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三香”的故事
http://www.gcmag.cn
2003年第12期《光彩》杂志
特约记者 胡艳莲
本刊记者 何 健 付惠君
在马连道茶叶一条街,说起“三香”,一般人都知道是指满堂香、更香和品品香。这三家企业,不仅名字里都带一个“香”字,而且都是马连道上举足轻重的企业。如果你想知道得再多一点,也简单--在马连道上随便找个茶商,他也能掰着指头给你说出个一二三来:满堂香来得最早,他们的茶叶主打商场和超市,他们一家人办市场挣得盆溢钵满;更香是马连道的明星企业,两口子做茶包装挣了钱,做有机茶抢了先,搞连锁店出了名,品牌做得最成功;品品香相对低调,多年来埋头做质量,实力了不容小觑
……
领先一步满堂香
在马连道茶叶一条街,满堂香是绝对的“老字号”,也是公认的最有实力的企业之一。纵观满堂香的发展,离不开许多“第一”:第一个到马连道,第一个进商场,第一个办市场。就连同样经营花茶,他们家的茶叶上市也比人家早。因为,他们在海南三亚有茉莉花基地,花期比别的地方早。春节前后,北京市场花茶断档,满堂香的花茶刚好补了这个缺,每斤比别家贵个10元8元,照样供不应求。
说到这许多个“第一”,就得说说他们家的“老爷子”。老爷子名叫高信坚,在马连道名望很高。
满堂香原是福州的一家茶企业,高信坚当家,带着儿子儿媳干得很红火。有一年参加完郑州的糖酒供销会,拿回来二三十份订单。不料茶叶发出去后,100多万元应收货款却分文未见,原来所谓的供销会整个是一骗局。一夜之间,一家原本效益很好已初具规模的企业遭遇了灭顶之灾。幸好家里还剩点茶叶,大儿子高尚夫妻俩押着3车皮茶叶到了西安,一家家单位推销,终于把茶叶变成了钱,企业才有了资金周转。也正是吃了这一堑,让满堂香人明白,给人做订单、供货,都非长久之计,只有自己培育的市场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1989年,高信坚来到北京,在马连道开了满堂香茶庄。当时的马连道是一大片仓库区,街道两边都是高墙,沙子路坑坑洼洼,没有路灯,没有公交车,人烟稀少,因为占北方市场90%份额的北京茶叶总公司在这儿,才陆陆续续有几家茶商来安了家。当年的生意可不像现在这么好做,没有客户,业务员提着样品上门推销,骑着三轮车给人供货。北京大大小小的商场都供过,包括小卖部,反正有的是人,两斤三斤都送,就这样建立起了自己的销售网络。说起今天的成绩,满堂香人说,我们来得早,市场份额很关键。
那时候北京大型商场少,商场里卖茶叶的专柜都由国营茶叶公司把持着。要是能消除中间环节,有自己的专柜直接面向消费者就好了。1992年,高信坚找到西单购物中心,提出在商场设立满堂香专柜。合同签定后,北京的一家老字号茶庄闻讯找到满堂香,说如果你选择做专柜,就不能做我们的供货商。在此之前,满堂香已经连续3年为这家老字号供货,对方在北京茶叶市场占有很大份额,是他们的一个大客户。高信坚考虑再三,最终决定选择商场。说起这段往事,满堂香人在钦佩老爷子的英明决策的同时,也承认这家同行的品牌意识是很对的。
这一决策决定了满堂香以商场专柜为主的经营模式。后来开业的城乡贸易中心、蓝岛等北京大型商场,都有满堂香的专柜。依托大中型商场有一个好处,它的客流是自然生成的,如果开专卖店,则需要一到两年的顾客培育期。
1996年后,来马连道的茶商多起来了,很多茶商都为找门面房发愁。高信坚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商机,率先和储运公司合作,于1997年成立京马茶叶批发市场,将原有的废厂房改建成一间一间的简易门面,对外出租。此举既解决了众多茶商的经营场所难题,也为满堂香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没过多久,京马搬到了马路对面,原址上盖了家乐福。满堂香人说:“老爷子当年就说过,家乐福会带来人气,会使这条街更加繁荣,果然没错。”虽然因为拆迁关系,京马市场几经搬迁,但依然是众多茶商追捧的经营场所。
几年前,老爷子告老还乡,留下的生意由三个儿子接着干。卖茶叶,办市场,满堂香经营得红红火火。
步步为“赢”茶更香
1995年5月4日,两个有志青年从青山环抱的浙江武义来到北京,在马连道开了一家不到20平方米的小小茶叶店,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这两个年轻人就是朱丽俐和她的新婚丈夫俞学文。
8年前的马连道,远没有今天的繁华喧闹,一条土路贯穿南北,路边散落着五六家茶叶店。白天顾客就不多,到了晚上,路灯昏黄,更是连行人也见不着了。
缺少资金,品种单一,丽俐的小店也是门可罗雀,顾客寥寥。
半年过去了,买卖没有一点起色,守着清冷的小店,丽俐一筹莫展,心中升起难以名状的思乡之情。但生意是哭不来的,市场不相信眼泪。丽俐和丈夫开始琢磨店的出路。
