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高中一毕业就离开家乡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去深圳打工。工作并不如意,他辗转回到县里当起建筑工人。步入21世纪,家乡出了好政策,他瞅准机会成立了上杭县儒溪槐猪有限公司,搞起了生猪养殖。
短短几年时间,他和他的儿子将濒临绝种的槐猪打造成地方特色农产品,让土生土长的槐猪“飞”进了大城市。
创业父子兵
“儒溪是我家门口那条小溪的名字。父亲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当年他给公司取了这个名字。”八零后小伙陈志涵这样说起自己的父亲。
父亲名叫陈大荣,是上杭县太拔乡彩霞村村民,也是上杭儒溪槐猪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如今已年近六旬。
陈大荣所养的槐猪是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优良地方品种,在上杭县已有上千年的饲养历史,是农业部第一批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的猪种,与普通白猪相比,槐猪具有氨基酸含量高、含钙高、胶质含量丰富、肌纤维细、胆固醇含量低等明显优势。然而,1999年,全县槐猪还不足1000头,纯种公猪仅剩一头。
2003年,上杭县建起繁育场对槐猪进行保种繁育。为鼓励扩大养殖,县里给出了补贴政策,凡是养殖50头以上母槐猪,每头公猪一次性补贴500元,每头母猪一次性补贴400元。
起初,虽然有政策鼓励,但愿意养槐猪的农户并不多。原因很简单,槐猪饲养周期长,普通白猪四个月出栏即可长到300斤,而槐猪一年左右才能长到150斤。
陈大荣却不这么想,他认为槐猪具有肉质细嫩、香甜鲜美的特性,个头虽小,却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于是陈大荣抓住政策优惠的有利时机,开始了自己的养猪事业。他租下了4000亩山地建起了扩繁场,并于2008年底注册了公司。
怀着对家乡特有猪种的极大信心,大学毕业后在外地企业工作的陈志涵也于2009年回到了家乡,和父亲、长兄一起搞起了槐猪养殖。
点滴积累成大业
槐猪虽好,可养好槐猪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从没搞过也没学过养猪的陈氏父子选择了边养边学。
“开始养猪受益于好政策,后来县农业局还帮我们请了福建省农林大学的教授做指导。在防疫方面,县畜牧兽医水产局帮了很大忙。”陈志涵满怀感激地说。
扩繁场为槐猪提供了宽阔的活动场地,陈氏父子也坚持用五谷杂粮喂养槐猪。“我们自己种植玉米、地瓜藤喂槐猪,把狼尾草打碎,加入豆渣、酒糟等天然饲料,这是高品质的源头。”从长远发展考虑,公司成立不久,陈大荣就注册了儒溪商标,而且一次性注册了十余个类别。
虽然自己以养猪为业,但眼见着村里经济作物单一,村民们在山地上种植水稻经济效益又非常低,陈大荣想到了转型。他尝试着在扩繁厂周围种起更适应当地土壤的茶叶,这一种成就了后来的上杭县儒溪茶叶有限公司。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建立起绿色有机茶叶基地,规模在县里首屈一指。
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加,猪粪等废物处理成了问题,陈大荣又动起了脑筋。
“(那时)觉得工业化肥对土壤破坏性太大了,而现有的成熟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粪变肥,于是就尝试着建有机化肥厂。”陈大荣说。
对土地的深厚感情让陈大荣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养猪场的废料经过处理变成了茶园的肥料,在实现了生态种养的同时也实现了增收。有机化肥厂能处理全县近三分之一的猪粪,产品也在周边县市推广。
在工作中,父子三人分工各有侧重。父亲主管槐猪养殖,长兄主要负责茶叶相关业务,陈志涵则将心思扑在槐猪销售上。
经过7年的发展,陈家父子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仅猪舍面积就将近3万平方米,年出栏生猪超过万头,带动了周边乡镇一二百户农户一起搞养殖。
当年不被看好的槐猪如今成了宝。
陈志涵介绍说,“槐猪属于高端农产品,各地的价格有些差异,均价四五十元一斤,猪心猪肚还要更贵些。”
如今,陈大荣的槐猪养殖基地早已被确认为国家级槐猪保种扩繁基地,也是农业部重点扶持的国家级槐猪保种场。儒溪槐猪也已经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大品牌,福州、厦门、龙岩等城市均有销售,直营网点有十余个。
被产业链拴住的槐猪
在陈志涵看来,槐猪养殖还要由规模化进一步走向规范化、现代化。“我们正考虑引进自动化猪舍,这样,两对夫妇就可以管理2000头槐猪,效率会大幅提高,产品质量也更有保证。”
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有落实到位的补贴政策,又有多年来累计下来的经验技术,儒溪槐猪的发展似乎无比顺畅,但现实中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搞农业,打通产业链是个关键问题。公司做得越大,感觉越强烈。”陈志涵解释道,如果只做养殖,我们的规模还可以再扩大几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也大幅提升,槐猪市场也还有很大的空间。但问题在于,进入市场的过程中,运输、屠宰、销售这些环节还跟不上养殖的发展速度。比如,有些地方要求生猪要运到本地屠宰,但由于槐猪肉质与普通猪有很大同,处理方式也就不同,当地屠宰场的设施和处理方法无法达到槐猪的处理标准,影响了槐猪的品质。还有一些地方,如果要把处理好的猪肉运过去就要办很多当地的证书,非常麻烦。在销售方面,槐猪营养丰富,肉质鲜美,但要把这些优势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一个公司无法独立解决的,需要产业链进一步健全。”陈志涵说。
目前,儒溪槐猪采取以销定产的模式,根据上一年的销售情况确定下一年的养殖量,对扩大规模持审慎态度。
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对于返乡创业者,能有儒溪槐猪这样的局面已经可以说是非常成功了,但陈家父子并没停下把家乡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推向更广阔市场的脚步,虽然年近六旬,陈大荣依然亲自管理项目,主管销售的陈志涵则开始创新尝试。
他创办了自己的贸易公司,精心打造“禾豚上杭槐猪”肉制品品牌,采用微信平台与实体店同步销售的经营模式。在生猪精细分割与猪肉熟食加工方面展开探索,一边卖生鲜猪肉,一边卖大厨精心制作的槐猪制品便当,让进店的消费者更直观、更充分地感受槐猪肉的独特味道。
去年,他又建起主营儒溪槐猪的禾豚众筹猪养殖中心,通过众筹方式展开营销。众筹猪不用消费者亲自饲养,只需给认购的槐猪取个名字。养殖中心配备实时监控系统,养殖过程全透明,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App时刻了解的它们生长情况。消费者只要打一个电话,经过处理的冷冻鲜猪肉就会快递上门,项目一上市就得到了顾客的热烈响应。
“我们通过众筹的方式让消费者参与进来,让他们更了解槐猪,也对饲养过程更放心。”虽然很多模式还在探索,但陈志涵牢记父亲“做大市场,品质为先”的发展理念,坚持以质取胜。
说起下一步的发展,陈志涵表示,全家正在为公司上新三板努力,同时公司也在积极寻求更多资金、管理和市场方面的合作,以实现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