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地 毯 上 飞 


    http://www.gcmag.cn  2003年第10期《光彩》杂志
  
    生意场上,失败者的情形大凡都相似,成功者的足迹却各自不同。精明的生意人有时是天生的,大西北也有这样的人。张海四的生意也许还不够大,但这个35岁的女人确实是个天才。

  鼓吹消费拉动内需的经济学家们如果亲眼目睹靖边消费市场,一定会喜极而泣。富有而慷慨的靖边人热爱消费,使得这个西部小城看上去活力四溅,一派繁荣。
  这是一片真正的热土。到处都是生意人,似乎随便做什么都能轻松赚钱,于是每一个缝隙角落都被利用起来,大街小巷商铺林立,生意人们在各自的方寸里大显身手。其中就有“地毯一条街”的女商人张海四。

    神木女郎
  说是“地毯一条街”,其实也就是三个都打着“神木地毯”旗号的铺子。因为靖边县城做地毯生意的也就此三家,且颇有些名气,又比邻而居聚集在一起,久而久之,当地人便干脆称这条街为“地毯一条街”,类似于“小吃一条街”,“美容美发一条街”等等。
  神木是与靖边同属榆林市的另一个县,以盛产优质精煤闻名世界,“神府煤田”之“神”便是指神木(“府”则指府谷县)。1980年代,神府煤田的开发带动了当地其他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如玻璃厂、水泥厂等。就连传统手工地毯编织业也再度兴盛,为数不少的地毯小生产者一拥而起,到 1990年代的时候,神木地毯在榆林地区已很有名气了。
  地毯在陕北总的来说属于奢侈品,由于这一时期榆林市经济发展重心主要还在神木、府谷一带,神木众多的地毯小生产者也主要在本乡田地围绕矿区发展,基本上不关心外面的世界。
  然而生意场上,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先知先觉者能及时嗅到新的财源。在靖边油田大规模开采了几年以后,神木的个别地毯商终于发现靖边人现在也很有钱了,于是迅速把生意重心从业已饱和的神木市场转移到靖边来。于是便有了记者所见到的三个铺子组成的一条街。
  张海四是3年前来靖边的,她悔恨自己来得太晚,并说要是早5年就好了。她说“好钱”都让邻家铺子挣走了,人家比她来的早,刚来时也没有竞争对手,想要多高价钱就要多高价,可是赚狠了。不过张海四说,她来的虽然有些迟,现在却是三家当中经营得最好的一家,并给记者讲起她打开靖边市场的有趣经历。
  张海四初到靖边时也不过就是跟别人的风,市场就那么大,三家瓜分,大家都是把各自在神木家里生产的地毯运过来销售。生意都不错,但谁也不十分突出。可是忽有一天,张海四这位女商人发现邻家地毯多出一些花色来,地毯质量也明显高出了“神木地毯”,卖得相当快。这一下张海四可慌神儿了,顿时心急上火,坐卧不宁,她想,完蛋了,邻家肯定要把她的生意顶得死死的了,一块毯也卖不出去了。她向邻家打听是从哪里进的毯,可人家哪里肯告诉她,一口咬定是自己生产的。后来实在骗不过,又说是从佳县(榆林市另一个县)进的。张海四一听就是假话,不相信,却也实在没法子,只能干着急,整整一个月心慌意乱、茶饭不思。直到有一天她发现邻家男主人突然又不见时,心念一动,断定他肯定又是进货去了。一定要想办法打听到他去哪里了。她又试着去问邻家女主人,但女主人根本不告诉她,说是回家取地毯去了。张海四似乎只能坐以待毙了。
  然而就像西方一句谚语所说:“当上帝在某个地方关死一扇门的时候,他总会在另一个地方打开一扇窗。”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听到“回家”两个字,张海四突然开窍,她想起邻家有个小孩儿在神木的家中,小儿嘴里吐真言,或许能够从他口中问出来点什么线索。于是她当天便找了个时机,把电话打到邻居在神木的家中。接电话的就是那个孩子,她问小孩:“你爸在不在家?”小孩说“不在”,她于是又直接问:“你爸去佳县进货哪一天回来?”孩子果然天真无邪,马上纠正她说:“我爸不是去佳县,是去天津了,可能得好几天才能回来。”
  可给问出来了!张海四长长舒了口气,一个月来的郁闷心情立刻化解得无影无踪了。
  故事当然还没有完,接下来我们可以领略到生意人的胆识有何等重要。这位张女士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也不知那地毯到底在天津的什么具体地方,但她想也没想就出发了,她很清楚,鼻子底下就是大路,她肯定能打听到那个批发地毯的地方。果然如此,当张海四径直来到天津后,没费多少周折,在火车站便打听到那个地毯批发大市场,火车站有直达那个地方的客车,她总算找到了真正的地毯世界,并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天地,迅速把自己的生意做大了。
  生意场上,失败者的情形大凡都是相似的,成功者的足迹却各自不同。精明的生意人有时真是天生的,行文至此,记者不得不说说张海四这个35岁女人的身世了。

