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石油的传说 


    http://www.gcmag.cn  2003年第10期《光彩》杂志
    本刊记者  杨生恒    

    到靖边,就不能不说石油。靖边南部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探明石油远景储量在2亿吨以上,被誉为塞上“油气之都”。上世纪90年代初,该县通过招商引资,允许私人投资开发油田,一批又一批的冒险家都跑来靖边淘金……原油滚滚,许多人都发财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政府今年收回了私人油田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
    在前往靖边的路上,记者听到人们都在谈论石油和财富的故事
      

   
从延安出发,经安塞,过镰刀湾,再翻过一座大山后便到了靖边境内。绵延的黄土高坡就像是放大了的人的大脑沟回,也不知又翻过了几道梁几道峁,车窗外开始有了风景。立秋时分,这里正度过一年当中最后的一个花季:白的土豆花,粉的荞麦花,紫的沙打旺花,黄的草木樨花,还有向日葵、玉米地……这是真正的北国风光,当一块一块庄稼地从眼前掠过时,你能想象出那燥热的土地上正喷出阵阵浓香。
  有花的地方就有蜜。沿途每隔不远就会出现一顶帐篷和一排排蜂箱,南方来的养蜂人正忙着收割最后一茬花蜜。
  不过更忙碌的是这条道路本身。在这片香喷喷的土地深处,有比蜜更甜的东西,自打10年前靖边油田开发以来,这条原本清寂的三级国道一下变成了一级热线。装载着钻采机械的大卡车和运输原油的大罐车一刻不停地来回穿梭,大大小小的客车则把全国各地的冒险家带到了这片热土上。他们都是带着美梦的淘金者,日落前的车厢里,来自山南海北的旅客们只有石油这个永恒的话题,对窗外的自然美景浑然不觉。
  话头是由两个初来乍到的河北人挑起的,他们受亲戚朋友的召唤,千里迢迢前来靖边发财,人生地不熟,一路上急于了解这边的风土人情和生意前景。而他们身旁一个操关中口音的中年男子则正好乐于为他们讲述自己已经了解到的一切,此人大概在这条道上跑得很熟了,人又相当健谈,讲起来竟滔滔不绝。
  这位仁兄首先给两位远道来的淘金人泼了一瓢冷水,说他们这会儿跑来挣钱恐怕有些晚了,因为私人油井现在已经都被政府收了回去,油老板们财路断了,其他人的生意也就不好做了。接着他便讲起油老板的故事。

