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经营者实力较弱,且财富都属于个人,追求更多经济效益的想法让他们不愿意在环保上投入


中小企业治污成本过高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5年第4期  [字号:  ]  

作者:冯晓霞

  北京市环保局执法数据显示,因环境违法受罚的企业中,98.5%属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污染治理方面遇到了哪些难题?他们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山东财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郭庆。

  《光彩》:中小企业环保投入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郭庆:一个是中小企业经营者实力较弱,且财富都属于个人,追求更多经济效益的想法让他们不愿意在环保上投入。另一个原因是,行政处罚大大低于治污成本,一些企业通过偷排节约的成本达到几十万元,而环保部门的罚款往往低于这个数字,因此一些企业宁愿认罚也不愿采取积极措施防治污染。

  从管理角度看,我国中小企业布局分散,污染源也相对分散,加上企业寿命较短且转产频繁,导致中小企业的环保管理难度大,政府部门要对这些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需要投入巨大的管理成本。政府监管能力的不足导致中小企业心存侥幸,认为可以避开环保抽查。

  《光彩》:新《环保法》的实施对中小企业有哪些影响?

  郭庆: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针对中小企业的环境污染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在治理淮河的过程中,有些企业为了应付检查配备了治污设备,白天排放处理后的“白水”,晚上排污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追求经济效益,这些企业的污水处理设备往往成为摆设。

  新《环保法》实施前,对于一些环保要求不达标或者没有按照标准建立治污设施的企业,地方政府出于招商引资或者经济发展的考虑,经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环保部门没有执法权,对于违法建设项目擅自投产的企业,环保部门只能等到行政处罚决定诉讼复议期满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而法院往往以各种理由不予执行。

  随着2015年新《环保法》的实施,地方政府加强了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环保部门具有了话语权和执法权,对于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项目,环保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这不仅节省了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时间,而且提高了环保部门的执行力。这让钢铁、化工、纺织(以印染为主)、食品加工业(以酿造业为主)、造纸、皮革制造、电镀、水泥、制砖、煤炭、有色金属、非金属和黑色金属矿物采矿业等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面临新一轮的洗牌。此次环保风暴刚好为行业内部的资源整合提供了契机,通过优胜劣汰,对行业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中小企业想要生存下去,只能通过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主动适应新的环保标准。

  《光彩》:如何看待大量中小型企业因环保成本增加被迫关闭的情况?

  郭庆:从短期来看,政府要为治污企业相关资源的转移提供支持,缩短结构调整的时间,维护社会稳定,在人员的分流、培训,资产的处置,企业兼并,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从长期看,污染企业的淘汰为清洁生产空出了市场,政府应通过严格执法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清洁生产,防止污染企业死灰复燃。

  《光彩》:中小型企业如何消化高额的环保成本?

  郭庆: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消化环保成本:一是内部消化。通过技术革新,采用清洁技术或清洁生产方式,提高末端治理效率,降低污染治理成本。

  二是利用市场机制。购买专业公司提供的污染治理服务,入驻工业园区统一治理污染,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展污染物综合利用等,通过这些市场化手段,解决单个企业治污成本过高的问题。

  在中小企业通过入驻工业园区治理环境污染方面,浙江省已经有很好的示范。浙江是我国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他们将污染企业集中到特色工业区后,由具有环保设备经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集中治理,企业向治理污染的公司缴纳清洁费,这样一来,单个企业治理污染成本高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三是寻求政府和相关组织机构的帮助。通过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沟通,在信息、技术、资金、人员培训等方面寻求帮助或支持。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