    张氏世家
  张海四说她出身于一个生意人世家,张家兄弟、姊妹现在个个都是富翁。父母曾是老家横山县石湾镇上最有名的生意人,张海四小的时候,她家几乎垄断了镇上的所有生意:五金门市、布料店、食堂、杂货店在一条街上一字排开,整个街简直就是张氏一家的。张家库房里货物堆积如山,满满当当塞了一个窑洞。在中国总体上还处于贫穷的70年代末,张海四就见过成桶成桶的硬币。张家儿女多,6男4女共10个,每逢乡镇集市,张海四的父亲便率领排行靠前的几个儿子开车一起去赶集,集市于是便成了张家的天下,蔚为壮观。张海四在家中排行最小,却从小是个挨打受气的主。可能是因为孩子太多,母亲并不宠她,看她喜欢学大人干活,就把她当作身边最得力的一个小帮手,什么活都让她干。言传身教的作用不可估量,张海四从小就知道怎么做生意,脑袋里一开始就有了经济人的思维模式,这为她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8岁时,张海四招工进了神木县地毯厂,一干就是6年,一个月挣四五十块钱,后来涨了工资,也不过就是100元。第六年头上,也即24岁时,张海四技艺学成,她决定自己单干。那时的政策也灵活,她可以以请假的名义,做一副毯架在自已家中织毯,织好后交给厂里销售。也就是说她不用管销售的事,她这么做了几个月。但是到了那年最后一个月,她把交货时间没卡好,织好的两块地毯入不了厂里了,只好开始考虑怎么自行卖掉,于是便有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为卖掉两块毯,张海四四处想办法。机会却终于来了,有一天,在别人家中串门儿时遇到有两个西安人到这家人家里来买地毯。当时也不能搅别人生意,张海四便退出在大门外等那两个人出来。等出来后她迎上去搭讪:“你们是不是买毯,我那儿也有两块,货比三家,你们愿不愿意去看看?就耽搁你们一点点时间。”
  两人果然便去看了,而且十分中意,不但当即买走那两块地毯,还给她放下700块钱定金又预订了7块。张海四于是又上了一副毯架,从此把生意做了起来,到现在已发展为拥有30多个工人的小地毯厂了。
  发现天津新货源后,张海四每两个月去一趟天津,每次上8万块钱的货,她真是个极为优秀的生意人,进货时很快又发现可以搭佳县低质地毯贩子的便车,于是每次都看准他们上货时间出动,只需要花200多块钱的运费,因而大大降低了成本,售价也便比靖边另外两家低廉一些。加之后来她又在靖边本地雇了一个极能干的女孩子帮她看铺子,生意竟一举超过了先到靖边的那两个邻家了。
  张海四说她现在月销售额一般在3—4万元,旺季能达到5—6万元,最高时上过8万元。她说靖边的生意还是好做,她现在在神木、靖边、石湾都设有销售点,年销售额可以平稳地保持在40—50万元。张海四平日生活现在也基本上是在“天津—神木—榆林—横山—靖边”这五点一线往返跑,不知不觉中就把大钱赚了,真如坐上了《天方夜谭》里那条传说会飞的阿拉伯魔毯。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