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gcmag.cn
2004年第9期《光彩》杂志
本刊记者 何健 白志刚
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本来是针对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的过度投资,抑制经济过热的,但由于一些必然因素,民营企业成为本轮宏观调控的重点。铁本事件、建龙事件……身处漩涡的企业有着切肤之痛;项目延期、银根紧缩……更多的企业在咬牙坚持。一些企业对宏观调控的政策有看法,对自己在调控中的遭遇感到委屈,民营企业在宏观调控中的生存环境问题再度成为舆论的热点。我们认为,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宏观环境的变化或多或少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重要的是撑起自己的防御伞。疾风骤雨般的政策过后,留给企业的不仅有调控之痛,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民营企业粗放式发展对资源的浪费问题,专业化和多元化发展如何选择,融资渠道单一带来的风险……我们希望,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宏观调控不是灾难,而是新生的契机。
与正常价格相比,目前的氧化铝价格多涨了1000元,需要引入竞争来抹平它。
民营资本进入重工业,相对于国有企业,用一半的时间,一半的投入就可以完成同样的事情。
对于民营资本而言,他们永远不会拿身家性命去赌的。
——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
这一轮的投资热潮是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随着房地产、汽车业的火爆,市场对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建材、化工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这些产品的供不应求很快带来了价格上涨。钢材价格高峰期比低谷时期涨了近一倍;氧化铝的成本为每吨1000元,2003年国内市场售价高达每吨4300元。资本就像闻到了血腥的鲨鱼,迅速集结到这些行业。
在钢铁领域,从几千万的小投资到上百亿的大手笔,随着钢材价格的步步走高,人们的投资热情也日益高涨。江苏铁本在常州投资106亿元,建设年产800万吨的钢铁项目;建龙集团投资130亿,在东海之滨宁波打造另一个钢铁王国。2003年国内钢铁行业新增加投资1427亿元,比上一年几乎翻了一番。仅江苏一地,从2002年开始,在建钢铁项目就有185个,新建投产项目118个。
大炼钢铁方兴未艾,造车运动又风起云涌。尽管国家对汽车产业的限制政策并没有大的改观,一大批企业却义无反顾地投身其间。生产空调的春兰、奥克斯,做手机的波导,搞电池的比亚迪,都放话要造汽车;在重庆,隆鑫、宗申、力帆这三家摩托兄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汽车业;甚至酿酒的五粮液、卖香烟的红塔集团都宣布要造车了。曾经以轻工产品打天下的浙江,就有四十几家企业打算进军汽车业。老板们对于宝马香车的集体梦想,迅速使我国2003年全年汽车产量达到440万辆,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
类似的疯狂举动蔓延到了电解铝、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
在这一轮的投资狂热中,民营企业唱了主角。铁本是一家民营钢铁企业,建龙背后有另一民营企业复星集团的影子。在浩浩荡荡的造车大军中,十有八九也是民企。长期以来,由于国家产业政策和自身能力的限制,民营企业的活动范围一直囿于产业链的中下游。随着这些领域的竞争充分化,利润也日益稀薄,资本逐利的特性使他们将目光瞄向了产业链的上游——重化工行业。这儿依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天下。十六届三中全会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限制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政策保障;而在本行业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又使他们对自己进入新的产业充满自信。此中的代表人物非希望四兄弟之一刘永行莫属。2002年,刘永行在包头、三门峡等地斥资100多亿建设氧化铝项目,构建从最下游的饲料到电热联产、赖氨酸、铝电复合、氧化铝的完整的产业链。关于自己的这一行动,本文开头刘永行的几句话堪称经典,一度成为民营企业向重化工行业进军的宣言。
在这儿我们不能不提到投资热潮中的另一股重要力量——地方政府。投资本是企业的事儿,可在我们国家,一些地方政府的热情比企业老板还要高。因为GDP的数字、招商引资的规模,甚至马路宽不宽、广场大不大,都成了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要素。各级政府纷纷在自己的辖区内建立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出台各类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要求的项目,也是睁一眼闭一眼,甚至和企业一起作假。铁本事件中,当地政府几十个部门配合,把一个应由国家发改委审批的大项目,分拆成几十个批文。也是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银行一改原先的小气,大把大把地把钱贷给企业。更多时候,政府干脆作为投资主体,兴建各类大型工程,于是一个贫困乡镇花巨款建豪华办公大楼这样的怪事层出不穷。如果说企业的投资还考虑能不能赚钱,一些地方政府的行为可以说除了一己私利,没有任何理性可言。
