极70年只做寿司,对于质量的追求近乎疯狂,对细节的管控极尽苛刻。这种匠人精神在日本企业中比较常见,匠人精神也让日本制造快速建立了与德国制造相媲美的品质口碑。
然而,匠人精神需要生长土壤,在精细与苛刻面前,效率和成本往往不是主要的考虑因素。从企业运营角度看,只注重产品的品质而忽视了企业成长的其它方面,会大幅影响公司成本及生产周期。
20年前,消费电子科技含量较高,产品溢价很高,企业盈利能力极强,可以支撑企业追求极致品质带来的成本损耗。笔者记得,20年前,一台松下冰箱的价格为3000元人民币,相当于工薪家庭半年的总收入。如今,消费电子已经算不上高科技行业,业内的技术外溢十分普遍,价格战层出不穷,在这种环境下,实现大规模制造、快速反应、严控成本才是生存法则。现在,如苹果一样的美国企业可以通过创新获取高价格,小米等中韩企业可以通过快速形成规模实现薄利多销,这让夹在中间的日本企业非常尴尬。
不是说匠人精神对于企业不重要,以高品质产品打市场的确是商业的本质。但是,只注重匠人精神却是企业的危害。企业运营是在消费者需求、质量、价格、成本、周期等诸多要素中寻找平衡,只注重匠人精神,忽视其他企业发展元素,是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忽视,是企业对竞争战略的失察。
其实,日本企业对此理解甚深,放弃消费电子也是主动为之。现在,夏普的高端液晶屏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索尼的拍照组件市场占比45%,无人能敌;松下的锂电池专门配套特斯拉;富士的工业新材料遥遥领先。权衡利弊,日本企业将产业方向调整到高价值的产业链条顶端,用匠人精神延续在专业化领域的竞争能力。
因此,中国企业也要警惕,收购日本公司或其整块业务,并不一定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如果无法在产业链顶端占据一席之地,未来仍然无法逃脱为产业链条顶端企业打工的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