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项目出台,带来无限商机,投资者像发现新大陆一般欣喜不已。但是,“新”往往也意味着风险,这就要求投资者——


考察技术项目需谨慎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6年第11期  [字号:  ]  

作者:■王强
  一、实验室成功与批量投产成功有差别
  某大学教授宣布发明了一种高强度白乳胶,已在实验中取得成功,产品质量已经通过了相关部门的检测。一位企业家看中该技术后,投资几百万元建厂,却以失败告终——批量生产后出现大量不合格产品,几百万元打了水漂。其实,新产品从实验室研发阶段到批量生产阶段,中间还要经过一个“中试”阶段才能将成果转化为价值。从试验室到批量投产,这中间虽然看似简单,实际则隐藏着很多未知的问题,最好能在“中试”阶段发现。
  二、对市场的估计过于乐观
  许多投资者对于新产品的市场预测常常过于乐观。据统计,能够成功占领市场的新产品,只占新产品总量的1/64.这说明新产品能否被市场接受,存在较大的偶然性,因此过于乐观的估计常常导致项目失败。
  三、生产成本估算不准
  产品的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应该分摊的制造费用等,投资者不能只考虑原材料成本。企业的经营成本包括进货成本和由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构成的流通成本等。此外,固定资产折旧和流动资金贷款利息等也要计入成本。这样,产品的成本已远远不止于原材料成本。而原材料成本的估算也大有学问,需要考虑地区差价、季节性变化、国产原料和进口原料差价、以及储藏、运输中的损耗等。
  四、投资预算偏低
  在投资项目时,有人往往只考虑到一部分投资费用。例如:技术转让费、专用设备费、厂房建设费等。然而,除此以外的费用还有几十项:征地、通用设备、三废处理、电力增容、交通费用、人员招募与培训等等。还有的产品“料重工轻”,需要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所以,目前很多技术提供方的投资估算往往偏低,结果造成效益估算虚高,甚至把薄利项目算成厚利项目,对投资者造成误导。
  五、经济效益估算偏高
  任何项目在建成投产后都不可能立即进行满负荷生产。试产期,设备要磨合,工艺要调整,产品要改进……这至少需要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时间。多数企业在试产期只能是亏损或微利运营。另一方面,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有淡旺季之分,处于淡季时,企业的固定成本并没有减少,那么效益自然降低,从而影响全年的平均效益。加上其他不可预测的因素,项目实际收益水平一般很难达到预定效果。
  六、项目建设周期过短
  在项目的宣传广告中,我们常见的是“3个月投产、当年收回投资”这一类的宣传语。实际上算上建厂房等花费的时间,项目很难在3、4个月内投产。而且试产期和建设投产周期也不可能很短,市场开拓更是需要一个过程。加上贷款的利息较高,多数项目很难实现“当年收回投资”的目标。一般项目能在2年内收回投资,就算是“短、平、快”了。
  七、被掩盖的缺陷和失败的记录
  有些技术成果在原理、工艺或其他方面存在明显缺陷,这就需要投资者分外小心。一是要刨根问底,把技术项目的方方面面了解清楚;二是要深入企业实地考察。购买技术成果离不开可行性分析和研究,最好请教行业内的技术专家或市场销售行家,这也是很关键的一点。

编辑  高静(hej@gcmag.cn)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