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一个水泥厂老板的自白

        
  http://www.gcmag.cn  2004年第9期《光彩》杂志
  
本刊记者  文少保

  即使没有宏观调控,小水泥厂的路也是越走越窄
    
  1995年春节,我和一个朋友聊起了做生意的难处。当时我正在做长途贩运水果生意,利润比较低,碰上天气炎热水果腐烂,有时还得赔钱。朋友见我苦恼,不经意地对我说:“目前建筑业发展迅速,你何不试一试去做水泥生意。”一句话提醒了我,对呀!做水泥生意也是长途贩运,没有什么风险,而且水泥需求量的确是一天比一天增多。
  刚过完春节,正是许多建筑工地开工的时候,我就一家一家地去问,那些建筑工地老板说只要水泥标号符合质量要求,价格也划算,就买我的水泥。于是我就开始做起了水泥生意,果然比卖水果挣钱。由于自己做生意讲诚信,没过多久,许多建筑老板就主动打电话给我,要我往工地上送水泥。
  比起我们这些做经销的,水泥厂更赚钱。有一次,一个水泥厂老板请我吃饭,酒喝高了,他越说越高兴:“我告诉你,这几年我办水泥厂真是发了,起码我是个十万元户了!”
  听完他的话后,我寻思开了。我每天贩卖水泥,风里来雨里去,除去开支,一年还赚不上1万元。而他办水泥厂也就3年的光景,却赚了10万元。这使我不由得眼热心跳。思来想去,我决定自己办个水泥厂,我已经有一个庞大的销售网络了,至少不愁销路呀!
  办水泥厂需要有优质的石灰石和煤炭资源,还得有一定的资金。当地信用社承诺给我贷款,正巧附近有一家现成的水泥厂,由于管理不善,一直停工,荒废在那里。我仔细地察看了厂里的情况,这家水泥厂证照齐全,持有《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等有关证件,而且生产的水泥产品质量达到了现行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更重要的是,生产水泥的立窑直径在2.2米以上,符合国家标准,而不是当时国家已明令取缔的土窑。
  我决定投资,让这家水泥厂恢复生产。一个月后,水泥厂就开始启动了,由于我和以前的老客户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所以产品一出来就供不应求。几年来,除去员工工资和原材料等费用,我也有了一部分盈利。说实话,我很庆幸当初自己的决策,毕竟收入要比当经销商强多了。
  转眼间到了1999年夏天,当时我听同行说,国家可能会对水泥行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顿。我听后也不怎么在意,因为我想即使整顿,也只是整顿那些用土窑生产水泥的厂家,而不会影响到我的生产。
  一年后,我周边的一些小煤窑,由于不符合国家的规定,断断续续地关闭了。我明显地感受到,煤炭价格在上涨,每吨上升了几十元到100元不等。这无形中增加了我的成本,因为像我们这样的水泥厂毕竟不是大型的现代化企业,还没有形成明显的规模效应,一次成本上涨就能明显地影响到我的收益。我开始感觉到水泥生产的利润下降了。
  让我苦恼的是,一些在城里搞商品房开发的建筑老板开始不用我厂生产的水泥了。有一次,我找到一个熟悉的老板推销水泥。由于是老关系,他显得很为难,只是拿出一些文字材料给我看。原来,2000年以来,市场需求主流已经开始趋向于高标号的新型干法水泥,国家重点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对水泥的质量和强度要求很高,一般要52.5级的高标号优质窑外分解水泥。而市政建设中的隧道、桥梁、道路等也都要求标号在42.5级(含42.5级)以上的高强度窑外分解水泥。新建的商品房在框架结构施工时必须使用42.5级以上水泥,且禁止使用立窑水泥。即使在占市场份额近48%的农村,农民们在建造房屋时,也开始采用32.5级以上的中等标号旋窑水泥。
  我开始感到来自消费市场的压力。
  最让我头痛的是,2003年夏天电力紧缺,全国各地都在实行拉闸限电,像我们这样能耗高的小水泥厂,当然是拉闸限电的重点。有好几次,由于限电,水泥无法生产,供货一直在拖,到最后,那些建筑工地老板干脆不买我厂的水泥了,电力供应开始成了我厂发展的一个大难题。其实,我早就有一种预感,像我们这样能耗高的小水泥厂多了,总有一天会给国家的能源供应产生不利影响。
  我开始寻找对策和出路。前不久我在报纸上看到了国家经贸委《关于清理整顿小玻璃厂小水泥厂的意见》。所幸的是,我厂并不在清理整顿之列。同时,我还了解到,目前主要是局部地区水泥行业存在过度投资的现象,重点是进行行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的“小水泥”,鼓励水泥企业规模化生产,日产4000吨级以上大项目将受到政府支持,企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也想发展这种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可是一打听,建一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需要大量的资金,哪来那么多钱呀?前一段时间,我去银行贷款,想扩大生产规模。银行信贷部主任告诉我:“国家现在正在进行宏观调控,对水泥厂的贷款管得很严,要贷款是有点困难的。”我一下子陷入了两难境地。照目前的生产情况,除去开销我还有一点盈余。但如果要上马新的生产线,一下子至少需要贷款上百万,我的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上个月,厂里有个技术骨干向我递交了辞职报告,说亲戚给他在一家大型的水泥厂找了一份销售员的工作,他算了一下,去那家水泥厂干销售员比在我这里做技术员还强。我知道这是事实,但我还是极力挽留他。也许是碍于面子,他留下了。但这总不是长久之计,如果我不能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他终究是会离开的。技术人才的短缺又将成为厂里发展的一块“短板”,我又有了新的担忧。
  有时候,我独自静坐,想想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再对照自己厂里的状况,对自己说,我也该作出适时的调整了。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