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他是政府和同行眼中杰出的企业家,是员工眼中厚道的老板,是家人眼中的孝子、贤夫、慈父……生意场上打拼十几年,他几乎没有什么负面新闻;曾经,他被视为国企救星,哪里亏损,他就在哪里出现,凭私营企业一己之力扶国企之将倾……
  然而,进入2005年下半年,他的命运却陡然急转——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拍卖,职工将他推上法庭,家人再也没有了平静祥和的生活……就连他自己,也被羁押在看守所里。
  2006年3月4日,一个本应春意盎然的日子,他却望着斑斑铁窗,艰难地捱过了自己的第43个生日——这半年多以来,他一直在等待,等待法律对他的二次裁决。
  然而最终,他要面对的是3年零6个月的牢狱生涯。


一个模范企业家的悲剧人生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7年第5期  [字号:  ]  

作者:■刘晓波



曾经辉煌的华丽美食城

  2005年12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人民法院2号法庭。上午9点,李晶宝出现了。此前,他的头衔是包头华丽美食娱乐有限责任公司、包头市景华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今天,他的身份是被告人。
  他一身皱巴巴的衣服,没有了西装革履的光鲜;原本高大挺拔的身材佝偻着,头发一夜之间全白了;只有面容,异乎寻常地平静,宽大的黑框眼镜遮蔽了他的眼神。庭审开始后,李晶宝除了偶尔简短地回答问题,惯常沉默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对李晶宝不利的证据占了上风,这时候,痛苦和沮丧才一点一点地在他脸上扩散开来……
  他苦心经营的华丽美食娱乐城早已大门紧闭,人去楼空。早前,那可是一家在包头市餐饮业界享有盛誉的私营企业,上世纪90年代还先后兼并了一家国有企业和一家集体企业,成为当时内蒙古自治区私企兼并国企的典范。也就是3年前,华丽美食城还被包头市人民政府评选为“成长最快的民营企业”。然而,问题和矛盾在兼并完成8年后终于集中爆发——作为担保方,华丽美食娱乐城因一笔贷款被包头商业银行告上了法庭。2005年7月26日,李晶宝从上海星夜兼程赶回包头,刚一到家,便被正式逮捕,他的罪名是涉嫌抽逃资金和职务侵占。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李晶宝神话覆灭?这背后又潜藏着怎样的真相?
  

兼并·昌盛

  “1990年,坐落在青山区北市场的一家小餐厅连续亏损停业了近两年,无人敢问津。于是有人找到李晶宝,请他去承包。李晶宝到现场进行了一番考察后,毅然答应下来。餐馆很快便出了名,方圆几里的人都到他这里就餐,把仅有50平方米的小餐厅搞得一片红火,李晶宝的名字也在青山区打响了。”这是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的《华夏英杰》中对李晶宝的介绍。
  1994年,靠开小饭店创业的李晶宝和当时全国很多个体户一样,把经营实体挂靠在街道办事处,戴上了所谓的“红帽子”。他的挂靠单位是包头市青山区富强路办事处,企业名为华丽大酒店。确实,这顶特殊的“红帽子”曾经给李晶宝带来过特殊利益。1994年8月17日,当时的包头市青山区政府有关负责人找到李晶宝,希望他能对已经停业近1年的国字号老牌餐饮企业——青山餐厅有偿兼并。在青山区政府的积极协调下,双方签订了《企业兼并协议书》。根据协议,李晶宝接收原青山餐厅退休职工65人、在职职工87人。他对青山餐厅进行投资改造并改名为“华丽美食城”(后更名为“华丽美食娱乐有限公司”)。
  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私企竟然能有偿兼并有着40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这立马在包头市引起了轰动。自治区和包头本土的一些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奇人李晶宝”不胫而走,并成为企业品牌。后来李晶宝还当选为包头市政协委员和市工商联理事、青山区个协副会长,多次被评为青山区私营企业纳税先进个人。
  对于这次被当时内蒙古商界誉为“范本”的企业兼并,外界显然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有魄力、有胆识、有开拓精神;也有人说他是个大傻瓜,放着挺好的华丽大酒店不守,却要背上个大包袱;有人说他为150多名职工办了件大好事;也有人说他狂,好大喜功。有竞争对手甚至公开表示:“我要把他挤垮!”
  事实上,华丽美食城开张1个月后,就奇迹般扭亏为盈,并创造了青山餐厅营业额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李晶宝还为职工补发了兼并前拖欠了8个多月的工资。鼎盛时期的华丽美食城门前每天都是车水马龙,连东河区、昆都仑区甚至外地的客人也慕名前来就餐。
  

