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下著名品牌是企业持续发展、基业百年长青的重要保证。许多中国企业经过多年发展才有了和外资谈判、合作的条件,然而法律知识和经验的缺失,却使“摸着石头过河”的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品牌“滑铁卢”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7年第6期  [字号:  ]  

  

西北轴承:市场丢了

  2001年12月18日,西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德国FAG公司合资兴建宁夏西北富安捷铁路轴承有限公司,其中西轴是铁道部批准生产铁路轴承的厂家之一,合资前年生产铁路轴承能力为新制20万套,全年现金收入近2亿元,占当时全年现金收入的40%以上,产品占全国铁路轴承市场的25%,在行业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合作另一方FAG公司是世界第三大轴承公司、德国最大的轴承企业。过去20多年来,FAG公司一直参与中国铁路轴承的研究开发工作。
  双方合作的初衷是借助于FAG的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和知名品牌,生产原西北轴承的拳头产品“NXZ”牌铁路货车轴承,带动西轴跻身全国乃至世界轴承行业前列。
  经过长达3年的磋商,在中方一再退让的情况下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即德方以现金和技术投入,中方以原铁路轴承公司的设备、土地、厂房以及公司热处理分厂的精良设备和厂房投入,组建铁路轴承合资企业。
  然而,德方控股经营,不仅没有带来先进技术,合资企业还年年亏损,最多时一年亏损1000多万元。在合资公司连续2年亏损、市场大幅萎缩的情况下,“为了自治区招商引资大局,留住德国依纳公司”,2003年11月,不堪重负的西轴不得不与德国依纳公司签约,将西轴持有的49%合资公司股权出售给依纳公司,合资公司从此变成了德方独资企业。
  合资让西北轴承损失颇大:经营多年的“NXZ”品牌在合资期间生产严重萎缩,原来生产“NXZ”牌铁路货车轴承的近千人被外方裁掉700多人。这些下岗工人多次上访,最后还得回到老厂“消化”。总之一句话:市场丢掉了,生产萎缩了,工人下岗了。
  

南孚电池:活力没了

  福建省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曾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1999年,在其发展的黄金时期,股东南平电池厂与福建兴业银行、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福建分公司(简称“基地福建公司”)、香港华润集团百孚有限公司(基地福建公司的子公司)以南孚69%股份作为出资,与摩根士丹利、荷兰国家投资银行等投资公司合资组成中国电池有限公司,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厄运从此开始。首先是百孚公司由于经营不善,造成巨额亏损,被迫向摩根士丹利出让了中国电池8.25%的股份;接着,摩根士丹利以1500万美元获得了原属基地福建公司的20%中国电池股份。2002年,外方股东又收购多达1000万美元的中国电池股份。至此,中国电池有限公司的绝大部分股份都已转入外方股东手中,而它们对南孚的控股也已达到了72%.摩根士丹利曾希望中国电池有限公司能够在海外上市,从而给它带来巨额的股票收益。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电池迟迟未能按之前协议上市,外方股东在等不及的情况下,以1亿美元的价格将中国电池的全部股份出售给美国吉列公司——2003年8月11日,美国吉列公司宣布,南孚成了它的子公司。
  本来南孚的优质碱性电池已打入国际市场,那时正是向海外发展的大好时机,可是为了避免和原来的竞争对手、手下败将,如今的母公司的产品——金霸王电池争夺市场份额,南孚只好匆匆鸣金收兵。现在南孚有一半的生产能力被闲置着,它正渐渐地失去活力。
  

