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3日,“201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以1600亿元资产成为新中国首富


“黑马”首富李河君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5年第3期  [字号:  ]  

作者:冯晓霞

  虽然首富头衔让李河君一夜爆红,但很多人对他知之甚少。

  白手起家、读研究生时中途辍学、向老师借5 万元创业、进军水电事业、豪赌光伏产业、成为首富……经过媒体的多次挖掘与报道,关于李河君的经历逐渐呈现在世人眼前。

  在谈起“首富”这一称谓时,李河君表示:“首富只是一时之名,我们真正要拼的是方向和格局。挣大钱的目的是什么?是干大事。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汉能)的大事就是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让清洁能源改变世界。达不到这个目标,首富就没有意义。”

  借钱创业

  出生于广东省河源市的李河君似乎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

  李河君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读大二时,他领着30多个同学在学校食堂门口卖了3 天胶卷,赚了12 元,这成为了他创业道路上的“第一桶金”。

  1988 年,李河君留校读研究生,但满脑子都是赚钱的他却每天忙着在中关村卖电子产品,无心学业。研究生第二年,导师的突然病逝让李河君彻底放弃了学业。

  1991 年,李河君从一位大学老师那里借了5 万元钱下海创业,不到3 个月,李河君就把这笔钱给折腾光了。

  5 万元,在1991 年是非常大的数目,为了还老师的钱,李河君开始四处寻找赚钱的机会。

  跑运输、开矿、做地产、卖玩具、卖矿泉水……经过3 年多的努力,李河君不仅还清了老师的钱,还存下七八千万元。成为千万富翁后,李河君却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了。

  投身水电站

  踌躇之际,一位读金融的高中同学建议李河君收购上市公司,自己“做庄”。他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开始在全国各地寻找水电站资源,但在调研的过程中,他放弃了收购上市公司的想法,转而进入能源领域经营实业,并拿出1000 多万元收购了位于河源东江的一个容量为1500 千瓦的小水电站。这次创业被李河君称为真正的事业开端,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开始专注做一件事——清洁能源。

  上世纪90 年代,正是中国小水电站的大跃进时代。

  不到10 年间,数万座小水电站在全国各地建成,其中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在这种大环境下,李河君加快步伐,在之后的几年里陆续在广东、青海、浙江、广西等地收购或新建小水电站,电站装机量从几万千瓦扩张到几十万千瓦。

  真正让李河君实现突破的是2002 年,这一年,云南省政府希望引入民间资本开发水电站,李河君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投资10 亿元做前期考察,随后在金沙江中游规划出8 座百万千瓦级的水电站。那时,民营资本进入百万级水电项目在中国尚无先例,李河君一举与云南省签下了6 座水电站的经营合约,总装机规模达2300 多万千瓦,超过三峡水电站。

  然而,这个项目没有被发改委审批通过,他们不相信民营企业有能力做成这样的项目。李河君不服,他凭借与云南省政府签订的合同把发改委告上了法庭。最终李河君获胜,他拿到了6 大水电站中资源最好的一个——总装机量达300 万千瓦的金安桥水电站。

  如今,汉能或控股或参股的水电站的权益装机容量已经高达600 万千瓦,水电站成为李河君和汉能的“印钞机”,保证了汉能稳定的现金流。

  转投光伏产业

  尽管李河君在水电领域做得风生水起,但他已经意识到,在这个发展周期太过漫长的行业,民营企业已经很难再有建树,为了企业的发展,必须转型升级。

  2006 年到2009 年,我国光伏产业飞速发展,光伏发电成本不断下降,2008 年光伏全球安装量增长1 倍以上。

  2009 年,李河君转投光伏产业。

  在光伏产业领域有两条技术路线——太阳能薄膜和晶硅电池。究竟哪种技术路线更具优势?业内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焦点就是成本和转化率。

  在2009 年,相比晶硅电池,太阳能薄膜由于生产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市场普及率差,一直处于劣势。然而,作为光伏行业的后来者,李河君却选择了大多数同行都不做的太阳能薄膜。在他看来,薄膜化、柔性化是世界太阳能发展的整体趋势。“国内罕见选择薄膜路线的光伏企业,这是因为受限于规模和核心技术。太阳能薄膜不像晶硅电池,不是单纯购买设备即可生产,而是需要持续的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对于李河君这一决定,很多人说:“李河君要么是疯了,要么就是骗人。”

  决定走太阳能薄膜路线后,李河君试图从大处入手,打通全产业链。从上游光伏电池和组件的生产线装备,到中游电池、组件生产,再到下游光伏电站发电,全部都由汉能来做。这种方式在汉能内部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很多人都劝李河君从小规模开始,慢慢扩张,但他最终决定孤注一掷:“必须一下子做大规模,否则就没有成功的希望。”

  2012 年下半年开始,全球光伏市场进入寒冬,李河君却高调宣布汉能光伏组件产能已达3GW,超越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薄膜生产企业以及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商。

  此后,李河君先后发起三起海外收购,收购对象分别是德国索利博尔公司、美国米尔索勒公司以及全球太阳能源公司,这三家公司均为太阳能薄膜的企业。虽然李河君并未透露收购金额,但三家公司被收购的时间恰好在全球光伏市场遭遇寒冬的时期。“我们基本上是以‘抄底’的价格收购的。”汉能控股集团副总裁陈永红称。

  从水电发电行业转型到光伏行业,5 年时间里,李河君投入了近500 亿元,超过最初的预算近3 倍,很多人将此比作李河君的又一次豪赌,但李河君不以为然,“企业家‘冒险’和‘赌’的区别在于,他知道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同时他可以承受。对我而言,如果转型不成,也只相当于五年水电站不赚钱,我完全可以承受。”

  李河君给汉能确定了以清洁能源为基础,引领全球薄膜发电,全面布局太阳能光伏研发与生产,大力开拓太阳能光伏应用的战略路线,这让汉能的未来充满想象。目前,汉能已经与宜家、特斯拉、阿斯顿马丁、Formula-E、美丽家园等不同领域的企业进行跨界合作,将柔性薄膜发电技术应用在了家庭、电动汽车、帐篷、背包、衣服甚至手机上。此外,李河君还在紧锣密鼓开发太阳能全动力汽车。

  对于未来,李河君表示,在目前国家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汉能的薄膜发电与其中的五个产业有关系,分别是高科技、新能源、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因此,汉能的最大优势不在技术,而在方向,“企业发展最重要是顺势而为,未来新能源必将是最挣钱的经济点”。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