多元·亏损

  两年后的1996年,青山区政府的有关领导再次找到李晶宝,动员他将青山区灯具厂兼并。当时的灯具厂是一家亏损多年、内外交困、负债累累的集体企业,经过审计后的企业净资产为负97042.68元。1996年6月27日,华丽美食城与灯具厂签订《企业兼并协议书》,李晶宝承继了灯具厂的全部债权债务,同时与头次兼并如出一辙般接收企业所有职工。380人的吃喝拉撒又压在了他的肩头。
  兼并协议中双方约定,原青山区灯具厂拥有的国有资产(如房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在兼并生效后开始转归华丽美食城所有。固定资产转移过户需涉及的手续,由青山区灯具厂自行办理。协议又规定,企业兼并后原厂职工的身份不变、集体企业性质不变。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个在当时看似有悖常理的协议,双方却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一些知情者说,当时李晶宝对退休工人不错,补发了工资,也补缴了很多费用。在他们的印象中,李晶宝是一个有远大目标的人,但是做餐饮起家的他,做其它行业,并不像原先那样得心应手。灯具厂设备老化,人员复杂;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原有的债务全由李晶宝来支付;退休职工每月的工资和医疗费6万多元,负担过重;再加上灯具厂生产出来的灯具产品单一、成本高,无法跟南方灯具相比,市场几乎没有任何前景可言。
  为了能盘活灯具厂,不久后李晶宝又投资开办了灯具城。可灯具城开了不到1年,企业亏损就达30多万元。1998年,李晶宝又投资了电容镁项目。谁料刚投入生产,国际市场便开始下滑,加上产品质量不过关,200多万元再次打了水漂。之后他又投资玻璃品制造,同样以失败告终。沉重的债务压得李晶宝喘不过气来,有一段时间,他口袋里随时装着法院催要账的传票。此情此景,迫使李晶宝投资了后来引起争议的房地产开发。也许正如他姐姐李锦玉所说:“他只是想彻底盘活这个烂摊子。”
  1994年和1996年的两次兼并,对李晶宝来说是“冰火两重天”。对青山餐厅的兼并不仅让他名声远播,也让他得到了高速增长的财富;而对青山区灯具厂的兼并,却让他深陷泥潭之中,无力抽身,直到锒铛入狱。2005年7月3日,李晶宝在向青山区政府递交的一份有关华丽美食城和青山区灯具厂职工上访事宜的汇报材料中如此写道:“1996年兼并灯具厂,这是我一生中办的最后悔的一件事情,它给我带来了各种困难。”
  

贷款·泥淖

  兼并灯具厂后的一系列多元化尝试,让李晶宝损失惨重。于是,2001年,李晶宝对自己下属的两家企业进行了改造:首先是对华丽美食城进行扩建,将原来营业面积为1300平方米的旧平房餐厅扩建成现在7800平方米的6层营业大楼。其次是以灯具厂资产200万元以及李晶宝个人100万元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景华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灯具厂的厂址上进行商品房开发。
  2002年10月,新建成的华丽美食城营业大楼投入整体运营,但一场不期而至的“非典”使美食城开业不久就关门歇业:“非典”过后,又遇楼前的大街扩路和改换天然气管道,营业环境再遭重创。企业出现亏损后,无法再解决职工的工资、养老金、医保等问题。李晶宝之妻张成霞道出了事情的本质:“前期把美食城的利润都拿去补灯具厂的窟窿了,所以美食城遇到问题后资金就周转不开了。”
  资金周转不灵的李晶宝开始向银行贷款。2003年10月30日,由包头市炜龙公司法人徐勇贷款,华丽美食娱乐有限公司担保,用新盖起的华丽美食城大楼作抵押,向包头市商业银行青山支行贷款840万元。炜龙公司用款260万元,华丽美食娱乐公司用款580万元,这之中200多万元用以归还原灯具厂贷款。
  但这一回,奇迹还是没能出现。由于国家金融政策调整,贷款期限由原来的3年变更为1年。银行逼着提前还贷,李晶宝多方筹措,最后仍欠包头市商业银行本金500余万元。该银行依法向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了民事诉讼。2004年12月14日,华丽美食城营业大楼被查封,停业至今。2005年4月18日,《包头日报》刊登拍卖广告,华丽美食城以800万元的价格向社会公开拍卖。广告刊出,在华丽美食城和灯具厂的职工中引发了“强震”,因为他们的工资、养老金、医保等问题尚未解决。灯具厂有职工说:“我们就是靠这座大楼活命的,企业的大楼要是被卖了,今后的生活出路在哪里?”
  2005年5月,包头市青山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不断接到群众举报,反映青山华丽美食城法人代表李晶宝侵吞集体财产的情况。此事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青山区区委要求经侦大队立即展开调查工作。随后,李晶宝被逮捕。
  正是这笔被视为“最后一根稻草”的580万元的贷款,完成了对李晶宝的最后一击。
  

性格·命运

  对于李晶宝的锒铛入狱,认识他的人大多都感震惊。因为10年间,外界几乎见不到关于他的负面新闻。在公司,李晶宝是位杰出的企业家和厚道的老板;在家,他是孝子、贤夫、慈父。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李晶宝是个非常温和的父亲。李晶宝从不以家长的威严管教孩子,而是尊重他们的意愿。有人问李晶宝,难道不想培养一个接班人?李晶宝说:“让他们背这么重的担子、这么辛苦干什么?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其实是最好的。”不过李晶宝万万也没有想到,他出事后,上高二的儿子竟然为此辍学!
  拥有1.83米壮硕身材以及一张四方大脸的李晶宝为人亲和,易于结交,常被人误认为是“当大干部的”。在高考落榜之后,他跟随舅舅在工程队打工,由于心灵手巧又吃苦耐劳,不久便成了工程队中的技术骨干。但坎坷的成长经历及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路坦途,令李晶宝养成了近乎偏执的性格。以兼并青山区灯具厂一事为例,“执拗”的他就听不进旁人的建议,甚至包括其妻的屡次“哭谏”:“你一直以一种独断专行的办事方法来处理问题,不听我一次次对你的忠告。只是为了一点点面子,你是否要一直撑下去,可你能撑下去吗?到现在你还不愿承认那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近几年,你一直把自己看成一个不会失败的英雄,可结果呢?”
  对于李晶宝,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摸着石头过河之后的落水者,上世纪90年代,很多包头生意人成长为真正的富豪,制度弹性为机会主义者提供了在法律模糊地带快速积累财富的机会;有关法律界人士则认为,李晶宝案件实际上又提出了“红帽子”的问题,企业性质不明,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企业家本人的命运带来不利影响。
  一个模范企业家,就此陨落;他的悲剧人生,依旧值得社会各方面探究和思索。

编辑  高静(hej@gcmag.cn)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