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识、智慧去浇灌传统行业,李鹏打开了一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新路


他叫大学生农民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7年第1期  [字号:  ]  

作者:■文/张宜昌  董艳军 图/张建军
  他是农民。手粗糙有力、布满老茧,有着农民的淳朴和吃苦耐劳精神,有着强烈的厚土意识。
  他又不是农民。意识不狭隘,目光不短浅,比农民肚里的墨汁多。
  他叫李鹏,今年26岁,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在自主创业这5年时间里,他完成了从天之骄子到当代农民的角色转换,被人们称为“大学生农民”。
  

创业:为了谁

  2001年,21岁的李鹏大学毕业了。他拒绝了城市的挽留,毅然回到家乡——阜新市太平区水泉镇长哈达村。
  他的回乡像一池平静的水里投进一块石头,激起人们的纷纷议论:“乡下孩子念大学都是为了离开农村这穷窝子,李鹏咋还回来了呢?”
  “现在大学生太多,找工作难,不回来咋整……”
  话传到他父亲李新民的耳朵里,他听后只是笑笑。这位父亲坚信,儿子的选择没错,正是自己所希望的。李新民当过多年农村生产队技术员,他曾因创下黄瓜亩产3万多斤的纪录而当上了阜新市劳动模范。他热爱家乡,想用一技之长改变家乡面貌,可是由于文化低、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希望儿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改变落后的农村面貌,于是,他让李鹏报考了沈阳农业大学。
  受父亲的影响,李鹏从小就喜欢园艺,念初中时就梦想长大后用高科技改变乡亲们的贫困。在农大就读期间,李鹏学习刻苦,实验搞得比谁都多,是老师和同学们公认的好学生。毕业前夕,由于他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毕业生”而被学校推荐到沈阳生态研究所工作。到科研单位去上班,对于应届毕业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份难得的工作。但是,出于对食用菌发展前景的看好和回乡自主创业的强烈愿望,李鹏毅然放弃了。
  临别,一个要好的同学不理解他的选择,问他为什么执意要回穷农村。李鹏神采飞扬地引用了一位诗人的诗句作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知识:神奇魔术师

  万事开头难。李鹏是在一无设备、二无经验的情况下开始创业的。他的全部资金只有6000元,那是父母为支持他创业借来的钱。这些年,为供他念书,家里一直闹经济危机。
  李鹏非常珍惜这有限的资金。为了省钱,第一栋温室大棚是他和全家人自己动手盖的;高压灭菌锅是借来的;接种箱是用家里的旧衣柜改造的;价值1000元的连续接种器,是他用10元钱的普通注射器改装的。一个超净工作台需1万元,买不起,又仿造不了,他只好用酒精灯来代替。价值1万元的超净台和5元钱的酒精灯之间既不能划等号也不能划约等号,而李鹏却用它创造出了奇迹,将污染率控制在了5%以下。他的知识琼浆和聪明头脑派上了用场。
  李鹏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经验和技术。他满以为技术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微生物应用是他的专业,食用菌培训是他在校时最喜欢的科目,也是他付出心血最多的科目,不算课堂笔记,光是在图书馆的学习笔记就记了5大本。他原以为自己学了很多,也会了很多,然而付诸实践的时候他才知道:理论和实践之间相差得这么远——第一次做发酵料,他先认真请教书本,书上说,覆膜堆温在理论上3天可升到60℃左右,他又按照教学光碟里面的演示进行操作,结果六七天后堆温只有20 ℃。再这样下去,5000斤料就只能废弃当肥料了,只好停止;第一次装袋,由于经验不足,培养料拌多了,再加上手生,从星星点灯一直干到太阳上班也没装完。七八月的高温季节,剩下的料开始变酸。为了把损失减到最低,他不得不把余料一袋袋背到室外晾干;最严重的那次栽培料的二次污染,他一下子损失了1万多元。
  ……
  面对一次次的失败,李鹏哭过,发过脾气,但他没有灰心,反倒越挫越勇。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他把铺盖搬到温室。夏季的白天,大棚里的温度40℃,光着膀子干活,后背一层层掉皮;冬季晚上,睡在温室旁边的半间小房里,窗户漏风,盖两床棉被还冻鼻子。
  阜新是个多风沙的地方。2002年春天那场10级大风,让他至今难忘。大风将一块200平方米用来遮盖栽培料的防雨布刮起、撕裂。栽培料对于食用菌行业就像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没有了土壤用什么生产;而且当时的季节很难再收到保存良好、无污染的栽培料了,再生产只能等到秋天庄稼收获之后,这意味着将因此停产半年。李鹏急了:无论如何,也要保住栽培料。大风过后,暴风雨来了,他和家人进行急救,用仅有的一块塑料布盖住防雨布上被风撕裂的口子。由于无处固定,全家人用手死死拽着塑料布。雨过天晴,栽培料终于保住了,大家却都被浇成了落汤鸡。
  在事业举步维艰的时候,是母校给了他巨大的支持和帮助。每逢遇到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李鹏就回母校去请教老师,到图书馆查资料,到实验实去参观学习。在理论和实践反复交替的过程中,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一步一步走出了低谷。
  

