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 话题
+

全面二孩

2016-3-21    作者:王芳宜    来源:    

  早在二孩政策还在酝酿之时,行业分析师就普遍预测,全面放开二孩,乳业、房地产、零售等众多行业都将有望迎来一波人口红利,仅乳品行业就有几百亿元的蛋糕可分。也有经济领域专家认为,伴随着新生人口数量的增加,房屋、教育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内的民间和政府的投资都会成倍放大,二孩或将成为中国当今产能过剩、投资机会萎缩情况下,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全面放开二孩的消息一出,市场迅速反应。乳制品企业的股价全线上涨;中国女鞋制造商千百度斥资近12亿元收购拥有255年历史的英国玩具零售商Hamleys;2016年香港玩具展、香港婴儿用品展及香港国际文具展,参展商家有近2800家,打破历届纪录;青蛙王子董事长李振辉表示,“二孩政策全面开放,将带动婴童护理用品行业新一轮的增长,打开婴童日化用品市场的新局面。”

  与市场的活跃与乐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5年全年出生人口总数为1655万人,比上年减少32万人;截至2015年10月底,申请生育二孩的单独夫妻仅占符合生育政策夫妻的16.8%.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前后,官方和民间调查中那高达七到八成的有生育二孩意愿受访者在现实中却并没有那么积极,被二孩政策牵动的普通百姓更多地处于一种犹疑和焦虑中,他们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经济保障] 二孩家庭经济负担重怎么办?

  早有媒体帮二孩家庭算过一笔育儿成本账,在大中城市,到孩子上大学,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养一个孩子大约需要90-120万元,即便是穷养,也要40万-60万元。

  然而,这笔账算的也只是基本生活保障,动辄百万的学区房和留学经费并不在列。

  在育儿观念已经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养孩子不再是能不能养活这么简单,养好更为重要。如果家庭收入没有增加,这笔月均3000元-6000元的育儿成本要以降低家庭成员生活质量为代价吗?二孩家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经济压力,即便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再生二孩的育儿风险也不容小觑。目前符合政策的9000万对夫妇60%年龄超35岁,高龄产妇生育风险高怎么办?孩子有先天性疾病或突发重病怎么办?如果真摊上这样的“大事儿”,难道要动用父母的养老钱?

  ● 网友声音:Dongwei:(最大的花费)是孩子将来结婚、买房、办婚礼、给彩礼的钱吧?怎么都得100多万,两个儿子至少需要200万,卖肾都不够。

  ● 专家建议:吉林大学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胜今:充分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生育利益关系,加大对生育两个孩子家庭的补偿力度。

  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立法发展研究所所长、江苏省人大法工委原副主任刘克希:国家立法时应当降低二孩父母的个人所得税;在省市立法时,可以考虑减轻二孩父母的经济负担。

  平安人寿北京分公司资深营业部经理佟欣:企业、事业单位可以选择为员工购买团体补充医疗保险或团体高端医疗保险,其中可包含生育责任险。现在团体高端医疗保险产品可延伸到公立医院特需、国际部,以及外资和私立医院等,生育分娩过程中可以为产妇提供全方位全程服务。

  [时间精力] 产假短,孩子谁来带

  由于职场妈妈的产假大多不超过6个月,老人带孩子似乎可以看作是中国普遍的育儿方式。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隔代教育情况普遍。眼下,为弥补劳动力不足,应对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延迟退休似乎势在必行。托儿所早已隐退,靠谱保姆资源稀缺,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如果老人还在上班,孩子谁来带呢?

  ● 网友声音:带刺的玫瑰:爷爷奶奶都65岁退休,别说二孩,头胎也没人带!妈妈都得辞职在家带孩子,60多岁的奶奶出去上班,那将是怎样一幅景象啊?

  ● 专家建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目前,大幅度延长产假并不现实,许多在职业上升期的妇女也不会乐意。政府应该出资建设婴儿阶段托幼机构,或作为婴儿阶段托幼机构的牵头人,由有实力的企业或社区组织自主建设。

  其他专家建议:全面二孩政策施行后,对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会持续增长。建议加速相关立法,完善行业准入制度,加强监管。例如可以探索家政人员员工化,建立个人信息档案,进行标准化管理。

  [心理健康] 老二来了,老大怎么办?

  伴随着二孩政策的演进,老大也一直是媒体关注的重点,但与政策日渐完善的报道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关于老大的报道却接连暴露问题。从老大以死相逼反对父母生二胎到小学生成立反弟弟妹妹联盟,若干个案虽不能代表每个家庭,但却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老大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一方面是父母希望给老大添个伴儿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却是老大对老二“横刀夺爱”的焦虑,两者的矛盾如何化解?

  ● 网友声音:伟大的地瓜:是否生育原本是父母自己的权利,现在却要看孩子的脸色行事,听起来可笑,但现实就是这样悲哀。父母过分的溺爱骄纵,养成了孩子“以我为中心”的观念,对他人缺乏友善和关爱,如今马上就会有人“横刀夺爱”,岂能善罢甘休?

  ● 专家建议:武汉市汉口医院心理康复科主任胡红涛:父母想生二胎,孩子有排他情绪都是正常反应。父母首先要和孩子沟通,也要反思平时的教育是不是存在问题。

  江苏省级机关实验幼儿园王艳群老师:母亲应该在第二个生命降临之前,就以正面的语言告知“老大”:“你再有一个弟弟或者妹妹是一件好事情,以后可以一起玩耍。”等到弟弟妹妹出生的时候,可以让“老大”

  也加入到照顾“老二”的行动中来,让他帮助拿奶瓶、拿尿不湿等等,父母要承认老大的付出,教他学会分享与包容。

  [生育环境] 外部环境能友好些吗?

  中国职场还存在生育歧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有法律规定保护女职工权益,禁止性别歧视,但怀孕女职工被解雇或是被迫辞职的事件时有发生,适龄未婚未育女性求职难问题长期存在。有记者走访发现,“你打算什么时候生孩子?”几乎成了女大学生求职的必答题。在生育问题上,很多用人单位显然站在了女性的对立面。与此同时,《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中明确提到的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还未普及,躲在单位仓库、厕所、楼梯间的“背奶妈妈”不时遭遇尴尬。在公共场所给孩子哺乳的行为还会惹起争议。生育环境可以友好一些吗?

  ● 网友声音:一一:现在民营企业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去生孩子几个月,企业到底是招人呢?

  还是不招人呢?如果招,这个人以后怎么安排?不招的话,这四个月其它人能否把这个工作做好?所以一般企业对招聘近一两年结婚的女性都很小心。

  ellaxiao0 :职场女性有很多不得已的情况,为了宝宝的健康只能背奶,单位没有设立单独的母婴室,最开始是在厕所吸奶,但是因为是电动吸奶器,很不方便,后来选择了会议室,虽然是中午休息时间,但吸奶时还是提心吊胆,所以单位设置母婴室很有必要。

  ● 专家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真真:上世纪80年代以前,国有企事业单位普遍提供托幼和哺乳服务,其初衷是帮助妇女走出家庭、参与经济活动。现在有重提这项服务的必要,避免妇女不得不为了育儿和家务而再次回到家庭。另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提倡夫妻共同承担育儿责任,男性休育儿假在中国并不普及,如果有了相应规定,丈夫是否休假、休多长时间,夫妻之间可以商量选择,社会和单位应该提倡和鼓励男性分担育儿责任,逐渐形成风气,只有夫妻分担育儿责任和家务,才能真正减轻育儿对妇女的压力。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