于是,到了2003年年底,就连普通中国人都感受到了经济的热度,那就是,从当年夏天开始的电力紧缺一真持续到了年底,一些地方的人们甚至担心,2004年元旦会在烛光中度过。电力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伴随着电荒的,煤、油、运全面告急。尽管钢铁、电解铝、水泥的投资背后有着市场需求,但这些行业的新增投资有相当一部分是盲目的,低起点的,而且污染严重。地方政府大规模的圈地运动,更使得国土资源大量浪费。
2003年底,已经有许多迹象表明中央政府对经济过热的担忧,也开始采取一些措施限制某些行业的过度增长。然而,此时的中国经济犹如拔足狂奔的巨人,轻易收不住脚了。今年一季度,GDP增长达到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43%。投资领域的热度堪与1992年相比。谁都记得,1992年的经济过热直接导致了随后几年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
首先是经济出现了波动,才需要宏观调控。现在有些人的一个错误观点就是宏观调控把大家给砸了,但如果没有宏观调控,我们就是大萧条,是经济危机。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
面对持续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高层从温言相劝到不得不厉声制止,宏观调控成为中国政府唯一的选择。
今年2月4日,国务院明确提出了要从土地审批和信贷支持两方面入手,制止钢铁、水泥、电解铝三个行业投资的过快增长,从而拉开了这轮宏观调控的序幕。
发改委下文
3月初,国家发改委宣布,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联合企业和独立炼铁厂、炼钢厂。原则上不再审批扩大电解铝生产能力的建设项目。严格禁止新建和扩建机立窑、干法中空窑、立波尔窑和湿法窑水泥项目。
差别准备金率上阵
3月22日,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强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猛、规模偏大的状况已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当前的关键是要坚决控制住固定资产投资过度增长的势头。3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4月25日将实行差别准备金率。
央行第二道金牌
4月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有效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势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4月11日,央行宣布:将从4月2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银监会撒网
4月13日,银监会发出通知,决定在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查和各银监局检查的基础上,由银监会组成5个检查组,对广东、浙江等七省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部分行业贷款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国务院下猛药
4月2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三届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要利用经济制度、法律和行政干预手段控制部分行业的发展。4月25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
政治局发令
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集中精力抓好中央确定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
铁本祭旗
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责成江苏省和金融监管部门对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违规建设钢铁项目事件涉及的有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
“停贷”恐慌
4月29日,有传言称,银监会通知各商业银行在4月份最后几天停止发放公司类贷款。当天,银监会发表声明否认这一消息,但承认曾要求各商业银行不要在5月份来临前突击发放贷款。
一个半月限期
4月29日,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在1个半月内对所有在建、拟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重点清理钢铁、电解铝、水泥、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高尔夫球场、会展中心、物流园区、大型购物中心等项目,以及2004年以来新开工的所有项目。
