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她把蜡烛台卖到了欧美 

    
    http://www.gcmag.cn  2003年第12期《光彩》杂志
    徐子庆
    
    家住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和睦村的谭慧银,今年才33岁。她初中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先后在水泥厂、汽车机电厂当过化验员和会计。随着企业体制的改革,这些原先的集体企业都改制成了私营企业。当时,企业老板根据她的工作能力和表现,有意留用她,但几经考虑,谭慧银却选择了自己开办企业,制造蜡烛台。
  蜡烟台,原本只是一种我国民间婚庆节日和日常插蜡烛的用具,现在,经过人们的精心设计和加工制造,已经成了一件件美观实用的工艺品,深受欧美等国家客户的青睐。到2002年,谭慧银创办的杭州协伦工艺品有限公司,已拥有固定资产200多万元,去年出口交货值达300多万元,今年1—8月份产值300多万元。
  1998年初,谭慧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挂靠了余杭市鸿帆装潢工艺品厂,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初创期间,她一缺资金,二没技术,三无设备。但这些都没有难倒这位要强的青年妇女。缺乏资金,她想方设法筹措;没有技术,靠自己刻苦钻研;设备不全,就请别人加工配件。通过一番努力,第一份订单业务终于完成了。可当她交货时,没想到外商对产品质量百般挑剔,最后,由于产品质量不合格,不仅产品全被退了回来,还向外商赔偿了违约金。可想而知,这给刚办起来的小企业带来了多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打击!然而,谭慧银并没有被失败所击垮,而是从失败中寻找原因,力图东山再起。
  面对外商对产品质量的挑剔,她深刻地意识到,企业要想生存,产品要打下国际市场,首先必须闯过质量关,尤其是工艺装潢产品,不但产品质量要过硬,让外商无可挑剔,还必须具有实用性和较高的观赏性、艺术性。于是,她更加刻苦,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为了重点把好冲压、点焊、电焊和表面处理这四道关口,她一面组织员工培训,一面聘请技术人员指导,并制定了一系列职责制度,终于使产品质量达到了外商的要求。
  质量过关后,谭慧银又开始研制新产品。这就要开阔视野和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于是,她走出去,到较发达的地区学习取经,先后多次去温州、深圳等地。在设计和试制新产品的过程中,她不怕失败,一次试制不成功,二次三次甚至十次八次地接着干。就这样,一个个难关被她攻克了,第一年就开发出上百种新产品,产销额达到60多万元。
  经过几年来的市场磨练,谭慧银积累了经验,企业也不断壮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但她不是小富即安的人,尤其是党和政府鼓励发展非公经济的政策,更是给谭慧银很大鼓舞,使她更加有信心把企业做大做实。2001年,她投资180多万元,征用土地13亩,建起了7000多平方米的厂房,更新了设备,并正式申办了杭州协伦工艺品有限公司;企业职工也增加到50多人。产品品种猛增到1000多种,使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他们生产的铁制蜡烛台,经过精心设计和加工,无论摆放在桌上还是悬挂在室内,都可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如果插上五颜六色特制的蜡烛,更是让人赏心悦目。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谭慧银觉得要适应这一形势,原来所学的知识已经不够用了。因此,她尽量抽出时间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现在,她正在读大专课程,与丈夫和儿子一起共同学习英语,并努力掌握世贸组织的规则。
  看着她那蓬勃向上的精神气儿,我们有理由相信,谭慧银的蜡烛台会越来越多地进入欧美市场,而谭慧银这支“烛光”,也会越来越灿烂。(题图:精美的果冻蜡烛。张虎林/摄)
  
    编辑 萧洋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