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文化消费持续升温,据统计,2006年北京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仅次于人均食品支出,已占据了家庭消费中的重要位置。培养人们形成健康的高品位的文化消费观念,既要生产出大量真正有价值的文化消费品,也要通过有效引导,提高消费主体的审美水平与精神境界——这无疑是企业同时也是社会的责任。


让我们一起来娱乐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7年第3期  [字号:  ]  

作者:■吴晓波
  

很多行业日益呈现娱乐化迹象

  娱乐对商业意味着什么,在2006年6月的德国足球世界杯上再次得到了验证。报道称,此次比赛产生了250亿美元的商业机会,让德国的GDP增长了1.2个百分点,几乎所有重大的国际会议均绕道而行,全球100个大品牌半数以上渴望参与广告事务。一场足球比赛的魅力让人垂涎无比。
  娱乐,还出现在很多国家和大公司的战略中。娱乐业是目前美国的第一大产业,微软在5年前就宣布将成为一家“家庭娱乐的平台公司”;苹果复兴几乎就是娱乐化的经典标本;索尼公司目前增长最快的产业板块是游戏机;而在中国,盛大、网易、腾讯等等都宣布自己是一家娱乐公司。
  很多行业都日益呈现出娱乐化的迹象。
  在当今中国几乎所有城市机场的候机厅书店里都有一个小小的、颜色很俗气的播放器,里面有一个人在那里颠来倒去地说“管理”。他的普通话不太标准,讲话的时候眼睛不喜欢看人,好用排比句,每隔两分钟就会讲一个好笑或不好笑的故事。这个名叫余世维的台湾人,现在是中国内地身价最高的管理演讲师,甚至有“中国培训第一师”的名号。尽管商学院里的教授们对他嗤之以鼻,戏称他为“管理相声”,还有人在网上公开质疑他的学历。但是,这并不妨碍余世维每天拉着行李箱在全国各地开堂讲课。他的听众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主和年轻白领,他们似乎非常喜欢余世维的课。有一次,我跟这位传奇人士在一起,他不确定地问了我两遍:“我的课真的那么受人欢迎吗?”
  当时,我没有办法回答他。现在,我好像找到答案了,余世维受欢迎真是有道理的,他是第一个把深奥艰涩的管理学彻底娱乐化的人。
  那些从办公桌前匆匆离开,买了数百元乃至上千元的门票来听余氏管理课的人,没有一个是想混文凭或做学问的,他们只是想了解一些管理的ABC,想从余世维那里获得一些经营公司的技巧或者做人的道理,跟那些呆板高傲、自以为是的教授们相比,余氏自然风趣、浅显易懂的风格当然更受欢迎。
  对余世维的不齿与嫉妒都不影响这个年近60岁的台湾人的商业价值。在当今很多行业里都出没着这样的一些“娱乐人物”,他们喜欢作秀,好出惊人之举,喜为出奇之事,在各自的领域里,他们被视为不太专业的异类,但是,在更多的公众圈里,他们却备受喜爱,渐渐地他们竟成了这个行业的偶像和代言人。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报出他们的名字:饮料业的牛根生,汽车业的李书福,艺术界的陈丹青,学术界的郎咸平,IT业的张朝阳、马云,房地产业的王石、潘石屹……
  

行业的成长已离不开娱乐的要素

  开创了现代调查业的盖洛普博士曾经说,那些在历史上被念念不忘的人,并非他们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而常常是因为他们的特立独行。这段话可以为上述娱乐化人物做一个注脚。在一个互联网喧嚣的时代里,任何行业的成长都离不开娱乐的要素。甚至在很多时候,娱乐化已经成为产业升级和流行的最重要的因素和方向。如今,有人用“注意力经济”、“感性营销”、“引爆流行”等新名词来解释这种现象。
  在过去的10多年里,很多产业已经进入到了成长的平台期,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久久不至,甚至永不来临,我们可以举出太多这样的行业——服装、饮料、餐饮食品、体育用品、化妆品以及绝大多数日用家电等等,甚至那些至今仍在不断发展技术变革的领域,如IT产品、互联网行业、依托于新技术的文化商品等等,其商品市场价值的大小也越来越取决于其所能提供的娱乐热量。在这个意义上,娱乐创新能力已经是品牌成长的一个决定性力量。
  “一切行业都是娱乐业”,我这样说本身就是一个不太严肃的“娱乐行为”。不过,对于所有渴望获得产业突围的企业家来说,把自己所在的行业想象成一个娱乐业,从娱乐的角度重新定义,然后充分发掘商品内在的娱乐性,并用娱乐化的市场方式推而广之,可能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技术有极限,娱乐无边界。当一个行为被娱乐化的时候,其游戏规则以及核心竞争力的重构便发生了,新的生机出现了,商品的创新将更贴近人的内心。人类的物质发展终将摆脱自然资源的无尽消耗,当基本的生存及功能性需求被满足后,人们的生活以及产品的更新都将更侧重于智力的发掘与快乐的寻求——这与其说是一个预言,倒不如说是正在发生中的事实。
  (作者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本文摘自其著《案例》)

编辑  延川(hej@gcmag.cn)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