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正街郑氏教育样本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6年第10期  [字号:  ]  

作者:■文/本刊记者 高静 ■李德才  ■图/本刊记者 杨年强
  解放前,郑举德的父亲做的是针头线脑的小买卖,靠着吃苦好学,生意渐渐做得有声有色,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1982年,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年仅27岁的郑举德也走上了经商之路,成为了汉正街第一代个体户、赫赫有名的“拉链大王”。后来,他搞过房地产,卖过服装,一直在改革的大潮中游弋。
  时光荏苒,20多年后的今天,许多与郑举德同时代的汉正街商人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有的破产,有的收山;而他,不仅有服装厂和 “和昶”注册商标,而且在寸土寸金的汉正街拥有10多个铺面。更令郑举德欣慰的是,郑家的第三代生意人已经新鲜出炉——他的大儿子和大女儿志在继承父业,目前父子三人正同心协力,开创家族事业的第二个春天。
  能否在有生之年发掘和培养出合适的接班人,是家族企业兴衰的关键所在。正是由于重视教育、重视塑造一个完善的人,郑家的生意才得以薪火相传。可以说,生意的传承就是商道的传承,而商道的传承归根结底是做人的传承。
  深味此中真义的郑举德,秉承家学渊源,将培养企业接班人和教育子女有机地融为一体,自成一派育人之道。
  

严厉的家教与商业品德

  郑家不像有些“暴发户”,觉得孩子躺在家里的金山银山上,今后就不愁了,而是很重视家庭教育。在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上,郑举德从不吝啬;4个孩子也很争气,都考上了大学:大女儿从华中师范学院毕业,大儿子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计算机专业,二女儿正在中国地质大学外语系就读,小儿子今年高考考上了华中理工大学。这在汉正街的第一代个体户家庭里是少见的。
  郑举德规定:孩子晚上9点钟前必须进家门,夏天延长至10点,绝不许在外留宿。有一次,小儿子有一位同学的父母出差了,让他晚上去做伴。郑举德说,你让那个同学把门锁好来咱们家住。儿子不愿意,说都跟人家说好了。“不管怎样,今晚10点前你必须回来,要不然你以后就不要回来了。”郑举德不会通融。结果儿子10点过5分回到家,真就被关在外面整整一夜。从此后,他再也没有晚回来过。
  家教严厉是郑家代代相传下来的家风。郑举德说:“出了问题,哪怕很小很小,也要一次就把它纠正过来,否则孩子觉得你好说话,讨价还价,以后会越来越懈怠、无所谓了。这就像栽树一样,刚开始看到有长歪的苗头就要用绳子矫正。”所以,郑举德的4个孩子都规规矩矩、很懂礼数。
  为培养孩子,郑举德付出了很多。孩子高中阶段,学校每天晚上上自习,郑举德就在学校楼下看报纸、杂志,等他们下课。孩子们看到父亲拖着残疾的身体还这样含辛茹苦地培养他们,觉得着实不易,所以都很懂事,都知道努力学习。
  正是因为经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做生意时,孩子才有形成良好的商业品德的基础。比如,郑举德在家里教育孩子们要有做人的良心;而做生意以诚信为本,归根结底看的还是良心。比如他教育孩子,在外面,把别人看大一点,把自己看小一点,走遍天下不会少饭吃;而那些生意做得好、能招徕回头客的商家,一般都是抱着一个先舍后得的态度,没有这个态度,做不好生意。再比如,孩子从小对父亲的付出抱着一颗感恩的心,那么做生意时就更能懂得饮水思源、自己赚到钱后去回报社会、帮助他人……
  郑举德做的是一次长线投资,他并不单是为了培养生意的接班人,而是将做人与做生意人的本质联通——先在生活中培养出一个完善的人,然后这个完善的人才有资格去做一个真正的生意人。
  

赔了8万块钱与经商不易

  郑举德并没有刻意让孩子们继承家里的生意。他觉得首先要考虑孩子的个人爱好,因人制宜。然后还要看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悟性——做生意说得简单点,就是把3分钱买的东西4分钱卖出去,但还不能骗人家说成本是3分半;在诚信的前提下,把别人荷包里的钱变成自己荷包里的钱,这种本事就是悟性。
  也许是血液里天生的经商基因,大学毕业后,先是大女儿不愿意去做郑举德早就给她找好的工作,要做生意。郑举德没有把她招进自己的企业,而是让她去武汉最大的商业广场——武汉广场当了一名售货员,要求她在柜台上从最基本的卖货学起。
  大女儿在武汉广场的零售柜台做了近2年。临走时,经理执意不放,要提拔她当柜长,最后还找到郑举德,问他:“你的姑娘做得这么好,为什么要走?”郑举德说:“咱们有一说一,我们自家一直就是做生意的,家里历来有个规矩,自家的子孙都是送出去当学徒。现在我看她学得差不多了,所以让她回来。”
  在郑举德看来,如果让子女在自己家里学做生意,一是你会姑息他、怕他吃亏,把他惯坏了;再者他没有一种真正自己学的心理压力,即便找别人教他,他也想着后台老板是我父亲,我凭什么听你的?郑举德的父亲过去就常教导他们:“你摸过扫帚把没?没摸过还做个什么生意!”原来在旧社会,学徒早上起来要打扫卫生,晚上要给老板娘倒洗脸水,真正吃过苦的学徒才能学到真东西。
  大女儿回家后,父女俩开始有意无意地谈起生意的话题。这时,大儿子也表示想做生意。看到孩子们确实对这行有兴趣,郑举德开始着手培养他们。
  去年下半年,郑举德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投资8万块钱,让从没单独做过生意的爱人和大儿子、大女儿3人配合去做女装生意,主要是把面料拿到外面加工,生产出的成品再拿回汉正街销售;而他自己则丝毫不插手,安心当甩手掌柜。生意做了没几个月,就轮到年终算账了。结果那天,坐在郑举德面前的母子3人没一个支声的。
  郑举德心里像明镜似的,知道他们肯定赔了。一问之下果不其然,不但8万元一分没剩,还有2000块钱的布钱没结清。按做生意的老规矩,春节前一定要把赊的账还清,为来年讨个吉利,郑举德这又垫上了2000块。
  对于一家小型服装厂,短短几个月就赔掉8万块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是,老早就料定了这步棋的郑举德没有丝毫火气——这是他有的放矢的举措,他就是要让孩子意识到生意不是那么容易做的。有句俗话说:“3年能成个种田汉,10年难成个买卖人”——做一个真正的商人谈何容易!回过头,孩子就跟母亲说:“看来还是要请爸爸来给我们帮忙,带我们一段时间。”
  

