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之下,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以往有所不同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解读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5年第1期  [字号:  ]  

作者:杨梓润

  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4 年12 月10 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规格最高的经济会议, 它总结了2014 年的经济工作成绩,分析研判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制定了2015 年的宏观经济发展规划。

  2015 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之下,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以往有何不同?本刊结合部分专家观点对此进行了解读。

  新常态

  有学者表示,此次经济会议和往年最为显著的不同之处是,第一次明确、辩证地提出来中国经济,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特征,第一次提出来要认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这一点表明中国进入了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

  7月29日,习近平在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再提“新常态”。

  在今年APEC 会议上,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

  的含义: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他进一步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中央政治局会议已发出值得关注的信号。12 月5 日,旨在分析研究2015 年经济工作的会议上,“确定战略新兴行业‘支撑’地位”等提法,与2012、2013 年同期会议相比出现明显变化。在具体政策上,提出了“经济增长目标或大概率下调”“加速混合所有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

  如何科学认识“新常态”?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表示,“新常态”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关键词,有着丰富的内涵。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增长从高速到中高速,这是挑战,更是机遇。”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称,当下描述中国经济绕不过去的词汇就是“新常态”,这也是今年经济工作会议区别往年的最大特点。2015 年,改革将从“方案准备期”迈入“落地攻坚期”。与往年相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体制改革深化,更加关注如何扩大内需,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义平则认为,在“新常态”下,应该有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往的经济增长点有的可以持续,有的已经过时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提出,要寻找新的主打产业,要号召人民群众创业、创新。通过创新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把经济进一步做强,做到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在这种“新常态”下,主要靠企业的力量、市场的力量、时间的力量去培育资源,这样更遵循经济规律。

  另外,在“新常态”下,人民群众对生存条件的要求更高了,要求蓝天碧水,要求公平地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

  在“新常态”下,部分行业及其管理机制也将面临考验。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何平表示,任何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风险,特别是在金融领域。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经济风险总体可控”是符合中国经济实际的。一方面,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为中国经济奠定了雄厚基础;另一方面,过去的发展中,政府与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银行放贷并非在纯竞争性环境下进行,这就让银行体系的实际风险总量处于绝对可控状态。

  中国经济现有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地方债和银行不良资产上,短期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特别是房地产业的下滑将让风险暴露出来。因此,本次会议明确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作为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发力点,每一个经济参与者都必须明白,新兴产业接过传统产业的“接力棒”以及传统产业自身的升级都需要一个替换周期。在这个周期内,政府需要建立一个风险防控网,来应对“新常态”下的风险特征,保证经济平稳过渡。

  一带一路

  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经济空间格局的优化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关键议题。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概念立足欧亚、放眼全球。会议还提出,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争取2015 年有个良好开局。

  2013 年年底,“一带一路”概念已经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 年,“一带一路”

  从概念向实实在在的项目转移。11 月4 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专门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11 月8 日,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出资400 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

  在12 月5 日讨论“一带一路”战略的当天,政治局就围绕着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要求,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使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往来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

  而国内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也被政治局列为来年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元春表示,从“一带一路”到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这两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中国高层的区域发展战略在2015 年将全面铺开。对此,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强调,要建设开放的“新丝路”,只做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还不够。开放应当覆盖更广泛的领域,例如工业、制造业、农业等等。“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开发和发展不仅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经济平台(产业等)建设。

  实施“一带一路”的一个关键点就是空间格局,李义平表示,空间格局是空间布局的问题,原来提到空间格局时都会提出,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但在2014 年中央经济会议中却说得更具现代性、针对性、操作性和战略性:一是长江经济带,二是经济协同发展,三是“一带一路”。

  这三个层次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曹和平解释说,“‘一带一路’的发展不仅仅涉及国内经济,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中国经济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次中央经济会议是以欧亚大陆板块为视野形成的年度经济工作计划。国际化的因素在2015 年的工作中被突出强调,这在往年是没有的,这一变化可能使2015年成为中国年度经济工作计划引入国际化视野元年。”曹和平认为,作为2014 年中央经济会议的亮点之一,空间经济里包含了区域经济。以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多提到的是环渤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城乡地区等,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重点谈到了京津冀一体化,这是一个超大城市群,具有“世界经济发动机”的潜力。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