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专栏
+

造出圆珠笔滚珠只是开始

2017-2-15    作者:    来源:    

  最近,一粒小小的圆珠笔滚珠把制造业和资本市场搅动得异常火热。宣布已经成功研发圆珠笔滚珠并且具备量产条件的太钢不锈不仅给去年李克强总理关于“小小圆珠笔笔头我们造不出来?”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在资本市场上也得到追捧,更有坊间人士认为,此事可以作为中国制造突破高端瓶颈的力证,值得弹冠相庆。但是,造出圆珠笔的滚珠真的值得这样骄傲吗?
 
  如果没有去年李克强总理关于圆珠笔的发问,即便是制造业的资深人士也不会去关注这个直径只有0.5毫米的小钢珠。从技术上说,制造这个小球需要刚性极好的材料,需要精度更高的设备,同时还需要在小球上掏出5条0.1毫米以下的小沟,以方便墨水的通畅流动。该项技术一直被以精密制造著称的瑞士、日本等国家控制,中国每年需要进口1000吨滚珠,才能保证380亿支圆珠笔的生产。这样看来,太钢不锈的突破的确振奋人心。
 
  但是,李总理谈圆珠笔事件的目的在于鞭策、督促中国高端精密制造的提升,而不仅仅是要制造出圆珠笔滚珠。我们不能把细枝末节当成主要任务,在全球化市场中,必须保持高度的清醒。
 
  在制造业中,制造难度极大的产品其研发成本必然居高不下,但是市场效果却不一定很好。我国进口的圆珠笔滚珠价格约为每吨10万元左右,进口1000吨,需要花费一亿元左右。即便是太钢不锈吞下了该领域所有的中国市场,每年1亿元的收入可能还不能弥补其之前的研发投入。反观我国大宗机电制造产品,2016年1月至7月,我国进口大宗机电产品4147亿元。在高速动平衡装置、大型盾构机、高端数控机床、大型水压机、航空发动机、大型风洞装置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装备上,我国的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不强,在价格上受制于外资企业,这些装置一台售价高达几亿元并不罕见。李克强总理期望的是中国制造业能借助“双创”的有利时机解决中国制造高端转型的问题,走出中国制造受制于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的窘境,实现技术密集、创新密集,从市场拿回高端利润。不能拿回高端利润的产品恐怕对不起高端制造这个名号。
 
  目前,全球制造业的分工不断细化,进口圆珠笔滚珠也是全球协作与分工的一部分,其价值不高,市场也狭小。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制造业也一直在类似的低价值链条上工作。
 
  如今,传统模式的中国制造已经到了不变不行的地步,关键是要找准自己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上的核心优势环节。目前,全球互联、人工智能、新材料、节能环保等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些趋势带来的产业链条重整才是中国制造的出路,在“别人不能为”的、有市场价值的环节持续投入研发力量才是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