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靠品牌制胜的时代,“倒爷”时代打价格战的做法已经行不通,华商只有顺应政策的变化,转变经营思路,才能找到新的出路,把坏事变成好事


俄“禁商令”利大于弊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7年第3期  [字号:  ]  

作者:■高淑英
  年终岁末本应是商家最忙碌、最赚钱、心情最好的时候,但是在俄罗斯做生意的华商却难以笑得出来——从2006年年底开始,俄罗斯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外国人在本国从事零售业的法令,其执行过程分为两个阶段:2007年1月15日到4月1日,外国人在售货摊、市场以及商店以外的场所进行零售业的人数须限制在零售业总人数的40%以内;2007年4月1日到12月31日,外国人将被完全禁止从事零售业。此外,2007年1月1日起,禁止外国公民在俄罗斯从事酒类和药品贸易。
  俄罗斯政府颁布的这些政策和整顿,原因正如俄罗斯中国经济问题资深专家、莫斯科工商会俄罗斯中国经济贸易合作中心总经理葛。维克多先生所言,它不是仅仅针对外国移民,而是俄政府对自己社会、经济和市场的调整。
  规范市场 大势所趋开放、共赢是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俄罗斯对外商的限制表面上看似乎是逆潮流而动,其实,外商的存在也一定程度困扰着俄政府经济的发展,这些举措则是使商品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渡。
  据俄经济贸易和发展部专家估算,俄罗斯每年约需100万劳动力,但非法外籍劳工竟达1000万 1200万,其中只有100万人正式获得了在俄工作许可。俄政府认为这些非法移民不仅抢了本国公民的劳动岗位,更影响了俄经济的正常发展,同时还带来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而限制外国商人的人数,一则为本国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吸引侨民回归,解决人口短缺;另外还可以缓解治安等社会问题。
  此外,俄罗斯政府为了鼓励外贸生意的发展,之前对跨国贸易并无严格限制,很多到莫斯科做生意的人采取的都是“包机包税”。比如出口一批服装,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只需找到俄罗斯一家贸易公司,一次性缴纳部分中间费,就可在莫斯科提货。这种被称为“灰色清关”的贸易方式虽然在一定时期活跃了俄罗斯经济,但也导致了俄罗斯政府税收的严重流失。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今天的俄罗斯通过10多年的努力,国内经济形势大为好转,当初前苏联解体时面临的供应不足、物资匮乏的局面,已经得到极大好转,经济形势、经营秩序也与十几年前完全不同。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俄罗斯一直在积极争取加入WTO,而规范国内贸易、调整国内经济结构都要从整顿市场入手。
  所以,就目前形势来看,“整顿”市场符合俄罗斯政府的利益,已势在必行。
  