   
油老板
  “石油真是让这个地方的人发大方了,自从打出石油以后,靖边各行各业都肥了,凡是行动早的人不论干什么都发财了。县城的地皮一涨再涨,一般的城里人家都有个十万、八万家产。靖边这么个小地方,街上跑的尽是些高档车,三菱、本田、奔驰、沙漠王,什么好车都有。到了吃饭时间,你上街看看,哪个馆子里都是肉山酒海。靖边的芦河酒厂一年生产的白酒都不够靖边本地人喝。今年夏天流行喝苦瓜啤酒,所有饭馆里都能听见人们在苦瓜、苦瓜地叫。当然,最有钱的还是油老板们,十万、百万在他们眼里都不是钱,伸出一个大拇指能把普通老百姓压死。
  “有个潮州的谢老板最有钱,大概有好几个亿。他是最早来靖边打油井的私人老板,打出来的油井也最多,在靖边有几十口,在横山(县)有200多口,因为井多,为防范偷油,谢老板专门组织了一个‘棒棒队’,四处巡逻,捉住那些偷油的人就往死里打。
  “这个谢老板,据说最初是在延安打油井的,但是运气不怎的,赔进去几百万,都快破产了,但来靖边后,一下子时来运转,接连打出几口高产井,从此富得一发不可收拾。
  “据说这个人很有一套,到靖边后首先给县里领导送礼,然后就贷出款来打油井。他给靖边县的很多单位赠送过小车,当官的大概也就这么让谢老板给养肥了。我的一个朋友说他见过谢老板这个人,是个小老头,开大奔,只抽软中华,见人就散烟。谢老板这个人很神秘,有人说他每一笔钱都只存入中行,而且每卖一批石油之后,很快就把支票兑成现金提走,有专人押送到宁夏银川,存进那里的中行,然后转到国外去了。他从来不在陕西存钱,倒是贷了不少款,据说,他在安塞的银行贷款至今也一直没还……今后人们大概再也见不着这个谢老板了,油井都收回去了,油老板们都把油井退还政府了。
  “世事真是难料,这些油老板们原以为能坐在油井上吃一辈子,没想到转眼之间让政府给要回去了。唉,蚂蚁爬上了一扇磨盘,原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稳如泰山,哪知道还会转。
  “政府起初说是无偿收回‘三权’(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结果这些油老板们立刻就闹翻天了。嗬!要是前一段时间来,你们还能赶上热闹,那一阵子,油老板们把县委书记、县长都整得灰头土脸。县政府门前每天都有几百号人静坐示威,大都是油老板们出钱雇的,每个人5块钱,如果被公安局抓进去,就给50块钱。不光是到县政府、市政府,还上省上去上访,据说还告到了中央,连‘焦点访谈’的记者都来了。
  “就像打仗一样,当时县政府派人下去接管油井,油老板们根本不吃那一套,赶走那些下派到油井驻守的官员,把他们的被褥、米面袋子全给扔下山沟里。据说市里连夜调了四百武警才把油老板们给震住了。
  “后来县上把油井分成5个片,由5个‘副县’分别带头,落实收回‘三权’责任,他们都立下军令状:回收不彻底就摘去乌纱帽。县里还从各单位抽调 1600名干部,命令他们背起铺盖,分头进驻遍布在山山峁峁、沟沟岔岔的私人油井场,要求‘人在井在,不得擅自离开’,整整照看了一个月。那段时间,整个县城各单位里基本上只剩下正副局长,而且也不能回家,随时听从市里指挥部调度。
  “大概这么天天照看着终究也不是个事儿,后来政府跟油老板们还是相互妥协了,政府答应收回私人油井时给油老板一定补偿,标准是每口日产一吨的井补偿38万,县政府为筹到这笔补偿款向省工行贷了4.5个亿,这几天正在给油老板们退钱,靖边电视台天天在报道进度。
  “有意思的是,退多少补偿款是以油老板们产油时报税多少计算的,当时大多数油老板都虚报谎报产量,为逃税尽量往少说,产五六吨的只报一两吨,产几十吨只报几吨,结果这次算补偿费时亏大了,老实人这次反倒赚了……事情真是说不来……”
  我们的说书人正说到了精彩处,车已然抵达了靖边。
  在随后的几天里,记者很快实地领略了油老板的风光,并且了解到,他们很多人都是在一个叫青阳岔的乡里发迹的,也了解到了他们赚钱的一些道道。

