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力西和施耐德的合作在行业内掀起轩然大波,人们对施耐德的投资意图提出了质疑,对德力西的前景表示担忧——


德力西是否“引狼入室”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7年第2期  [字号:  ]  

作者:■高淑英
  2007年1月3日,全球低压电器业巨头法国施耐德公司与德力西集团公布了合资方案。根据协议,双方按1:1的比例等额出资设立“德力西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将由中方担任,此外,新公司将使用“德力西”品牌。
  这个被温州当地政府引为招商引资重要成绩的方案,在中国低压电器另一巨头、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看来,却只是“表面现象”。平时一贯低调的他,主动约见媒体,对施耐德公司此次“联姻”的目的提出了质疑,“政府一定要看清楚,它(施耐德)的目的就是垄断,要在低压电器领域高、中、低端通吃”,并表示,要公布正泰集团10年来与施耐德的谈判细节,让大家看清楚施耐德对中国低压电器市场志在必得的野心。
  媒体眼中一贯沉稳的南存辉,这一次为什么如此反常呢?
  

纷繁的“三角恋”

  在德力西集团和施耐德形成框架协议后,南存辉曾说:“(胡成中)应该请我吃饭,请我喝酒。这10年来,是我的拒绝抬高了施耐德对德力西的收购价格。”这话背后有一段故事,也就是南存辉口中的“10年谈判”。
  施耐德投资中国低压电器行业,在华东地区的第一个目标不是现在的德力西,而是正泰。二者“相恋不成反为仇”的故事颇耐人寻味。
  1994年,施耐德提出了以现金方式收购正泰集团80%以上的股份,被南存辉断然拒绝。谈判失败后的1995年1月,施耐德在杭州对正泰集团提起诉讼,指责其产品侵权;1998年,施耐德与正泰进行了第二次接触,并做出了让步,大大缩小了要求持股比例,但是仍然坚持要占51%的控股权,这次谈判也因南存辉的反对而告失败。1999年1月,施耐德在北京起诉正泰集团。
  2004年,施耐德和正泰集团第三次走到了谈判桌前,这次提出的方案是“50:50”。虽然南存辉考虑了这个提议,但是谈判最终却因双方对“50:50”的理解不同而崩溃。
  在南存辉看来,50:50不是把正泰集团的一半切除给施耐德,而是应该让施耐德把在中国境内原来所投资、控股、兼并过来的13家企业全部拿出来,价值评价50亿左右;然后正泰集团也拿出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凑足50亿,这样的“一半对一半”。此外,品牌也应该是“你是你的,我是我的”,而不是如施耐德所提出的“归他们使用”——那样的话,就意味着正泰集团在全世界所建立起的销售网络全部被切断,正泰将永远替施耐德打工。
  有传言说,施耐德还曾在“要求持正泰50%股份”的基础上提出“3年后收购正泰其余50%的股份”的要求。总之,这次谈判导致双方彻底决裂,随后,施耐德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地起诉正泰产品侵权,还给多家正泰的国际客户发出销售警告,并开始与德力西集团接触。
  而德力西集团创始人胡成中,与南存辉是30多年前的同班同学,20多年前的生意合伙人,如今彼此眼中的“头号劲敌”。
  1984年,南、胡二人因为共同的致富梦走到了一起,加上胡成中的弟弟胡成国,几个人兴办了求精开关厂并借此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1年,求精开关厂分设为求精一厂、求精二厂。1992年,南、胡二人友好分手——胡成中创办了德力西,立志“赶超德国西门子”,南存辉和弟弟等亲戚朋友一起,创办了正泰。此后几年,双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1996年以前,德力西一直走在正泰前头;1996年以后,正泰销售额首超德力西。近几年,德力西与正泰在低压电器领域的差距加大,目前,德力西低压电器的销量大约不到正泰的1/2,但仍占据老二位置。
  如今,德力西“引狼入室”,选择了与施耐德合作,势必让以正泰为首的民族品牌感到“压力很大、危险很大”。
  

狼爱上了羊?

