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业的发展史,父子两代的奋斗路


郑氏父子兵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6年第8期  [字号:  ]  

作者:■何武生 李德才
  今日的汉正街,货架林立的街巷宛若一条条飘扬的彩带,而点缀其间的一张张五彩缤纷的彩伞,格外引人注目。就在这横跨汉正街小商品中心街的天堂雨伞巨幅广告下,我们见到了武汉市亨通兄弟经贸有限公司总经理——57岁的郑大雄。
  虽已人过中年,郑大雄却依然高大雄健,他那平静如水的语调就像清澈的细流,将一部个性鲜明的苦难家族史,一个大宅门式的传奇故事展现在众人眼前。
  

父辈:泪水中的彩虹

  郑大雄的祖父是个经营着多家商号和布庄的资本家,曾辉煌一时。1945年病逝后,其经营的企业或倒闭或破产。郑大雄的父亲,时年只有十几岁的郑江,只好到汉正街一家布店当学徒。
  痛,对于其他人,那不过是一个汉字,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那种感觉。在艰辛的学徒生活中,郑江患上了侵润性肺结核,经常吐血不止,还多次被送进医院抢救,但他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一次又一次从死神的怀抱中挣扎出来。
  身痛不如心痛,在那个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年代,“资本家的儿子”这个无形的影子让郑江在运动中一次又一次被批斗,而且由于体弱多病没有单位愿意承担高昂医疗费,他先后三次被辞退,这让他感到无比的苍凉。郑江回忆那时情景时曾戏谑地说,邓小平同志受排挤是三上三下,自己被打击是三进三出。
  复杂的社会外部环境,压抑的人生,并没有使郑江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为了养活老少三代7口人,他在汉正街办起了印字印花小组,每天拖着摇摇晃晃的病体给人们在工作服、床单、背心上印字。由于他印制的字体工整,花色鲜活,很受大家欢迎。
  在夹缝里面生存,郑江所面临的政治风险可想而知:他的摊子被砸过,工具被没收过……直到他一次次地找区政府机关,用执着精神感动了有关领导,并得到了一张盖公章的信函,才算是基本合法了。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在汉正街巷子十几平方米的小门面里,郑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苦苦地支撑着。这一天终于到来了!1979年的一天,郑江兴冲冲地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成为文革后汉正街第一个注册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
  在凄凉环境中度过几十年的郑江,从这时起才理直气壮地经营起印字印花生意。缺少资金买设备,他就在木桌上摆块玻璃当工作台,自己用硫酸配制颜料……因为他的工艺考究,服务热情,交货及时,信誉很好,生意逐渐兴隆起来,他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资金。
  血泪相伴30余年,彩虹出现在风雨之后。
  勤勤恳恳的劳动使郑江成为汉正街的大户。这位浑身是病、心灵备受摧残的老人无论从精神还是物质上,都为子女明天的创业播下了种子。
  