“不伦不类”的窗户与艰苦奋斗

  就这么着,从今年开始,郑举德接过了“和昶”的事务,让孩子们协助自己。这与他先前制定的培养步骤——先“打击”再帮扶不谋而合。
  一切从头做起。首先,厂子要有一个崭新的面貌——工人重新招,制衣设备更新,厂房装修、粉刷……在装修门窗时,郑举德偏偏别出心裁——下部2/3的木格玻璃窗户换成了崭新的塑钢,而上部1/3还是老旧的木格玻璃。“这窗户搞得不伦不类的。”孩子们刚开始不大理解。郑举德说:“你这个‘不伦不类’应该打引号。难道我就不晓得全部换成塑钢的要比现在漂亮得多?我这样做用心良苦……”还没等郑举德说完,孩子们突然领悟到了:“爸爸,你不用说了,我们知道你是为了让我们懂得艰苦创业的道理。”
  的确,将老设备一个不剩全部淘汰掉的郑举德,并不是舍不得花那几个换门窗的钱。从小在一个经商世家长大的他,深深明白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创业如针挑头,败家如浪淘沙。”与郑家的艰苦不忘本相反,在汉正街上,辛辛苦苦建起的家业毁于一旦的例子同样比比皆是:改革开放后的汉正街首批富翁,不少人赚到钱后得意忘形,开始吃喝玩乐、不思进取;他们的小孩也学父母的样子,可谓“一个人创业,多少人在败家”——有对父子发了财,老子嗜赌,儿子嗜嫖,仅五六年光景生意就垮了,1991年双双消失;第一批富裕起来的个体户宗贤韬,由于经营不善、大手大脚花钱,很快债务缠身,店面转让后,神秘失踪、生死不明,如今他的女儿在一条小街的街口支着小摊子炸面窝……
  在深刻的教训面前,郑举德意识到:如果自己的接班人没有“不吃老本、再立新功”的创业精神,那么不要说拓展事业,也许仅仅维持现状都很难。他曾经对自己的孩子及侄子讲过,一个经济群体的成功,起码要经过三代或四代人的努力。“比如,你们的爷爷能多跑两步,那么我就轻松两步;我在先前的基础上再冲刺两步,你们就会更轻松,有精力去开拓更大的事业,这需要几代人的积累。”
  目前,郑举德的和昶服装厂做的是自产自销的生意。在这个过程中,郑举德一面继续考察孩子们的经营悟性,一面考核他们选择服装款式的眼光。几番观察下来,郑举德还比较满意,觉得他们是可塑之才。
  当然,完全放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郑举德认为至少还要再带两年,他们才能出师。如果过早放手,一旦栽了大跟头,在现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他们是很难恢复元气的。郑举德时常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在我开始做生意的时代,是时势造英雄,那时候只要肯下苦力就不愁赚不到钱;但现在不一样了,是英雄造时势,你们既要有经济实力,又要有聪明的头脑,还要讲诚信,要想做好生意,更不容易了。”
  不过,郑举德还是对自己的接班人充满信心——毕竟,学历高、综合素质高,还有家人的扶持和信任,“他们今后的发展肯定比我好,我现在做的工作就是扶上马、送一程。”
  
  后记:汉正街从古至今,几度繁华,几度衰落,有多少生意人如流星划过。而作为一个经商世家,郑家能够历经数代,依然在汉正街上占有一席之地,与他们深厚的家学渊源是分不开的。郑举德说,无论是在做人方面还是在做生意方面,家庭、尤其是父亲都给予了他莫大的影响。
  郑家的生意经,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以诚待人。“穷不能失信,富不能癫狂。”改革开放后,闻名于世的汉正街第一代个体户郑举选,也就是郑举德的堂兄,就是把信誉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典范。“说话算数是我们家训中很重要的一条。”郑举德说。
  二是讲究天道酬勤。虽然很不幸,郑举德小时候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但父亲一直教育他,只要肯下苦力,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最后就是薄利多销。生意上有句行话说:“加三难,加三吃饱饭,对本饿死人。”意思是说,在产品的成本上面加上三成利你就能吃饱饭,但要想着对半赚、哪怕单个利润高了你反而赚不到钱。因此,从祖父、父亲、伯父到堂兄郑举选,他们无一不讲究薄利多销,这已经成为郑氏家族经商的基本理念。
  这些古老而深刻的家训,父亲一点点传授给了郑举德;而今日,郑举德也把它们一点点灌输给自己的子女——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血脉传承,也是郑家教育样本的原始模板。

编辑  何健(hej@gcmag.cn)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