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可谓步步趋紧。控制新开工项目、控制土地征用、控制招商引资优惠条件,清理拟在建项目,同时,辅以各商业银行紧缩贷款规模。这些招数一一使出,固定资产投资明显降温。今年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3%,增速比4月份回落了164个百分点。据说仅江苏一地,就有1000多个固定资产项目被列入“停缓建项目”黑名单。来自发改委的声音是宏观调控初见成效。
说一件小事,可以看出调控政策之深入人心。江苏某工业园区引进了一个水泥制品项目,立项审批都通过了,环保方面也达标了,计划动工的那天,警惕性极高的当地村民到区政府告了那家公司,说其违规。因为村民们了解到水泥是中央宏观调控禁限的项目。
尽管本轮宏观调控采用了货币金融等市场手段,但实事求是地说,行政手段还是起了决定作用。正因为此,有许多人对中央政府的行政干预颇有微词,认为本轮经济过热主要是由市场需求导致的,也应该用市场手段来调控。这一点,经济学家樊纲说得很中肯:“中国很多经济主体不是市场主体,市场手段对他们不起作用,只有行政手段才能起作用。”
作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对本轮的宏观调控首先是充满信心,同时要强调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要公平。
——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
宏观调控的目的是打击盲目投资,非理性扩张,中央也反复说此次调控不搞一刀切,是点刹车,可疾风暴雨之下,难免殃及无辜。一些企业本来以为自己从事的行业与被点名调控的行业八杆子打不着,可一觉醒来,却发现调到自己头上了。
中央要求清理在建新建项目,于是一些原本正常的项目也受了牵连。浙江南龙集团通过招商引资到山东某地投资,在该市中心以1.3亿元取得了一块土地,并与当地政府签订了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宏观调控后,当地政府怕群众上访,就停止了拆迁,到现在还剩200多户,企业的投资规划没法及时落实。据说有这样经历的企业在浙江还不少。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影响最大的则是资金。央行说要紧缩贷款规模,对调控的行业要慎贷,地方商业银行矫枉过正,干脆收起了钱袋子。一些银行不敢减少外资企业的贷款,也不便拿国有企业开刀,还是民营企业这个软柿子好捏。这样一来,本来贷款就难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因此,上半年这些企业普遍感到手头紧张。特别是那些前期有项目投资的企业,项目建设到一半,银行反悔不给钱了,你只能干着急。
在一些地区,典当业的业务出奇的火,老板们把宝马、别墅送进了典当行,以解燃眉之急。一些民企被迫借高利贷。在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已升至10%-12%左右,最高逼近15%。有的老板说,宁可利率高一点,自己少挣点,也比等死强。
人们还感受到了另一个微妙的变化。这两年国家的产业政策本来是在逐步放开的,因此也激发了民营企业进军重化工业的热情。可是宏观调控一来,以制止重复建设的名义,一些重化工行业的准入大门又重新关上了。在民企进军重化工业受阻的同时,很多国有企业却加紧扩张,江苏铁本、宁波建龙这些项目在民企违规受到处理后,也传出了国企接手的消息,客观上形成了“国进民退”的局面。
“进入时在后,退出时在先。”
“一旦发现问题,首先就给民营企业吃药,一家民营企业有问题,全体民营企业都得吃药。”
“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国企中到处都是,比铁本要严重得多,为什么不管?”
许多民营企业不是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有怨言,而是对调控中因为自己是民企所受到的另眼相看不满。是啊,要打板子就一起打,不能厚此薄彼。市场经济“公平公正”的原则再一次被提起。
中国很多企业习惯在高速成长当中生存。其实最难学会的是在低速成长之后也能生存下来,特别是面临非常严重的宏观紧缩的时候仍然生存下来,未来不会是永远的高增长,有些年份可能是低增长,甚至可能是负增长。真正显示企业竞争力的时候,可能还在未来,而不是在现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
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宏观经济的变化或多或少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如何保护自己安然过关,甚至从中寻找发展的机遇,成为一些成熟的企业思考的问题。在本轮宏观调控中面临窘境的现实,也迫使企业开始反思。
民营企业的投资应该和国家整体的经济战略相一致。作为企业来说,不仅要关注产品、市场、管理等内环境,还要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要埋头挣钱,也要抬头看天。西安海星集团董事长荣海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将原来的IT产业转向投资高速公路。因为高速公路是温家宝总理在3月人代会上点名支持的项目,我们投资了70亿元,买下一条高速公路,建成两条高速公路。在宏观调控这么严格的情况下,我们的资金流一直很充沛。”“企业的决策人,一定要作一个长远的前瞻性的思考,一边要考虑国家的产业政策,一边要考虑市场的战略预测。”