  和施耐德合作的德力西集团,就没有南存辉那样的担忧吗?
  德力西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和东方卫视主持人方宏进对话时,已经亮出了德力西的底牌,“我们公司应该和国际大公司合作……现在谈起来不是某一个产品在合作,要整个公司,包括低压的、高压的和成套的,全面合资。”但他的底线是:第一,股份的比例要50:50;第二,要打双品牌,合资公司的商标要打上去,德力西的商标也必须打上去;第三,必须在温州生产,因为温州有很多的优势。
  这次谈判似乎也以德力西的胜利告终。据说,德力西和施耐德合资新闻发布会后的庆功宴上,德力西董事长胡成中唱了一首“狼爱上了羊”。后来这被当作一个段子在正泰集团高层中传播,“狼会爱上羊吗?”
  长期以来,中国低压电器行业基本上是外资品牌和民族品牌分治的状态:在整个行业一千多亿的市场规模中,外资品牌主要是在25%~30%的高端空间中运行,中、低端品牌市场上,活跃着的是一大批民族品牌,包括传统的“一五”期间就规划的国有品牌和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民营品牌。
  在南存辉自认为“不一定正确”的看法中:大多数跨国公司或者是国外的企业现在到了中国,由于中国的投资环境太好了,中国的增长太快了,他们现在觉得30%的增长率都不过瘾,想100%、200%、300%的增长。
  而施耐德在他眼里就是这样一家公司。作为一家主要做低压电器的世界500强企业,它在中国过去10年主要是做高端市场,现在却转变套路,想高、中、低通吃。办法就是与中国国内低压电器行业的巨头合作。坊间有传言,施耐德提出的口号是:先把正泰消灭掉,1年亏1个亿,把其余同行企业都消灭掉,再把其它国际企业挡在外面。
  施耐德此前的举动也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在与德力西合资以前,施耐德在国内有15起成功的收购案,包括不久前收购的奇胜电器、天津万高和山西宝光。一位原上海人民电器厂的工程师称,施耐德与国内的公司合资,基本都是“先合、后亏、再控制”的路数。当年,该厂60%的股权被施耐德收购后,按协定不能生产新产品,中方为了生存后来不得不无偿出让20%的股权换来新产品生产权。
  而此次和德力西的合作,据知情人士称,施耐德方面对使用德力西品牌提出多项限制条款,包括不在欧美高端产品市场推德力西品牌等。这一消息如若属实,无疑对胡成中的“国际化”战略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助推还是“斩首”?

  在入世后外资轰轰烈烈地进入中国的大背景下,这个事件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不是偶然现象——先是凯雷并购徐工案中,“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借助博客的“口水战”;接下来是法国SEB与知名民企苏泊尔的牵手,遭到爱仕达等6家同行的联手声讨;再到如今德力西和施耐德联姻后,正泰集团南存辉的“危言耸听”,外资在某种意义上一直被视为洪水猛兽。
  诚然,他们的担忧很大一部分出自自身利益的考虑,因为反对者大都是同行。但是他们的担忧也道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中外合资企业有许多最终被外资完全掌控——外资通过掌控被并购企业的渠道等优势资源,嫁接自己的品牌,雪藏国内品牌,通过品牌错位,实现从高端到低端市场的上下通吃,通过品牌绞杀,用资本力量将大部分国内企业挤压到产品末端,最终消灭长大的本土竞争对手。
  国家工商总局在一份题为《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的调查报告中提到,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垄断状况日益突出。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在华跨国公司所占据的市场份额都在1/3以上。现在,跨国公司的并购着力于保持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弱化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消灭潜在的竞争点。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存辉才认为,“跨国公司都是有国籍的,引进外资,双方合作,没有关系,关键看合作的方式,是不是要将自己的市场拱手相让。所以,我认为胡成中没有错,但是施耐德值得警惕。”
  朗咸平教授在阐述怎样看待国际化战略时,讲了一个故事:什么叫国际化?国际化按照目前的状态与做法就是把水闸一打开,外面的水流进来,把我们中国淹没了,这叫做国际化。如果你去问一个农民的话,农民就会告诉你,开闸之前要先挖沟渠,把这个水引到你需要它去的地方,缺水农田不是随便开闸的,什么叫沟渠呢?法制化的游戏规则叫沟渠。
  对待外资也同样如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企进入国内企业是一种必然趋势,其作用是助推还是“斩首”,这不仅是南存辉、浙江民企的担忧,更是应该引起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人都思考的一个问题。

编辑  何健(hej@gcmag.cn)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