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观点
+

观点

2016-10-8    作者:    来源:    

  “‘五证合一’要最大程度运用改革成果,避免重复浪费。”
 
  ——国家工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茅
 
  8月23日,国家工商总局召开全面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工作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张茅在会上表示,要积极协助发改、人社、统计等部门,依托已有的设施资源,以省(区、市)为单位继续完善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最大程度运用“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成果,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背景分析」2016年6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的通知》,从2016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新的“五证合一”办证模式采取“一表申请、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一份证照”的流程:首先,办证人持工商网报系统申请审核通过后打印的《新设企业五证合一登记申请表》,携带其他纸质资料,前往大厅多证合一窗口受理;窗口核对信息、资料无误后,将信息导入工商准入系统,生成工商注册号,并在“五证合一”打证平台生成各部门号码,补录相关信息,同时,窗口专人将企业材料扫描,与《工商企业注册登记联办流转申请表》传递至质监、国税、地税、社保、统计五部门,由五部门分别完成后台信息录入;最后打印出载有一个证号的营业执照。办证模式的创新,大幅度缩短了办证时限,企业只需等待2个工作日即可办理以往至少15个工作日才能够办结的所有证件,办事效率得到提高。
 
  “日本央行下一步行动可能是‘直升机撒钱’。”
 
  ——邓普顿新兴市场集团执行主席麦朴思
 
  近日,麦朴思造访东京,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们(日本)真的开始思考手上还剩多少工具可用,第一个反应会说,好吧,那就直升机撒钱吧,将钱直接交到消费者手中,我想这可能就是他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背景分析」“直升机撒钱”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创造的名词,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也被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今年年初,日本进入负利率时代,日元兑美元飙升到100附近,股市下挫,银行获利萎缩,麦朴思认为,传统的宽松措施只能让大家节约,而不是花钱或借钱,因此,日本可能被迫考虑这种之前一直排除在外的政策。
 
  “高利息是压倒经济的最重的一根稻草。”
 
  ——中诚信集团创始人、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
 
  在近日举行的“中诚信债券市场论坛2016”上,毛振华发表演讲称,中国的企业债务率显著高于其他国家,企业付息压力大,高利息是压倒经济的最重的一根稻草。
 
  「背景分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要用17%的利润支付利息。毛振华认为,中国下一步的金融危机将发生在债务市场,企业应当对此提高警惕,通过股权融资等方式降低企业的负债率。同时,金融市场也要降低交易杠杆,要严格限制场外配资、债券回购市场,建立好的生态环境。要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改变债券从业人员的激励机制,不仅与发行挂钩,也要与偿债挂钩,建立债券从业人员的终身追责制度。
 
  “处理过剩产能不难办,按照《企业破产法》破产就行。”
 
  ——金融与公共政策教授肖耿
 
  近日,在财新传媒举办的“首届长白山论坛”上,肖耿对产能过剩问题发表看法。他认为,中国目前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重要的是是否有一个机制来处理产能过剩,“其实这也不难办,按照《企业破产法》破产就行。”
 
  「背景分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内部课题“我国产能过剩风险评估与化解”一文指出,1998年以来的十几年,中国经济半数以上时间处于产能过剩,若剔除经济刺激政策影响,可能有更多时间处于产能过剩状况。
 
  随着中国经济逐步步入新常态,化解过剩产能必须从过去简单的数量增减和转移,转变到提质增效、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上来。这就要求企政府和企业遵循市场规律,按照搞对价格、公平竞争、创新驱动、强化约束的总体思路,着力健全化解产能过剩风险的市场机制和配套政策措施。
 
  “面对疾病,正能量是最有效的药。”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
 
  8月24日,李开复在微博上发文讲述自己战胜癌症的心路历程,题为《与星云大师对谈: 面对疾病,正能量是最有效的药》,文中引述了星云大师开导他的话:病痛最喜欢的就是担心、悲哀、沮丧。病痛最怕的就是平和、自信,以及对它视若无睹。
 
  「背景分析」李开复在2013年9月5日于微博中透露自己罹患淋巴癌,据李开复回忆,他年轻的时候最不注重睡眠,每晚两三点睡觉是常态,每天的睡眠大概只有4个多小时,他还常与朋友比拼看谁工作得更晚更努力。患病后,李开复开始调整作息习惯,他对创业时生活习惯的反思在企业家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让很多企业家开始关注健康问题。
 
 

上一条

观点

下一条

观点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