美加净:黯然赎身

  上海有两个美加净,一个是上海牙膏厂的美加净牙膏,一个是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的美加净护肤霜。虽然出身不同,但她们的命运却相似:先合资、再赎身。
  1994年上海牙膏厂与联合利华合资时,美加净牙膏在中国已威名赫赫:年销量6000万支,出口量全国第一,它和中华牙膏是上海牙膏厂的赚钱大户;之所以要进入合资公司,是因为对方把这两个品牌进入合资公司作为合资的前提。于是,上海牙膏厂以“中华”和“美加净”、联合利华以“洁诺”进入合资公司,此外,在合资公司的3000万美元资本中,联合利华以1800万美元现金入股,取得控股权;上海牙膏厂以土地厂房和设备作价1200万美元入股,占40%的股份。
  联合利华在合资公司成立以后不久对“美加净”采取了一项措施:把美加净的价格从4.5元压到了3元一支。从1997年开始,联合利华停止在各种媒体上投放美加净广告。原本高端的品牌因价格下降,流失了大批顾客,而大多数从美加净上游分离出来的高端客户成了洁诺的用户。
  好在上海牙膏厂合资时的慎重,他们提出的策略是“不折价,不入股,不买断”的“三不”策略,双方在品牌上达成的也是租赁合同,“中华”和“美加净”品牌的租赁费是其年销售额的1.8%.同时,上海牙膏厂还要求到期检查销量。所以看到后来的局面时,他们于2000年果断地收回了“美加净”牙膏。
  美加净护肤品的命运也是先合资、后雪藏。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日化的“美加净”品牌被誉为中国化妆品第一品牌。正值巅峰的“美加净”为了配合特殊历史时期吸引外商的政策,和上海家化的另一个品牌“露美”被合资。合资后,这两个商标被搁置。合资后留下的母体企业由于没有名牌商标支撑,年销售额锐减54%.最后,上海家化不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品牌逐渐萎缩,经过多方谈判,1994年,上海家化出巨资收回了“美加净”。
  

熊猫:至今雪藏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日化行业,有一句“南有白猫,北有熊猫”的流行语,道出北京日化二厂熊猫洗衣粉的辉煌。
  1994年,北京日化二厂与美国宝洁公司合资,北京日化二厂以品牌、厂房参股35%,宝洁以65%的股份控股合资公司,并支付1.4亿元买断“熊猫”品牌50年使用权。
  但宝洁收购“熊猫”后所做的一切只是在为旗下自身的洗衣粉品牌扩张铺平道路。合资后,除了熊猫洗衣粉的生产厂从北京日化二厂改成宝洁公司外,就是让熊猫洗衣粉提价50%.熊猫是大众化品牌,走的是中低档路线,价格的变化改变了它的定位,也必然动摇原消费者对它的追随。合资7年后,“熊猫”从年产量6万吨下降到2000年的年产量4000吨。宝洁不动声色干掉了这个曾经强劲的对手,而旗下的“汰渍”、“碧浪”却成为中国洗衣粉市场的强势品牌。
  遭遇了同样命运的还有“扬子”和“香雪海”冰箱、“孔雀”电视机、“豪门”啤酒、“天府”可乐、“北冰洋”碳酸型饮料等众多品牌,他们都在外资并购中遭遇雪藏或封杀。
  

活力28:鸟尽弓藏?

    1994年,“活力28”的销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峰:9万吨。也是这一年,活力28呆坏账达到近1个亿。寻找出路的它想到了上市,未果,转而谋求合资。在和宝洁、联合利华等日化巨头谈判后,它选择了国际洗涤剂行业巨头德国邦特色公司。戏剧性的是,3个月之后,“活力28”被批准上市。
  经过长达2年多的谈判,1996年,双方终于正式签订了合资经营合同,共同出资组建湖北活力美洁时洗涤用品有限公司。合同的条款中有这样一段话:“公司经营的目的是利用美洁时的先进技术和‘活力28’商标的驰名度,发展一个强大的合营公司。合资公司德方占60%的股份,中方占40%的股份,由德方负责经营管理。在50年的合资经营期内,合资公司将独占免费使用‘活力28’等商标”。作为补偿,德方向活力28集团公司支付人民币6888万元。同时,“努力使‘活力28’商标的洗衣粉产量占合营公司洗衣粉总产量大约50%的比例”。为防止“活力28”品牌无形资产的流失,按照合同规定,合资公司每年在“活力28”品牌上的广告投入不得低于4000万元,如果每年的产销量达不到规定的额度,中方有权收回品牌。
  然而,从1996年底合资公司正式投产开始,公司并没有朝着中方预想的方向发展。德国邦特色公司主要以生产厨房洁具为主业,洗衣粉只是其进军中国的跳板,邦特色公司认为“活力28”仅仅缺少资金,品牌资产还在,应该是有利可图。于是,接手“活力28”以后,立即调高价格,以保持国外品牌的高档形象,期待用销量谋求利润。但是事与愿违,“活力28”历史遗留的问题导致这次改变没有任何效果,反而使得销售更加萎缩。邦特色失去了经营“活力28”的信心与兴趣。此后,“活力28”逐渐被束之高阁。(高淑英整理)

编辑  何健(hej@gcmag.cn)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