他们想到了北京茶庄里包茶的四方纸包。北京人爱喝茶,却不注意包装,不管多好的茶叶也是纸一包、绳一扎了事,放长了就会变质变味。
能不能改变北京人多少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包装方式呢?小两口一合计,觉得这是一个商机。于是倾其所有,从杭州订购了一批价廉物美的茶叶包装盒,没料到一投放市场,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火爆场面,没过几天,就销售一空。有时刚进的货还没有入库,就让等在店里的顾客“抢”走了。一车又一车,供不应求。小小茶叶包装盒让惨淡经营的小店找到了转机,也让丽俐初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登记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迈出了进京创业的第一步。
这就是阔大无边的京城,这就是深深浅浅的市场。
如今的更香茶叶公司已拥有自己的设计部,聘请了从事美术设计的专家,不断向市场推出制作精美的新概念包装——包装盒的生产销售依然为公司创造着丰厚的利润。
有了资金,两个年轻人开始从茶上下功夫。丽俐知道,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要想赢得顾客,必须保证茶叶质量,那么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从源头抓起。如果建立自己的茶叶生产基地,则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实现产销接轨、降低成本。
几经寻觅,他们把目光锁定在家乡一座海拔800多米的小和尚山,这里终年云雾环绕,泉多溪多,是个适合茶叶生长的“风水宝地”。由于交通、信息、人才等因素,这里的茶园近乎荒芜。可他们一眼看出了其中的潜力和优势,在县领导的支持下,以闪电般的速度建成了第一个茶叶基地。
在如此天人合一的环境中生长的茶叶,自然有了不同一般的品质。更香系列茶叶一经问世,便赢得了顾客的青睐。1996年,在质检部门的一次突击检查中,更香茶叶和“吴裕泰”、“张一元”等北京老字号比肩而立。
更香的买卖越来越好,丽俐的眼光也越来越远。她敏锐地捕捉到新的市场商机——纯天然的有机茶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有机茶必然和其它的有机食品一样,很快会走俏京城。于是,精明的丽俐和丈夫又一次走在了市场的前面。他们决定率先投资开发生产有机茶。
认准了就干。他们根据国际有机茶生产、加工、包装的严格要求,对茶叶基地进行改造和提升,并由此延伸到有机茶的运输、储藏、销售等每个环节。
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司主导产品“庚香”牌有机茶通过了国际IMO有机食品认证中心以及中国茶叶研究所有机茶认证中心双项认证。由武义茶叶基地生产的一批批茶叶抵达了北京,“云雾绿茶”、“得雨生”、“翠尖”、“水灵一号”等系列茶叶的清香陆续飘进了京城的千家万户。
继浙江武义茶叶基地之后,公司又相继建成了广西横县有机茉莉花生产基地、云南思茅茶叶生产基地、福建安溪茶叶生产基地。目前,更香有机茶的销量已稳居全国前列,产品远销日本和欧洲。
短短8年,从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到如今京城20多家连锁店(马连道就有5家),总经营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从年销售几千斤茶叶,到突破70万斤;从当初的三两个茶叶品种增加到今天的6大茶类300多个品种;从昔日经营普通茶叶拓展到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茶……朱丽俐和俞学文创造了令人叹服的奇迹。
今年7月下旬,北京市第四届“十佳(优秀)进京创业青年”评选活动揭晓,朱丽俐榜上有名。从一个地地道道的茶妹子,成长为广大进京创业青年的优秀代表,朱丽俐用汗水、泪水和心血给自己的青春画上了绚丽的色彩。
喝出来的品品香
2003年11月7日,我们第一次到马连道采访。(宣武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马连道)茶商分会的老郑告诉我们:“你们的运气比较好,因为现在正好是淡季,老板们一般都在,要是在旺季,老板们都去了产茶区,这里只剩下老板娘,整个一个女儿国。”
