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融创惺惺相惜到分道扬镳,再到“改嫁”中交集团,宋卫平两卖绿城成为2014 年地产界最引人瞩目的事件


宋卫平重回绿城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5年第2期  [字号:  ]  

作者:张琳

入选理由:两卖绿城引发关于企业家法律和诚信意识的大讨论

 

  2014 年5 月22 日,浙江绿城房地产集团董事长宋卫平做出了“人生中最艰难的决定”:卖掉自己一手创办的绿城集团。

  按照双方签订的协议, 融创出资62.98 亿港元(折合人民币50.38 亿元)收购宋卫平、夏一波与寿柏年所持绿城中国24.313% 的股份,成为与九龙仓并列的第一大股东。在新闻发布会上,宋卫平对媒体说:“出售绿城股份是我一生中最正确的决定。”言语之间,颇有托孤的意味。

  然而,仅仅过了100 天,宋卫平就“后悔”了。8 月,宋卫平收到来自客户、合作伙伴和地方政府的投诉短信,宋卫平告诉媒体,他曾找融创的孙宏斌处理,但孙宏斌只是口头答应,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11 月19 日,宋卫平在个人声明《我的检讨与反省》中说:“经过这100 多天,我发现把绿城卖给了一个不该卖的人。”

  一个月后,宋卫平又突然将融创退出的股份转卖给央企中交集团。一年之内,两卖绿城,剧情的跌宕起伏让人大跌眼镜。

  “工匠型”商人

  宋卫平出生于浙江省嵊州市,小学时就读了《说岳全传》和《三国志》,英雄情结浓厚。1977 年恢复全国高考,宋卫平从浙江美术地毯厂考入浙江大学历史系,与年长4 岁的寿柏年同班。后来,两人成为患难与共的创业伙伴。

  宋卫平被称为“工匠型商人”,在业界,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宋卫平对房子的品质要求极为苛刻,据说他能用肉眼看出极小的工程误差,稍不满意就要求重做。

  一块地砖不美观,敲掉重做;窗户弧度不完美,敲掉重做;价值数百万元的景观石,与整体风格不符,打碎重做……

  据业内人士评价,绿城做的保障房和安置房,品质比周边的商品房还要好。在高档住宅方面,宋卫平更加讲究,在以《桃花源记》为蓝本的桃花源项目中,每个项目都经过数年的精雕细琢,直到宋卫平挑不出毛病为止。

  绿城还有一套完善的园区服务系统,除了服务居民的日常生活,还有类似“海豚计划”这样打着宋氏烙印的服务——他希望绿城小区的孩子都会游泳,并且从蛙泳开始学,以保持优美的泳姿,于是请来专业的游泳教练,费用由绿城负担。

  宋卫平总是告诉下属:“艺术是无价的,不要考虑成本。”遇到质量问题,宋卫平骂起员工来毫不留情,据说,有时会指着项目总监的鼻子怒吼,甚至会把员工的手机扔出去,拍桌子更是家常便饭。

  宋卫平的“偏执”造就了绿城的口碑,也让绿城跻身中国高端住宅领先品牌。在同等地段,打上绿城标签的楼盘售价往往要比别的楼盘高20%.不过,宋卫平的苦心经营没有抵挡住房地产市场下行的颓势。

  市场倒戈

  2014 年,楼市萎靡,绿城的销售数据也很难看,宋卫平担心绿城无法闯过难关。

  “绿城在商业上是失败的。”寿柏年说,因为它建筑成本太高,在同类公司中利润偏低。业内人士透露,宋卫平一直和官场保持很远的距离,勾兑很少,因此很难拿到便宜的地。在房价疯长的岁月,尚可覆盖因追求品质不断推高的成本,可市场一旦不景气,高举高打的模式将难以为继。

  宋卫平对品质的执着让他丧失了对市场的敏感度。2008 年,许多房地产公司开始转型,万科调整了产品结构,开始以刚需产品为主,万达抓住了城市的特殊需求,迅速成为行业巨头,而反应迟钝的绿城直到2010 年最严厉调控政策出台后才开始做轻资产的房产代建业务。可是,为时已晚。

  2011 年,绿城开始被破产流言所困;2012 年不得不引入香港上市公司九龙仓作为第二大股东,并将一部分项目卖给融创;2013 年,新疆项目遭遇合作方恶意限购。更让宋卫平焦虑的是,2014 年,寿柏年的健康出了问题,而绿城内部没有接班人——宋卫平和妻子夏一波没有儿女,寿柏年的孩子无意接班,而内部培养的接班人也不尽如人意。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笔20多亿元的员工集资。2009 年开始,绿城每年都会向员工发行两年期的信托,用来发展足球、教育、医疗等不赚钱的项目。宋卫平表示,16 年间,绿城仅在足球上就投入十几亿元。如果楼市持续不振,员工的集资可能血本无归,这才让宋卫平动了卖掉股票,给员工解套的念头。