情怀:我若富时无人贫

  到2005年,李鹏已经陆续引进和驯化了几千个适合本地区栽培的食用菌优良品种,并全部经过生产验证,掌握了液体复壮、固体复壮、组织分离、平板分离等菌种的复壮和生产技术;掌握了污染料二次利用、母体简易贮存等生产实用技术,并通过遗传育种、组织培养等技术培育出高产、抗病的优良品种10余个,研制出适合平菇、香菇、金针菇等栽培品种的数十种配方;还对采用袋栽、地栽、立体栽等方式进行出菇试验,并取得了成功,其中有两项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他的7栋标准化日光温室实现了周年生产,年纯利润达到了8万元。
  李鹏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效益越来越好,规模越来越大,向他来讨教的人也越来越多。看到从事食用菌生产的乡亲们一个个缺乏技术、不懂经营,有的甚至血本无归,李鹏很是痛心。“乡亲受穷我不富;我若富时无人贫”,他决定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他们。于是他免费为生产食用菌的农户进行技术咨询和指导,深入各家大棚里帮菇农解决生产难题。当地许多农民就是在他的帮助指导下掌握了技术和信息,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他因此被阜新市政府评为“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
  2005年,他考取了辽宁省注册经纪人资格证书,成为阜新市首批持证农业科技经纪人,同年,他的食用菌栽培基地被确定为阜新市农村科技示范点。为了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他还专门准备了培训教室,免费提供培训。2006年,他又被评为“辽宁省十大杰出农村青年”。
  过去,村里人一提到他,无不摇头叹息:“大学生回乡,太可惜了!”现在,摇头变成了点头,叹息变成了赞叹:“大学生回乡务农,太可贵了!”
  

瓶颈:渴望飞翔

  群众的赞扬、上级部门的肯定和鼓励,是李鹏要把事业做大的一种动力。2006年,他承包下阜新市郊区一块120亩的土地作农业科技园。他准备在这里筹建一个集研究、制种、生产、回收、加工、销售、培训、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综合型食用菌生产基地,更好地服务农民、服务农村,推广高科技农业产品。李鹏还打算招聘有志于投身农村或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来这里共同创业。他对记者说:“如果大学生毕业后都不到农村去,农村的落后现象永远不能改变,农村也很难真正富裕起来。”
  为了这个农业科技园,他花光了几年来的所有积蓄,停止了食用菌的生产。因为摊子铺得太大,他现在已经没有了启动资金,只好在棚子里种一些蔬菜维持着。虽然信用社也给他贷了款,但那是杯水车薪。为事业,他迟迟不能和相恋7年的女友走进婚姻的殿堂。女友理解他、支持他,这让他感动的同时又有几分愧疚。
  李鹏最后坦诚地对记者说,他现在手里既有技术,又有基地,还有销售网络,实现理想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资金。他渴望政府能从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角度给予贴息贷款支持。他笑言,自己现在像一只鹰,虽然有搏击长空的凌云壮志,虽然有可供翱翔的万里蓝天,可是翅膀软,飞不起来。翅膀长硬需要时间,如果有人给安上一双翅膀,立刻就可以起飞。

编辑 高淑英(yangnq@gcmag.cn)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