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知 者 无 畏
http://www.gcmag.cn
2003年第12期《光彩》杂志
本刊记者 丁艳艳
来到李宗俭位于京闽茶城的店铺,主人并不在,他的夫人招呼我先坐下来喝茶。不一会儿,门口进来一位戴着近视眼镜、外表斯文的男士,就在我犹豫之际,他已经主动向我伸出手来……
这就是李宗俭了——马连道茶商眼中玩转茶叶生意的“大学生”。
1989年,李宗俭就读于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系机械制茶专业。“毕业于我们这个专业的人,大部分都在给别人打工,真正拥有自己实业的很少。” 李宗俭说。
毕业时,李宗俭回到老家,就职于广西石乳茶叶有限公司,在车间里闷头一干就是6年。
“后来,单位进行股份制改革,全部量化完之后,国有的这一块,就全部变成民营的了。1998年,公司在京闽茶城设立销售部,派我和另外一个同事过来负责。接着又进一步再改,最后都独立核算完了,所有的都是个人的了。”
初到马连道,李宗俭还是比较顺利的:茶叶、包装等由总公司直接提供,也不需要自己筹备什么资金——他只要负责好经营就行。
可幸运只是暂时的。李宗俭很快就发现,从前马连道市场上那种“很多人来买茶,茶叶供不应求”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2000年之后,整条街更是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状况,茶叶滞销了。
现实逼迫李宗俭:必须主动出击,做市场!
向市场转变的过程是痛苦的。首先,知识分子爱面子的毛病就是一个“拦路虎”。自命清高的他,不知道怎样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自然,吃亏是必然的。
就在他愁眉不展之际,茶城里一位资格比较老的茶商实在看不过眼,善意地提醒他:想挣钱,一定要把握好顾客的消费心理,要善于与经销商周旋,不能一味地书呆子气。李宗俭告诉我,茶商那句“做生意,要像狗一样地求人”的话,深深地触动了他。
花了很长时间,“面子”的障碍解决了,李宗俭又面临另一个难题。因为他太熟悉茶了,茶叶的成本、质量、利润空间他都了然于胸,看到一部分茶商以次充好,无原则地提价来赚取高额利润,他发自内心地感叹:“真是无知者无畏!懂得茶叶生意哪敢这么卖呀!”
偏偏李宗俭是个“知者无畏”的人。高额利润并不能诱惑他,他默默地做他的茶产业——保证质量、以量制胜,诚信经营、不乱抬价位。他相信,凭着一点一滴的积累,最终带给他的必将不限于利润,还有源源不绝的客户,而后者才是决定性的。
做好茶叶质量和价格的同时,“知”市场才能更无畏。
李宗俭告诉我,他的店以经营花茶为主,茶叶的大类差不多都齐全,小类也有上百种,像店里的石乳牌茉莉花茶、袋泡茶、云南花茶、绿茶、普洱茶等等销量都不错。他还称,公司的产品在华北这一块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还有一些茶叶还出口欧盟。粗略计算下来,月平均销售额二三十万元没问题。
取得这样的成绩,源于他深“知”市场的能力。
“掌握整个茶叶市场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针对市场对绿色食品需求日益旺盛的情况,我为公司的茶叶注册了‘绿色饮品’的商标;看到宾馆、酒店袋泡茶的紧缺情况,我又率先推出了一系列袋泡茶产品。记得公司的袋泡茶刚一面世,就被抢购一空,那时我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在谈到公司支柱性的产品——袋泡茶时,李宗俭很是激动。
他对经商的环境也“知”之甚深。
他承认,如今的马连道确实没有了昔日的繁荣,而且,人员的频繁流动难免会造成鱼龙混杂,一些不规范的东西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消除,但是,他相信马连道仍会重现昨日的辉煌!他认为,整个市场以批发为主、零售为辅的趋势还要保持很长时间。他坚持,几个大户控制不了整个市场……
如今,已经做成自己实业的他,经常在全国各地奔波忙碌。对他来讲,休闲娱乐活动都成了一种奢侈。他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征服,“想做就没有困难。”这是李宗俭对不可预知因素的诠释。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