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做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http://www.gcmag.cn  2003年第2期《光彩》杂志
   
李艳明
    
    在著名的井冈山山脚下,革命老区吉安有一个泰和县,这里的泰和乌鸡全国闻名。但当地产值和利税最高的私营企业,却是一家水泥厂。说心里话,当地的同志向我推荐这家水泥企业时,我很疑虑,水泥厂,那种扬尘满天、污染严重的地方,给我的印象实在是不好。倒是从广东到这里来投资的该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王佑任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引起了我的兴趣,恶劣的行业印象和他的学历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我决定前去采访。

  参与一个小厂扩张为大厂的整个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其实王佑任是土生土长的泰和人。1980年,他高中毕业考取华南理工大学,就读于水泥专业,从此与水泥结下了不解之缘。1984年,大学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安徽省合肥市水泥研究院工作。两年后,王佑任重返母校攻读水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按照一般的发展过程,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王佑任应该是留在更高级别的研究院或大机关、大公司。然而,1989年王佑任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却选择了广州一家名不见经传、年产只有16万吨的乡镇水泥小厂——十井水泥公司去工作。他觉得自己的理论知识已经没有问题了,但实践经验——包括生产经验和管理经验都很欠缺。而这样的小厂是可以干一点实事的地方,在这里自己才会有机会学到想学的东西。
  王佑任在十井水泥公司从最普通的工艺员干起,再做技术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几乎所有的工序他都干过。9年后,当他成长为这个公司的总调度长的时候,这个小厂也已经成长为年产160万吨水泥的大型水泥厂。王佑任说:“我很幸运,这个企业成长很快,我参与了它扩张、成长的全过程,参加了所有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这时候,王佑任的生活条件已经非常好了,家庭年收入达到了60万,用他的话来说,不是五子登科的问题,而是七八子登科了,妻子、儿子、房子、票子、车子、位子……一应俱全。在生活水平很高的广州,他已是富裕阶层了。
  王佑任已经集聚了相当的能量和资本,开始想做一份完全属于自己的事业,但还没有合适的机会。

  得到了一个机会,也就得到了一个市场
    1998年春节,离开家乡10年的王佑任返回泰和探亲。在去看望一个在县经贸委工作的高中同学时,偶然得知县水泥厂因经营不善,已经停产,县里有意将这个企业作为改制的试点,正在物色合适的人选。原来王佑任还真没想过从繁华的广州跑到偏远的泰和来投资,但这个消息却让他灵光闪现:这不正是一个难得的创业机会吗?正在修建的赣粤高速公路、京九铁路和广大的农村,是水泥销售的一个大市场。王佑任当即请同学向县里转达自己购买这个企业的意向。
  过完春节回到广州后,王佑任又给县里寄来了一封自荐信,信里王佑任称自己有“三本”——本地人、本行、有本钱。县委、政府几套班子的人马在收到王佑任自荐信的当天晚上立即召开会议,研究他这一页纸的信。最后确定将王佑任作为购买县水泥厂进行改制的首选人物,请他回来具体商谈。
  王佑任从广州带了两个学习水泥设备和工艺的同学回到泰和。他们3个行家在县水泥厂仔仔细细地看了两个小时,得出的结论是:该厂技术十分落后,经营状况极差,但潜力很大。
  当天中午他们即与县里洽谈,下午,双方对转制的模式、条款都达成了共识,第二天上午就签署了协议书,速度极快。在办理完该厂的清产核资后,1998年5月,王佑任正式接管了县水泥厂,成立了泰和玉华水泥有限公司。
  当年,玉华水泥有限公司即实现利润160多万元,1999年实现利润300多万元,以后逐年递增,到2001年已经达到5000多万元,2002年达到7000多万元。4年下来,企业的年生产规模由当初不足10万吨扩展到如今的80万吨,成为江西省第三大水泥生产企业;企业资产已经超过1个亿。
  王佑任告诉记者,他是采用承接债务的方式进行改制的,所以,他参与原县水泥厂的改制可以说是达到了“四赢”:政府赢,政府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税收大幅增加;银行赢,原来企业所欠银行的2000多万元的债务一分也没有逃废,目前已全部还清;工人赢,原企业690多名下岗工人全部接收就业,收入高于以往;自己赢,自己用比较小的资金运作了比较大的资产,做出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王佑任购买这个水泥厂花了3000多万元。记者问他,当时完全重新组建这样一家规模的水泥厂需要多少资金,王佑任说不会超过1000万。那他为什么要花费更多的钱去买县水泥厂呢?王佑任坦言,得到了这个机会,他也就得到了一个市场,这是无法用多少钱来衡量的。他接手县水泥厂以后,仍然沿用了原厂“玉华”这个商标,因为这个商标在省里是有名的,很多客户都相信它,他不用再费劲去重新打品牌;水泥厂使用的原材料石灰石在当地储量丰富、品质好,矿区就在厂区外不远的地方,这些都是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

