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更多人尝到美味的“乡土味”,刘国彬每逢节假日就开车拉着菜头仔去县城和市区赶集,也曾在街头和农贸市场摆过摊,还曾在湖光岩等风景区兜售这种土特产


“三宝哥”刘国彬:留住舌尖上的乡愁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5年第2期  [字号:  ]  

作者:陈文辉 朱华才

刘国彬(右一)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遂溪制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海红米、菜头仔、手工红糖,人称“遂溪三宝”,把土得掉渣的土特产捧为宝贝的正是“三宝哥”刘国彬。

  萝卜干又称菜头仔,主要生长在广东湛江古镇沙古。刘国彬自小喜欢吃菜头仔,为了让家乡的好菜走出“深闺”、走向市场,他在乡下一住就是10 年。10 年里,他与农民一起参与田间劳作,自己也成了做菜头仔的行家里手。为了给菜头仔一个体面又实用的包装,他跑遍了省内制作陶瓷、泥罐的厂家,“要制作既美观古朴,又适宜保存腌制食品的包装,我们花了不少心思。”他说。

  为了让更多人尝到美味的“乡土味”,刘国彬每逢节假日就开车拉着菜头仔去县城和市区赶集,也曾在街头和农贸市场摆过摊,还曾在湖光岩等风景区兜售这种土特产。2006 年,广东省首届农博会在顺德陈村举行,刘国彬带着沙古菜头仔参加展会,“菜头”变“彩头”,不仅打响了品牌,还坚定了他做乡土品牌的决心。

  回到沙古,他开始放开手脚大量向农民收购菜头仔,沙古两万多亩冬闲田在晚稻收割后全都种上了萝卜,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刘国彬发现的第二宝是手工红糖。遂溪被称为“中国第一甜县”,至今仍使用古时制糖的工具和方法。明、清、民国时期,遂溪的手工红糖产品就大量销往琼州、香港、上海、烟台、天津等地,广受好评。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法制糖的技艺逐渐被机器替代,懂得传统手工制糖技艺的老师傅越来越少,古法制糖技艺濒临境地。为了留住记忆中的味道,刘国彬遍寻老师傅,请他们传授制作手工红糖的方法,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同时搜集散落民间的制糖器具和物品,投资建设“遂溪传统制糖文化展示基地”,通过实物与影像的方式,立体地展示古法制糖的传统技艺。

  2013 年11 月22 日,遂溪三宝公司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单位,2014 年10 月17 日,刘国彬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遂溪制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海红米”出产在湛江遂溪西湾桥河段,由于谷穗成熟时,谷米尾部长有约一尺的“长毛”,米为红色,所以被称为“长毛红米”,这是刘国彬发现的第三宝。2006 年,他将海水稻取样送到广东省质量监督粮油检验所化验,发现海水稻营养成份与普通米不一样,富含钾、镁、锌、硒等营养元素,遂开始收购海水稻,并取名为“海红米”。

  早年间,由于低量产、口感粗涩,成熟后必须人工收割,农民种植海水稻的热情逐年减退。近几年来,在刘国彬的鼓励和支持下,杨柑河两岸农户种植海水稻的热情逐年高涨,收购价格也逐年上调,产量不断增加。

  “ 海红米是绿色原生态的土特产,可以开发品质农业,由扁平化农业向梯度农业发展。”这是中国杂交水稻发源地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黄崎博士在考察海水稻以及遂溪三宝公司时的建议。考察结束后,黄崎带走了20 公斤海水稻的种子,还与遂溪三宝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提供科研力量,对海水稻种子进行改良,改变海水稻易倒伏、产量低的缺点,保留其优良的耐碱、耐涝和高营养成分的基因,提高产量,助遂溪三宝公司走品质农业之路。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