  接盘者孙宏斌

  孙宏斌是最合适的接盘者。

  早在2005年,宋卫平就研究过孙宏斌。

  孙宏斌曾带领顺驰走上全盛时代,顺驰被低价出售后,他又用四年时间,让融创在香港成功上市。宋卫平十分欣赏孙宏斌越挫越勇的个性,寿柏年也认为孙宏斌有商业天赋和战略高度。2014 年4 月,宋卫平和寿柏年决定将绿城的股票卖给孙宏斌。

  对于孙宏斌来说,这是一笔十分划算的买卖,算上绿城的土地储备,其实际价值远远高于净资产估值。

  在5 月23 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宋卫平郑重地把绿城托付给孙宏斌,孙宏斌也就绿城品质、降价等问题作出了令宋卫平认可的答复,两人显得十分契合。

  7月7日,融创支付了全部的收购款项,宋卫平正式交出绿城的管理权。诡异的是,这样重大的事项既没有经过董事会批准,也没有发布公告。另外,此前融创和绿城签署的协议也存在法律不清晰的问题,这为绿城控制权的争夺买下了伏笔。

  出售绿城股份后,宋卫平将新公司改名为蓝城,打算深耕代建、农业、养老和医疗领域。孙宏斌没有辜负股东们的期望,融创接管绿城后,以销售见长的融创团队使绿城中国的业绩大幅提升,孙宏斌接管的6 至10 月,销售金额近300 亿元,几乎相当于整个公司上半年的业绩。

  不过,麻烦也随之而来。融创团队“降价走量”的策略让老业主十分不满,并引发了大量维权事件;一些绿城承接的政府项目,融创团队认为耗资巨大,应当缓建;在一些合作项目中,融创团队未经董事会批准便更换总经理这让“视品牌如生命”的宋卫平越来越愤怒。

  他认为,孙宏斌的做法违背了自己“实现企业、员工、社会、合作商共赢”的企业文化,最终促使他重回绿城。

  此时,香港证监会的一纸文件给了宋卫平回归的机会。9 月,香港证监会发函要求暂停交割这笔交易,原因是可能涉及一致行动人问题——根据香港《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超过30%,便应该针对上市公司全部股份,提出全面要约收购。

  对融创来说,全面收购需要近200亿元的资金,压力巨大。对宋卫平来说,全面收购完成,他将彻底从绿城出局。

  10 月,宋卫平向孙宏斌提出回归,消息传出后,得到了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一位沈阳业主倡议绿城的数十万业主提前交10 年的物业费帮助宋卫平回归,青岛的业主自发众筹360 万元支持宋卫平,还有一些业主打出“保卫宋卫平、保卫绿城”这样的口号,开发商和业主的这种关系在中国极为罕见。

  但媒体对宋卫平的回归却颇有争议——5 月,宋卫平决定卖掉绿城股权时,房地产市场风声鹤唳,到了11 月,30 多个城市取消限购,央行和银监会加大对刚需购房的支持,绿城起死回生,此时宋卫平要毁约回归,引来一片“见利忘义”“缺乏契约精神”的指责。

  11 月,网上开始流传绿城总经理田强在公司OA 上发布的文件,文件总结了进入绿城4 个月的业绩以及30 多个项目存在的风险。随后,融创团队不断向宋卫平施压,提示其中的法律风险。

  11月19日,争端发生了戏剧化的一幕。

  融创团队和绿城团队集结大量人马在绿城总部对峙,并上演了抢夺公章的戏码。至此,备受瞩目的绿城控制权之争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

  二卖绿城

  12 月19 日, 绿城争夺战终告结束,绿城中国发布公告称,终止5 月22 日签署的收购协议。重新坐上主帅位置的宋卫平要在2014 年底归还融创50% 的资金,筹资成为宋卫平能否重回绿城的焦点。

  让人们始料未及的是,仅仅过了4 天,宋卫平便将绿城“改嫁”给央企中交集团。

  12 月23 日,绿城中国和中交集团举行签约仪式,中交集团以60.13 亿港币收购宋卫平所持42% 绿城股权中24.288% 的股份,成为绿城并列第一大股东。

  中交集团强调,交易后将派驻人员参与管理,但绿城依然由宋卫平掌控。最终,宋卫平以更换股东的方式从融创手中拿回绿城,并且无需再面临资金压力。

  在这场争端中,宋卫平和孙宏斌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融创擅长销售,资本效率高、周转快、团队狼性十足,在他们的价值序列中,股东和员工是第一位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是第二位的;而绿城则是一家“工匠型企业”,在管理上是“一言堂”,团队完全跟随宋卫平的意志:客户、员工和合作伙伴排第一,股东排第二。两种企业文化必然无法融合。

  但是,“新人”一定比“旧人”好吗?

  一年之内,两易其主,其中的动荡可想而知。绿城不但要适应大范围的人事调整,还要面临去库存的老问题,卖给中交集团的绿城能否稳健发展还是未知数。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