  只要把产品做好了,市场永远是存在的
    玉华水泥公司的生产量这么大,但仓库却是空的,空得可以在里边踢足球。外边许多车排着队等着拉货,有的人为了能早点买到水泥,甚至发动关系来找王佑任批条子。这种计划经济时候才会出现的现象,怎么会出现在市场经济已经如此发展,而且当地水泥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呢?
  王佑任说,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水泥质量好。他们的产品在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中已经拥有了一席之地,但更重要的是,他始终把自己的水泥产品市场的重点主要放在农村,他深深知道,老表们一生也许只会建一次房子,他们对水泥的质量好坏是十分敏感的。只有抓好了质量,才可能拥有市场。
  质量首先要用足够的设施来保障。从接手这家企业开始,王佑任的技改、扩建工作就没有停止过,从生产设备到环保设备,王佑任舍得下本。
  参观玉华水泥公司,改变了我对水泥行业原来的印象。厂区里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尘土飞扬,空气很干净;工人们的操作都已经机械化、仪表化、自动化,配料全部由计算机控制。王佑任说,以前整个厂区灰蒙蒙的,晴天是尘,雨天是泥。有现在的样子,是因为在扬尘点基本都安装了除尘设备,他对环保设备的投入迄今已达600多万元,其中仅一个高压静电除尘器就200多万元。2002年4月,他投资4000多万元的旋窑生产线点火生产,从根本上保障了产品的质量,因为只有旋窑才能真正充分地燃烧石灰石,使其成为质量上乘的水泥。目前,玉华公司是赣中南一带唯一一家拥有旋窑的水泥生产企业。
  王佑任说,抓好质量除了设备的保障和严格的管理外,其实最重要的、要摆在首位的是质量意识问题。他介绍,水泥熟料的生产烧结工序,各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差异并不是很大,真正决定水泥质量的关键是制成过程。在水泥的制成过程中,要加入许多混和料,在这道工序中,混和料加得多还是加得少,决定了水泥的质量,也决定了水泥的成本。许多企业就是靠多加混和料来降低水泥的成本的,所以许多标号相同的水泥在质量上却相差很远。
  王佑任说,在这个问题上很能体现质量意识。他坚持的原则是:宁愿少加一些混和料,成本高些,少赚一些,也要质量高些。实际上,优质优价,增高的这些成本完全可以从卖价上找回来。他的产品每吨要比别人的高出15-40元,照样供不应求。
  他说,做出一个质量高的品牌,需要多年的信誉积累。这实际上也跟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方针密切相关,许多人做企业只是一种短期行为,他们只想做三五年,只想抓眼前的利益。而自己是准备要做百年老店的,这一辈子自己只做水泥,不做别的。
  王佑任说,只要把产品做好了,水泥产品的市场是长期存在的,不用担心销路的问题。

  解决遗留问题,企业发展的后劲更大
    王佑任告诉记者,4年前改制的时候,在企业内部留下了一个后遗症,当时保留了原县水泥厂工人的国有企业职工身份。按照约定,王佑任对这些工人可以分配、使用,但没有权力解聘他们。这等于是做了一锅夹生饭。在当时的环境下,县里下不了决心解决这个问题,王佑任也妥协了。但这给他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自己很被动。他采取了许多办法,比如通过收入分配方式的改变来调节,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收入不一样,虽然对职工有触动,但思想上却没有真正的改变。有一部分人,面对他这个私企老板,国有企业职工的心理优越感很强,不服从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
  2002年9月,在新生产线开工、就业充分的情况下,王佑任提出用工制度的改革方案,得到了县里的支持,开始对企业职工的国有身份“摘帽子”。摘去了国有这顶帽子后,愿意继续在这里干的职工,公司给他们办理养老、失业、生育、工伤、大病5种保险,工资提高10%;不愿在这里干的,按照国家政策买断工龄,实行补偿。
  记者关心职工们对这项改革方案的态度。王佑任说职工们并不反对这项改革,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并未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项改革保护了绝大多数职工的利益。通过改革,有10多个平常不好好干活的人,哪个岗位也不要他们,最后只能买断工龄走人。王佑任又从社会上招聘了80多名工人。
  有了用工自主权,可以解聘那些不合格员工,王佑任感到管理上轻松多了。工人们也有了压力,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绩效,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王佑任说,遗留问题解决了,企业发展的后劲更大了。

  面临人才瓶颈,渴望大量吸纳人才
    解决用工制度的问题,实际上更重要的原因是想解决企业的人才问题。王佑任说,现在他的企业正面临着人才瓶颈,原来企业的职工文化比较低,素质不高,不改善是不行的,这个问题已经成了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为此,他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旋窑生产线上马以后,他从湖南省招聘了10多个懂旋窑生产的技术工人,给他们的工资是他们原来的两倍,给他们提供住房,家属每月可以探亲一次,路费全部报销。周边原来的国有水泥企业改制后,许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也被他招聘过来担任了中高层管理人员。这几年,他还招收了十几个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但是,他认为跟需求相比,他招揽的人才还差得很远,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如果可能的话,他想几十人、上百人地招。因为他们文化层次高,年轻,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能够给企业带来活力。经过在生产岗位上实践锻炼以后,很快地就能进入管理层。他希望自己企业的管理人才都能够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培养。
  泰和相对偏远,吸引人才比较困难。王佑任说,今后他将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广泛吸引人才。
  2002年,王佑任收购了地处吉安市郊的吉州水泥厂,他看中的是这个厂的地理优势和原有的市场。他将在这儿建成一个粉磨站、一个搅拌站,把玉华水泥厂的水泥熟料拉过去,对水泥进行深加工,做成水泥半成品即商品混凝土,满足道路、房屋建设的需要,提高水泥产品的附加值。现在国家政策不允许在施工现场作混凝土搅拌,许多大城市都建有相当数量的专业搅拌站,而当地还没有,他的企业是第一家。
  下一步,王佑任准备分两步走,第一步,实行低成本扩张,周围许多国有水泥企业都在改制,他要抓住这个机会,大量兼并,扩张规模,占领市场。第二步,再投资一条旋窑生产线,使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到年产200万吨,这样,他的企业就可以跻身全国大型水泥企业20强了。他说,这个目标争取在3年内,最好是在两年内达到,这样就可以抢得市场先机。
  
    编辑 付惠君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