虽然是淡季,品品香茶厂的老板林健还是不在马连道。实际上,这两年林健在北京的时间很少,抓生产基地、建新厂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连锁销售中心、发展加盟店,要忙的事情实在太多。马连道这边就交给妻子小陈张罗了。好在主要做的是老客户的生意,又有自己的亲哥哥和几个员工帮忙,小陈这个老板娘倒是游刃有余。
11月11日,得知林健刚刚结束品品香广州销售中心的建设回到了北京,我们再次前往马连道采访他。
品品香茶厂设立的北京销售中心在京鼎隆茶叶批发市场的最里边,还真不太好找。采访刚刚开始,就有一对夫妻模样的老人领着一个小伙子匆匆推门而入。不等店员招呼,为首的大妈就冲着老板娘喊:“先给我们泡点茶!走了这么远,我们都渴了。”于是大家边喝茶边聊。原来,大妈大爷家住东四,小伙子是他们的侄子,在深圳工作。老两口喝品品香的茶已经有4年了,每年都会来这儿几趟,不仅自己买,有时也给邻居朋友捎。这不,知道侄子爱喝茶,他们就领他上这儿来了。问起为什么选择品品香,大爷实在地说:“我们也没有比来比去,第一回上的这儿,态度很好,茶叶不错,以后就回回上这儿了。不过,不管在这是买贵了还是买贱了,都比在家门口的茶庄买合适多了。”3个人买了四五斤茶叶,高高兴兴地走了。
因为不断又有人进来看茶买茶,林健只好招呼我们到里面的屋子里去谈。这里原来是办公室,现在却几乎被一箱一箱的茶叶占满了。在这实实在在的茶城里,林健讲述了他的故事。
林健是福建福鼎人,高中毕业后,他进入白琳镇的集体茶厂工作。1992年,24岁的林健自己办起了茶厂。1993年7月,他带着几百斤茶叶到了北京。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别人能把我们的茶叶收了卖到北京,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然而初到京城,东西南北都分不清,开拓业务谈何容易!并且当时的北京市场,已有不少福建、浙江茶商捷足先登,初来乍到的林健根本无法插足。必须找到突破口,不然就得打道回府!林健背着茶叶去了河北,沧州、承德、保定,城里、郊区、农村,都留下了林健奔忙的足迹。艰辛归艰辛,凭着货真价实,他收获了不少的市场。手中有了市场,一方面是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生产,另一方面也使他积攒了重返北京开拓市场的实力。渐渐地,他在天津、北京都有了一些大客户。1997年,马连道京马茶叶批发市场开张,林健成了其中的第一批茶商。有了前几年跑业务打下的客户基础,品品香的批发部一开业,生意红火。
此后的几年间,京闽、新京马、马连道茶城等几大茶叶市场相继开业,全国各地的茶商纷纷进驻马连道,竞争日趋激烈。但不管市场如何变化,林健一直坚持“以质取胜”的原则。采访中我也注意到林健有一句口头禅——“我们做厂家的”,言下之意是质量好是我们的优势。
为了保证质量,就必须有自己的基地。1995年,品品香就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在福鼎建立了自己的基地,严格按照统一规定管理茶园。2001年,品品香茶厂有4个基地1000多亩茶园,通过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的认证。这些茶园全部施有机肥,全部采用人工锄草,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这样生产出的茶叶不仅绿色健康,而且内质和口感俱佳。在国内,生产有机绿茶相对容易,而生产有机花茶却难度较大,多年来品品香茶厂生产的茉莉花茶有口皆碑,为了继续保持优势,他们不惜代价,在广西横县建立了200多亩的有机茉莉花基地,并于2002年6月通过有机认证。
为了保证质量,就必须在加工时精益求精。近年来,许多花茶加工厂为保证茶叶的外形,采用粗制工艺,即轻揉捻、窨花次数少,结果,茶叶看上去外形很好,而茶叶松散、不耐泡。在广西横县的茉莉花茶加工厂里,品品香茶厂聘请了拥有几十年茶叶加工经验的老技师,这些老技师工作绝不含糊,在初制工艺上,采用重揉捻;在精制工艺上,分等级加工;在窨花上,用花量大,每百公斤茶青用花量达100公斤至120公斤,窨花次数多,一般的为六窨,有的高达七窨,这样生产出来的茉莉花茶条形紧,香气浓,耐泡。
近年来,马连道茶叶市场出现疲软的状况,而品品香的产量和销售额却在逐年增长。林健自信地说:“这是喝出来的品牌。”“喝出来的品牌”,林健把这几个字印在了自己的名片上。
从去年开始,品品香投入1000万元在福鼎兴建一个占地26亩的花园式厂房。林健说,新厂房明年3月即可投产,将为茶叶的加工、精制和储存提供更好的环境。“如果有外商或者大的茶叶销售商和我谈合作,他看看我的新厂房,就知道我有实力,也知道我的管理跟得上。”看来,众人眼中稳健务实的林健野心其实不小。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