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电影”爆红后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5年第3期  [字号:  ]  

 

  文化快餐式的电影不会对影视艺术创作和产业整体发展产生过多影响,但在不成熟的电影市场下,短期、快速盈利的模式特别容易引发一哄而上的现象,值得警惕石海娥1 月30 日登陆全国院线,改编自电视综艺节目的同名电影《奔跑吧!兄弟》可谓2015年“前春节档”一匹不折不扣的“票房黑马”,上映五天蝉联票房榜冠军,累计票房已达2.7 亿元,强大吸金力令人震惊不已,这无疑是同类型电影中的又一成功案例。

  电视综艺节目爆红后,制作团队趁热打铁将其改编为电影的做法近两年备受青睐,这种电影被统称为“综艺电影”。而近两年通过这种形式制作出的“综艺电影”不在少数。包括2014 春节期间上映,累计票房达7 亿元的、改编自电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同名贺岁电影,由《中国好声音》改编的电影,由《我是歌手》改编的电影以及为《快乐男声》定制的主题电影也在陆续上映和筹备中。这些“综艺电影”的共性是人气高、投入成本低,在盈利着眼点上淡化票房,趋于多元化。许多“综艺电影”

  在开拍前,投资成本已经回流。比如2014 年春节期间上映的《爸爸去哪儿》,从立项到上映才两个月时间,拍摄不到5 天,预算成本仅5000 万元,而《奔跑吧!兄弟》的拍摄时间也只有6 天。

  “综艺电影”爆红的同时也引起了极大争议,这到底是电视,还是电影?作为一部大电影,形式竟与综艺节目相似,这么做,算不算欺骗观众?“综艺电影”票房的火爆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观众的需求。

  看过《奔跑吧!兄弟》的观众都有同感,这部电影比一期同名综艺节目还缺乏含金量。电影全长约88 分钟,去掉开头、结尾字幕、中间回顾和铺垫,实际上比电视版还少20 多分钟。比起电视中撕名牌的各种设定,电影显得太过随意,影片画面也非常粗糙,整体观感就像在大银幕上看电视。但是,《奔跑吧!兄弟》上映后,各大影院笑声一片,下至幼儿园小朋友,上至六旬老人都在影院里开怀大笑,这种现象被看成了娱乐圈弱智化的表现——不在意影片意义和高度,只求一乐。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某“综艺电影”知名导演坦言,虽然市场对“综艺电影”是认可的,因为它能最大限度地让观众笑,但这些作品几乎没有任何价值,会给市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让很多追求艺术价值的电影人非常寒心。

  一向敢于直言的冯小刚对“综艺电影”也不认可,他认为如果只在电视上播没问题,但如果在大银幕上映,就不应该得到电影局的通过。

  再看看《爸爸去哪儿》,据说这部“综艺电影”还体现了时下影视娱乐圈又一特征——低龄化。电视综艺也好,大电影也罢,低龄化似乎已成为娱乐圈中的“半常态”,从童星的相继出道、成名,到选秀节目中频频出现的新鲜面孔便不难看出。

  而这种保障票房的手段也被泼了冷水。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周星称,电影是个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改编作品确实能够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容易实现超出预期的商业价值。但“粉丝营销”和观众的不成熟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热捧背后缺少思考性、揭示性的内涵。“这类文化快餐式的电影不会对影视艺术创作和产业整体发展产生过多影响,但在不成熟的电影市场下,短期、快速盈利的模式特别容易引发一哄而上的现象,值得警惕。”

  还有专业人士点评说,《爸爸去哪儿》之所以大获成功只是因其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所乘借的“东风”则是市场的非理性消费。“事实上,我们应该用更包容的视角来看待由电视节目改编的电影,并重新审视我们对传统电影的评判标准。”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