禁令一出 市场萧条

  对在俄华商而言,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俄罗斯曾经是无数出国淘金者的梦想之地,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以“倒爷”形式进入俄罗斯市场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涌入俄罗斯淘金。目前在俄罗斯零售市场上活跃着的100多万名外国商人中,90%以上是中国人。许多创富的故事让他们津津乐道:重庆有一对母女,1999年以2万元起家,靠批发袜子到莫斯科销售,目前资产已超千万元;西北来的小杨从2004年起开始在俄罗斯做服装生意,前半年时间就轻松地赚了3万元,在其后的3年时间内,10万元的资金滚成了数十万元……
  然而,那样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禁商法规出台后,俄罗斯零售市场上的空气开始紧张。华商担心大限后血本无归,开始疯狂甩货;而长期受益于物美价廉的中国货的部分俄罗斯居民,由于担心今后没有机会再买到这样的商品,连日来奔走于日渐减少的中国商铺之间,寻找中意的商品,尤其是在俄远东地区的一些城市,普通百姓开始储存商品以备日后使用;一些不法商贩则囤积居奇,准备华商走后“大赚一把”……
  在俄罗斯的阿斯特市场,为尽快结束生意,小杨不得不抛售商品,可是成本价40元1条的牛仔裤,现在10元1条都无人问津。与他有同样遭遇的人不在少数。有位去年才到俄罗斯投资的东北商人, 40多万元投入餐饮业还没见回报,就得准备打道回府,损失可谓惨重。
  终端销售的凝滞势必影响到整个产业链条的畅通。在下游,由于许多摊位都是中国人在卖货、收款,其中部分人没有合法的居住身份,零售业受到打击导致他们失去工作,只能选择回国;在上游,由于对俄罗斯贸易活跃,在成都、海宁、义乌等地出现了一些工厂,专门生产货物发往俄罗斯。而“禁商令”出台后,大批边贸口岸批发商已开始向成都鞋厂、海宁皮衣厂、义乌小商品生产商退货。以海宁市为例,据统计,从去年底开始,海宁对俄自营出口额就开始锐减,截至11月,海宁市对俄出口1.18亿美元,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更有甚者,由于俄市场上的华商基本上都是以为国内供货商代销的方式做生意,且售后付款,许多代销商把货物以极低的价格处理掉后,就席卷国内厂家的货款人间蒸发了。
  但是,仍有一部分华商在俄罗斯苦苦地支撑着,心存期望地等待俄罗斯政府在不久后会“回心转意”。在俄经营眼镜业的老王已经来莫斯科10年,有自己的公司和职员,并且雇用了不少俄罗斯人。老王不愿意轻易退出自己打拼了近10年的市场,准备走一步看一步。但是谨慎起见,他还是减少了库存。还有来自广东经营皮具的张先生,他已经开始考虑把自己的商亭和摊位过户到俄罗斯人名下,认为那样可以把生意延续下去。
  

整顿之后 另有商机

  市场萧条、生意惨淡,让许多华商痛彻肺腑。但是业内人士认为,这只是政策调整中的“阵痛”,市场规范后,必将出现新的商机,也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华商对俄贸易量虽然大,但相当一部分商品不是通过正规渠道,而是借助“灰色清关”进入俄罗斯境内的。虽然俄罗斯政府也承认“灰色清关”的存在是中俄双方的原因,但俄罗斯各强力部门兴致所至的“检查”还是每每让在俄华商跌倒在“灰色清关”的门坎上。如2005年3月份,俄罗斯警方突然抽检温州鞋商,将价值1亿多元的鞋子悉数扣压,且不开具任何“罚没”收据。华商投诉无门,只能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灰色清关”不仅使在俄华商没有安全保障,长此以往,还影响了中国商品的形象,损害了正规经营的华商的利益。在靠品牌制胜的时代,“倒爷”时代打价格战的做法已经行不通,华商只有顺应政策的变化,转变经营思路,才能找到新的出路,把坏事变成好事。
  根据葛。维克多先生的建议,华商们应该全面了解所从事的行业是否符合当前俄市场需求,是否所有的经营活动都符合俄罗斯相关部门的要求,要根据当前形势和自己的实力、能力调整经营思路和方式,尽快将自己所有的手续、身份合法化。
  来自成都在莫斯科从事鞋类零售生意已经10多年的刘先生,早在法令出台之前已经逐渐将生意的重心从零售市场上转出,并开始与当地人合作,经营自己的公司。“禁商令”虽然来势汹汹,但由于预见了市场的变化,他的生意并未受到影响。
  中国商人长远的打算应该是改变投资结构,转战其他行业。俄罗斯目前对外国人设限的主要是零售业,而零售以外的其他行业则是安全、甚至是有政策倾斜的。如轻工业,是俄罗斯将重点发展的行业,而俄本国资源的匮乏和经验的不足都将使他们张开臂膀,迎接有此优势的华商。但无论投资何种行业,华商都需要具备前瞻意识,树立品牌发展和市场观念,这样才能早日走出低谷。
                 
  (本刊截稿前最新消息,莫斯科市政府再次允许所有希望继续经营的外国商贩重返市场。但政府官员强调,此举只是在俄本国商贩入主零售市场之前的权宜之计,通过配额限制外国商贩的政府禁令并未解除。)

编辑  何健(hej@gcmag.cn)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