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专栏
+

台湾产业升级的前车之鉴

2016-8-16    作者:李濛    来源:    

  十多年前,我曾以羡慕的眼光看待台湾,因为这个面积只有3.6万平方公里的地区拥有完善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当时,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余威犹在,电子产业占世界市场近20%的份额,以台积电为代表的代工产业规模庞大,硬件产业也彰显出台湾过硬的工业基础和产能,以台塑为代表的企业大量向外输出管理经验……
 
  最近的一次赴台近距离接触台湾的发展现状,我看到的却是发展失衡、日益破碎的产业结构,感受到的是一个经济体从辉煌走向暮色的唏嘘。台湾和大陆曾经有过同样的产业发展机会、类似的经济转型升级思路和实践路径,观察台湾也许能为大陆的发展带来启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蒋经国主政时期的台湾跳出单纯的农业,募集巨资启动“十大经济建设”,在全台修建机场、公路,扩建城市。此时正值美国向亚洲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十大经济建设”为产业承接奠定了基础,而宽松的美元政策也造就了当时良好的出口环境。一时间,机械、纺织、手工等行业的工厂在台湾如雨后春笋,大笔的投资和出口换汇流入台湾。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台湾启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IT硬件、液晶面板、电子芯片、精密制造、精细化工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一大批本土企业声名鹊起。彼时,台湾经济每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形成了著名的硬件、芯片、代工三大支柱产业。
 
  近十年,台湾机械企业逐步衰落,在电脑、面板等领域也被大陆企业全面赶超,GDP增速甚至不能实现1%的增长。台湾怎么了?
 
  与内地相似,台湾也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然后再寻找新的经济驱动力的过程。其经济发展依次为资源驱动、投资驱动、技术驱动、创新驱动四种模式。我们的去产能和“双创”就是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尝试,但台湾却在第四种驱动力的探索上走错了方向。
 
  在二次转型过程中,考虑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外向型经济特征,台湾没有在技术创新等硬实力上下工夫,反而将精力投注在能够“轻资产”运行的服务业上,与此同时,受制于人力成本上升,台湾的制造企业纷纷外流至大陆或东南亚地区。目前,台湾的服务业占经济比重60%,工业占35%,农业占5%,工业占比还在不断萎缩。此次赴台,我的切身感受是台湾的旅游、饮食、日用品、化妆品等行业很火爆,但机场、高速路等设施却是本世纪初的水平,制造企业的高端技术缺失、设备陈旧,甚至没有代言制造能力的本土汽车工业,而在大陆十分火热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在台湾也不景气……
 
  只有真正的硬科技才能打造出一个经济体的硬实力,美国依靠信息技术实现了创新驱动,大陆正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寻找创新驱动的突破点。现在,意识到问题的台湾也制定了绿能产业、智慧机械、物联网等发展规划,但是错过了最佳的风口与时机,其前景可能并不乐观。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