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专栏
+

金融政策应着力于控制信用扩张

2018-3-22    作者:易宪容    来源:    

  2月12日,央行公布《2017年第四季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显示,1月人民币新增贷款达2.9万亿元,远高于市场预期的2.05万亿元,同比增加8670亿元,增幅达43%,创出国内人民币信贷单月增长最高水平。不过,整个社会融资规模仅增加3.06万亿元,不及预期的3.15万亿元,与2017年同期的3.74万亿元相比,少增加6800亿元。这主要是因为银行业务由表外移回表内,同时,与影子银行相关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全面减少。
 
  另一个数据是,住户的中长期贷款由2017年的6293亿元减少到5910亿元,同比少增了383亿元,但是住户的短期贷款由2017年的1229亿元增长到了3106亿元,同比增幅达253%.这是非常罕见的数据,显示了国内居民金融加杠杆不仅没有减缓,反而在加速。这主要是由于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限制,不能获得银行按揭贷款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者,开始通过银行消费贷等融资方式进入房地产市场。所以,今年中国银监会特别强调要防止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及降低居民融资杠杆,可能就是针对这点而来。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经过近一年的金融整顿,国内影子银行逐渐萎缩,银行表外业务逐渐向表内回归,基本借贷融资回到正规银行体系,国内金融体系去杠杆达到一定的成效,但政策重点是整顿金融市场乱象和强调金融体系内的良性循环,至于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如何去除房地产泡沫方面则没有具体政策。
 
  因为,有几个问题还没有解决。
 
  一是没有界定房地产是实体经济还是金融经济。按照当前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居民购买的住房是以投资品统计的。既然住房是投资品,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就是在推高资产价格。不过,当前中国的房地产政策又鼓励居民购买首套住房,认为首套住房是消费品,从这个角度看,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是流入实体经济。正是这种政策上的混乱,导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越吹越大。
 
  二是宏观审慎政策的核心仍是防范及化解系统性风险。尽管其指标体系设置往往从微观入手,但仍然是以宏观角度来思考政策的含义,即如何控制信用扩张的边界。比如,目前国内“因城施策”的宏观审慎房地产政策就是设定规则,以住房按揭贷款的首付及利率进行宏观审慎管理。但是,其实际上起到的作用是微观的,整个住户的贷款规模不仅没得到有效控制,反之在快速增长。
 
  未来,要实现央行的目标,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实现稳增长、去杠杆、防风险之间的平衡,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核心还是在于如何控制信用的过度扩张,让资金流入实体经济,而不是进入资本市场或在金融体系内循环。从1月份金融数据看,现实与这个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