子辈:20年风雨创业路

  如果说当年拖着病体的父亲从企业三进三出是出于无奈,身强力壮、在厂里又是后备干部的郑大雄从工厂两进两出却是出于理智的选择。
  1968年,1.85米的郑大雄在学校打球时被部队接兵人员看中,他戴上领章帽徽到南京当上了一名工程兵,3年后复员到武汉市内燃机厂当工人。参加工作后,他为照料年迈的父亲,每日回来帮助父亲料理生意,常常一忙到半夜,但一天仅赚10元钱。
  一次偶然的机会,郑大雄发现,一个卖花帽的小贩从买进到卖出只需5分钟,就可以净赚30多元。经过比较,他觉得从事手工业远没有卖百货来钱来得快。在他的倡议下,父亲开始跟其他个体户合伙卖缝纫机线,他也辞职来帮忙。但由于种种原因,生意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1984年,辞职1年后的郑大雄又回到厂里上班。
  1986年,在父亲患病、生意碰到了诸多困难的情况下,37岁的郑大雄停薪留职,带着2个曾经被下放到农村的弟弟回到了汉正街,他接过父业,又一次开始了个体经营的生涯。
  郑大雄清楚地看到,虽然父亲从事的加工服务业在改革初期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但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个市场逐渐饱和,再努力也难以有新的突破和转机,经反复考虑,他大胆提出转行搞百货。但百货品种这么多,做哪个最赚钱呢?
  郑家兄弟整天在市场上转。他们发现,武汉市场上的雨伞一般都是长杆伞,这种伞虽然价格低廉,但使用极不方便,使用它时就好象扛着枪,而且这些长杆伞质量差,客户抱怨这枪打不了两场仗就报废了(一把伞只能管两场雨)。
  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郑大雄在桥口商场里看见了刚刚面世的“天堂”牌雨伞。当时市面上普通伞8元钱一把,而“天堂”伞要19元,并称“2年内因厂家原因损坏,无偿更换新伞”,这种轻、新、牢、美的产品和厂家良好的售后服务深深吸引了郑大雄,他试探着小批量地进了700多把“天堂”伞,半卖半送给客户试用。
  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好。没过几天,省内一些经销商纷纷要求大量进货。当汉正街其他商家还在观望这种高价伞的销路时,郑大雄已开始大批量进货,并将该产品的影响辐射到了周边。
  为避免与汉正街其他商户打价格战,经过相互考察、洽谈,1997年,郑大雄取得了“天堂”伞总代理,以强势品牌做依托,并与浙江、广东等多家中低档雨伞、雨具厂建立合作,陆续进了一些品牌伞及其它雨具产品,使产品线更加齐全。在“天堂”伞成为全国伞业第一品牌的过程中,郑大雄也逐步确立了汉正街“伞王”的地位。
  当然,郑大雄的路也并非走得一帆风顺。有一次,郑大雄坐火车前去提货,回来时,由于连日劳累和困乏他睡着了。一觉醒来,才发现身边的价值上万元的货被人拿走,他的大脑像被活生生的劈开似的,一阵空白。郑大雄连忙赶到厂里寻求支持,厂方出于对他的信任,破例将伞赊给他,才让他解了燃眉之急。
  回顾20年的创业历程,郑大雄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但他总是那句口头禅,“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通过勤奋和努力,他不仅掘到了第一桶金,而且把生意越做越大,成为了汉正街第二代商人中的翘楚。
  2000年《人民日报》曾热情赞扬他说:“第一代富翁郑江的儿子郑大雄,作为‘天堂伞’的总代理,是新崛起的个体经营者。”
  

小胜靠智 大胜靠德

  从提篮叫卖式的小买卖到集生产、经营于一体的私营企业,从只有20多平方米依靠手工业为生的个体商贩,到经营面积达上千平方驰名中原的伞业大王,郑江父子无疑是成功的。
  他们靠什么?秘诀在哪里?
  坚定的理想、顽强的意志、家族的合力……这些都是无法忽视的因素。但企业能发展到今天,又绝非这些因素能涵盖得了的。
  郑大雄认为,没有好的人品就经营不了好的产品,经营好的品牌更应该有好的品德。在他的商店里,绝没有假货上架,他将自己的名片发给来往的业务单位,请大家监督,如有质量问题包换、包退,绝不允许侵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存在。
  诚实待人,已是郑家的传统家风。1985年,郑江老先生接待了一位河南客商,晚上清点账目时才发现多收了对方500元,他当即黑灯瞎火地找到客商落脚的泰兴宫旅社把钱送去。15年后,郑大雄跟一位伞商结算时多收了1000元钱,事后发觉,二话没说,也是马上找到客商就把钱退了。
  2002年8月,贵州的客户茅云生在给郑大雄汇款时,将3万元的金额误写为30万元。在得知对方的失误后,郑大雄随即通知财务部门退款。为此茅云生专程给汉正街市场管委会送来锦旗,该事情还被《人民日报》登载。不仅如此,郑大雄领导的企业还多次被评为区、市级“重合同、守信用先进单位”。
  作为一个商人,郑大雄还有着非凡的个人魅力。
  郑大雄的勤俭持家、孝敬父母在汉正街是出了名的,人人都知道他是大款,可他从不炫耀自己,穿着总是很普通。吃,也只是早上一根油条,一袋豆浆,为节省时间还边吃边走;中午,方便面、盒饭是家常便饭。拥有千万资产的老板却没有专车,真是罕见。
  为自己,郑大雄舍不得多花一个铜板,为社会服务,他却慷慨解囊。
  1998年抗洪救灾期间,郑大雄正在外地出差,听说武汉正在进行募捐活动,就丢掉手头的工作,马上飞回武汉,并积极向区个协捐款4000元,并购买了2000元新棉被捐赠,同时还积极组织辖区的商户捐款2.7万元。几年来,他先后为希望工程、扶贫帮困、残疾人事业、中运会、新州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等捐款近17万元,先后被评为“信得过个体户”“先进工作者”“光彩之星” “诚信经营户”等。郑大雄说,财富来源于民众,努力回报社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编辑 高淑英(yangnq@gcmag.cn)



 读者评论:

  时间:2014-11-26 9:09:53
  内容:战友事迹感人(好评)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