   
青阳岔
  在靖边县X局家属大院内,住着一位姓白的油老板。白老板原本是青阳岔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打油井改变了他的命运。白老板打了几十口油井,是那种最富的油老板之一。富了之后他便买了X局一位副局长的一套200多平方米的住房,全家在这个大院定居下来。这位白老板是那种仍然保持农民质朴本色的富翁,全家日常活动还是主要集中在楼下一间小平房里,那套豪华套间在大多数时间内闲置着,利用率不高。油井被收回去了,挣下的钱几辈子也花不完,白老板现在整天无所事事,只是偶尔开着他那辆‘本田雅阁’为亲戚朋友的婚嫁喜事出趟车,助个兴。
  白老板现在不愿再提自己打油井的经历,对自己到底有多少财产更是讳莫如深。不过他对油田上的事显然有着某种特殊的兴趣,经不住朋友们的再三追问,终于还是讲了些石油圈中事情。白老板告诉我们,靖边石油钻采就发端于青阳岔乡,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钻采从1992年开始,最初来的是‘兰后’(兰州军区后勤集团),随即长庆集团也来了,从1996年起私人老板也开始打井。
  “每一个环节都能挣钱。”一声微妙的感叹之后,白老板开始讲述油井上的故事——
  “首先是买卖区块和井位。区块得政府审批给你,一平方公里8万块钱。开始政策优惠,一个区块批你,打出来油交钱,打不出来算政府的。但后来投资的人多了,区块审批数量有限,8万块钱买的区块,一转手就能成倍卖出。有人关系硬,区块数量再有限他也能想办法搞到,于是就专门倒卖区块,轻轻松松发大财。
  “你也可买了区块后分成井位卖掉。不过这要看你的区块好不好,一般来说,只要能打出油来,一个井位能卖到30-40万。要是你这个区块里打出一口高产井,一个井位就能卖到70-80万。按规定一区块井距的半径应该不小于200米,但实际上很多井距根本不到200米,距离最近的只有100多米,于是一个区块最多可以打13口井,也就是说,8万买的区块,你可以分成十几个井位,每个都能卖几十万。当然,买井位的也能赚,他可以买一个井位打井,如果打出高产井一天能出40吨油,以1吨原油1500元算,10天就把本捞回来了;他也可以买几个井位,打一个,如果是好井的话,把其他的井位以更高价卖掉,好井旁边的井位就好,买主有的是。
  “打井成本总的来说很高,光打井费,以每下1米300元计算,靖边油井浅,一般也就打1000米左右,打一钻下去总共30万左右;如果井位是买的,以30-40万算,加上地方扶贫费、道路赔偿费、环保费、以及修路等费用总共大概需要80万左右。这样投资打的井一般也就能出2-3吨油,好一点也许能到5-6吨,但也就是在刚开始出油量大些,后来就都不行了。如果是高产井,打井费可能就要投入一百多万。
  “打油井风险也大,弄不好就打成了干井。打干井是常有的事,新疆来的一些打井公司一打一口水井,只出水不出油,大家戏称他们是最好的自来水公司;北京有几个打井人投资上百万打成了干井,只好趴在井口上放声大哭。有人打出一口油井后发现出油量太少,就把这口井先卖掉,再打一口,希望打出更多的油来。但是再打却是一口干井,于是把先打井挣到的钱也赔进去了,只好再打。跟赌场上一模一样,运气不好的连续赔,最先打井的很多人都赔了,倒是买卖井的人都挣了。实际上,到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当初任何一口井,其实只要出油,不管出多少,你一直守到最后,卖给政府,没有赔的! 
  “贩油成本相对就低多了。一车油,从靖边到银川一天就能打一个来回,能挣一万多,油价最高的时候一车能挣2万多:一车最多能装18-19吨,1吨挣1千多元,路上关卡塞红包1-2千元,一车原油成本2万元,20万块钱买一辆油罐车,半年就回本了。有的人贩油贩精了,跟沿路关卡上的人有关系,就组织一个车队贩油。自己搞5-6辆车,然后拉别的油贩子入伙随自己一起过关卡,顺便向他们收好处费。如果能拉5辆,一辆车得给1千块好处费,过了关卡就净挣5千。
  “贩油最有意思,一个时期公路上设卡太严,不让贩油车出境,于是人们便用各种方法运油。有人专门做伪装罐:下边放一个10吨装的油罐,上边装上西瓜或蜂箱,还拴上一条狼狗,装作养蜂人蒙混过关;有的人把长途卧铺客车里的车位拆掉后装一个油罐,装成跑客车的混出关卡;有的人在212吉普车里也装一个罐贩油;最有意思的是农民们用驴拉架子车装一个小罐,绕过关卡从河床上成群结队把油贩出去;机动三轮也可以从河床上勉强通过,于是三轮车一时间价很高,因为3千块钱买一个三轮车,早上买来贩上一天油,晚上就可以把本收回来了……那段时间到处都是贩油的人,因此有人编段子说:青阳岔,油脑畔,大小车辆都背罐,拦羊娃娃也抽红塔山。
  “还有一种好赚钱方法就是炼油。土炼油,几十吨的大油罐,架在火上炼上一周就行了,一罐能挣2-3万。有个吴三,靖边街上一个小混混儿,炼油起家,发了。开始政府是鼓励炼油的,但很快就开始禁止,到处查,逮住就把罐炸掉,人抓去坐牢。但是利润太大,还是有人不顾一切躲在偏僻的地方偷着炼。有人干脆在自家窑洞里支起油罐炼,浓烟顺着烟囱冒了出去,现金随着成品油流回家中,发了。
  “也有人专门偷油,开着车在各个井场到处跑,跟那些为油老板看守油井的照井人勾结起来偷油卖。原油后来只能卖到县助剂厂后,有人又跟厂里收油的人勾结起来,干脆装一罐水当作原油卖进去,弄虚作假,直到把助剂厂名声搞臭。当然,这些都是歪门邪道了,小打小闹,真正的财主还是山上的打井人。当时青阳岔的每个山头都热火朝天,晚上灯火通明,大概全国34个省市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跑来打井的,于是就青阳岔这么一个小地方,开饭馆、开舞厅、开旅社、开诊所……开什么都能挣大钱,青阳岔人全都发了。”
  白老板说,与X局大院一墙之隔,有10户二层小洋楼一字排开,高墙大院里住的都是青阳岔农民。当然了,他们现在都是油老板、大富豪,其中最年轻的一个今年只有二十多岁,白老板说他才是个传奇人物,一定能给记者讲很多动人的故事。
  遗憾的是记者没能见到这位姓张的年轻富翁,只见到他妻子。当记者问她家退井补偿费共领了多少时,这位富婆淡淡地说:“嗨,跟没领一样,才一千来万。”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