新疆奎屯的天基钢铁公司为了避开低水平重复建设这条政策“高压线”,走的是高端路线,专门生产那些尚未能大规模生产的、别人生产不了的产品。目前已开发了钢丝绳、轮胎钢等一系列新产品。在设备上采用一些国有企业因风险大而不太愿意采用的先进技术。他们说:“国家控制无非是在产能、质量、环保这些方面,而在这些方面我们早就有所准备。比如建厂时我们就多花1000多万添置设备,使除尘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几。”
要量力而行。企业面临的困境使人们对前一阶段一些民营企业的多元化策略提出了疑问。荣海认为,作为民营企业,不仅要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不能干什么。在经济上升时期,许多行业看来都有赚钱的机会,这时候最怕企业把持不住,头脑发热,大幅扩张,看上去很风光,可一旦宏观调控来临,资金链就很容易断裂。前一阶段,这么多企业造汽车,其中不乏热昏了头的。专家告诫企业,因为我们的社会还不是很规范的市场经济社会,企业更要有风险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比利润更重要!”亲身经历了宏观调控和“特富龙”事件后,浙江台州爱仕达电器公司常务副总陈美荣深有感触,“一个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管理提升,而且对企业危机的防范、国家宏观政策的理解、公共关系的处理也要加强。我们民营企业不只是追求发展的速度,还要脚踏实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奉行稳健的财务政策。东方高圣投资顾问公司首席执行官陈明健认为,“就是要有充足的现金流,一方面要有经营上的现金流,要保持正常的运营,更重要的是如何积聚资本的现金流,更多地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资本进行合作,来加强自己企业的实力。”在广东中山小榄,圣雅伦老板梁伯强说:“宏观调控对我们企业的影响很小很小,因为我们平时的发展策略就是比较稳健,也可以称之为保守。企业负债率较低,一般在10%-20%之间。”在调控中资金链问题最严重的企业,多集中在制造业及基础产业,这些企业的投资,自有资本金往往只有20%- 30%左右,其余均来自银行系统。铁本在常州投资106亿,而他的净资产据说只有不到7亿。
万科董事长王石曾指出,宏观调控中有三类公司日子不好过,一是高负债的公司;二是产业多元化的公司;三是搞资本运作的公司。其实在同一行业中,那些财务结构健全,本身运营良好的民营公司,宏观调控反倒给了一个很好的成长机会,可以从急需套现的企业那里廉价购得互补性资产。优秀企业将生存下去而且走得更好,不合格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而走过这段时期并生存下来的中小企业,面对的将是经过宏观调控后的新的巨大市场空间,它们下一轮的高速发展充满了机会。
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要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对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坚决加以抑制,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薄弱环节要采取措施切实加强。
——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
“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成为下一阶段宏观调控的指导方针。在当前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不会再出台新的更加严厉的调控措施,上半年占主导地位的行政性调控手段也将更多地让位于市场手段。7月底,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浙江调研,要求基层银行积极主动地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对于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包括钢铁、水泥等行业必须支持的重点项目要积极支持。这预示着信贷政策开始出现变化——由前一阶段的过度紧缩,朝着区别对待、适度放松的理性方向回归。
当下民营企业最为关心的是,宏观调控还要持续多久?经济学家樊纲认为,这次宏观调控时间为两年,从目前的效果看,预计到明年年底将结束。
宏观调控至今,除了与切身利益有关的国家产业政策,有两件事引起了民营企业家的关注。一是7月25日,温家宝总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批示。民营企业家普遍认为,在宏观调控的大气候下总理作出这样的批示,是听到了来自基层,来自民营企业家、专家学者的多方面呼声,了解到了民营企业的处境。因此浙江的企业家以“吃了一颗定心丸”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二是《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决定是以改革审批制、进一步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为核心的。在当前宏观调控治理投资过度,政府加强审批制的大环境下,出台这一决定,表明了中央政府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决心。这也向前一阶段有点困惑的民营企业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宏观调控是暂时的,改革才是中国的主流。而且,经济过热、宏观调控中反映出来的深层次问题,也唯有改革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