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最重要的两点自然是胆识和眼光。拥有一双慧眼,尽快尽早地开掘出不易为人发现的机会,你就能先行一步,抢占制高点,从而稳住自己生意的乾坤大世界


慧眼定乾坤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6年第6期  [字号:  ]  

烧开水:因地制宜

  两年前,26岁的安徽滁州农民魏华解离开家乡到杭州打工。他想把老婆孩子接出来,但打工的微薄收入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转机出现在魏华解烧开水时和同屋的一次争吵后。当时同屋说:“烧4瓶开水要1度多电,这里的电费死贵,要1块钱1度,还不如去街上打开水,1毛钱1瓶。”但从魏华解的住屋到街上的开水房要走很多路,魏华解灵机一动:为何不在自己的租房附近弄个开水房呢?
  魏华解以自己的租房为圆心,对半径100米内的房客们做了一个小小的市场调查。他发现房客以年轻的外来打工者为主,大概有1000人左右,这些人大都手头不宽裕,属于精打细算过日子的那一类,按每人1天消耗1瓶开水算,光烧开水1个月的收入也应该在2000元以上。
  他以每月700元的价格租下了一楼朝向弄堂的一间10来个平方米的门面房,里面打了两排货架,兼卖些日杂用品,在靠门的一边放了一张不到1米宽的小床,也算店也算住房。然后接来了老婆孩子。
  魏华解破釜沉舟把老婆带来的存折花了个精光,4000多元买下了高压开水炉和其他配套设备,剩下的几千元作为小店的周转资金和房租。
  转眼就是2004年年关,外地的房客们都陆续回老家了,烧好的开水没人打,投进去的钱就是不见效益出来。
  在那些等待产出的日子里,魏华解每天的工作就是骑着辆破三轮在城西各处转悠,房客们丢掉的旧床破家具,路边的枯树枝,工地上废弃的施工木料等,统统成了他的备用燃料。一个冬天,开水房门口的空地上堆满了木料,而他的心头也充满了希望。
  皇天不负有心人,从2005年上半年开始,魏华解开水房附近的民房逐渐走俏,房客们几乎都不愿自己烧开水,魏华解每天光打开水赚的钱就有100多元,转眼间一冬天辛辛苦苦收集来的两个大木柴垛就烧掉了一大半。第二个冬天到来前,魏华解的开水房已经为他付掉了一年的房租和购置设备的所有费用。(王旦)

  点评:魏华解没资金、没技术,但他有一双慧眼,擅于发现日常生活中极不显眼的商机。住的地方离打开水的地方远,别人只是抱怨,他却目光犀利就近办起了开水房。详细调查、全盘思考,这个地方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这就是因地制宜的方法。

分家:化劣势为优势

  农民春生有一个工厂,最初是由几个朋友凑钱合办的。厂子办了四五年,好不容易有了一点起色,也好不容易积攒了一些钱,但几个人之间却有了或明或暗的矛盾。于是他们决定分家。“他们两个,一个分了设备,一个分了现金,我呢,就只分了一个厂名和一部电话。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我吃亏了,可是现在看来,我这个亏却是吃得太有价值了。那部电话用了几年,已经有了许多固定客户;那个厂子,当时就有一些名气,现在更是成了我们这里一个很不错的品牌。正是有了这两样东西,我的厂子发展得才比较顺利。而他们另起炉灶办的厂,却一直处在艰难之中。”
  春生说:“不是我有眼光,这两样东西,都是他们挑剩下来我才要的,否则,我们3个家庭恐怕会争得打起来。”(陈大超)

  点评:春生的大胸怀成就了他的事业。其实很多情况下,眼光就藏在胸怀里,一个人有胸怀本身就是有眼光的表现。许多最终干了一番大事业的人,他们在最关键的时候,往往总是胸怀在起作用,但人们津津乐道的,却总是他们如何有眼光。所以,胸怀大则眼光大,胸怀小则眼光小,没有胸怀就等于没有眼光。

老年电信:剑走偏锋

  当前,大多数电信营销商将中青年人当成是他们手机和上网业务的主要客户群。他们认为老年人观念陈旧,不会对流行的新款手机和时兴的上网业务感兴趣。然而,有一家位于数码城的店铺老板却另辟蹊径,专营针对老人的电信业务,并与开发商合作,从各种具有特殊功能和用途的手机、视频聊天等上网业务中,获得了较为丰厚的市场回报。
  这家店铺引进的都是大黑白屏、功能简单、既好识别也便于操作的手机。在节假日则按优惠价推出金婚、银婚老年情侣手机。一些追求时尚的老年人有的是成双成对来买,也有子女买此类手机作为孝敬老人的礼品。购买后,由营业员帮老人设定传统曲目和 “彩铃”。此外,这家店铺还代卖网卡,为老年顾客提供上网服务和上门维护电脑。正因为店里有懂业务、耐心细致的销售员和专业人员,生意越做越大,又在其他城区发展了两家旗舰店。去年,在取得了国内外3家知名手机和品牌电脑的代理权后,该店在市场竞争中地位更巩固了,成了老年电信市场一块叫得响的服务品牌。(刘卫)

  点评: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一个庞大的老龄市场逐步形成。由于科技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老年人不再仅满足于吃饱穿暖,他们追求时尚、追赶潮流,也迫切需要网络时代带来的便捷。这家店铺正是迎合这一消费趋势,又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用一系列人性化服务在这一市场空白点上赚了一桶金。貌似剑走偏锋、棋出险招,实则眼光独到。

做牛蹄子:变废为宝

  他出自贫寒,15岁辍学打工。后来,一家工厂因修建水坝征用他家的土地补偿了300元钱。用这300元,他在亲戚的资助下开起了大排档,憨厚纯朴的他合理经营,生意越做越大,10年里积攒了十几万元。
  然而,他并不满足现状,便雄心勃勃地承包了一家酒店,准备大干一番。开业以后,他才深深体会到做酒店生意并不同于摆大排档。由于管理不善,再加上没有特色菜肴,第一个月便亏本1万多。在举步维艰进退两难之际,一位像是领导干部的顾客在用餐期间的一句话让他茅塞顿开:“全县城乡屠夫一天就宰几百头菜牛,都把牛蹄子当废品扔掉了,真是太可惜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脑子里当时就冒出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拿人们扔掉的牛蹄子做文章呢!
  于是,他大量收购牛蹄子,这在当时看来是很荒唐的事情,牛蹄子可从来没有写到菜谱过。他整天面对那些牛蹄子苦思冥想,研究烹饪方法。牛蹄子不好“对付”,有很坚硬的外壳,还有股刺鼻而又难以清除的腥骚味。为此,他多次实验,反复品尝,最后终于成功摸索出了一套烹调牛蹄子佳肴的工序。不久,一道名为“毛南土人参”的菜肴正式摆上了餐桌,并以其色、香、味、形兼具的独特魅力赢得了顾客们的认可和青睐。这道菜肴风靡了整个小城,也成了酒店的招牌菜。
  接着,他继续围绕牛蹄子大做文章,开发出了数10种风格迥异的牛蹄菜肴,形成了一套牛蹄菜系,也发展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菜肴品牌。过去,牛蹄子在人们眼里是三四毛钱一斤都没人要的骨头,而在他手里却卖到六七元甚至十几元一斤!
  如今,他已是一家在全国拥有多家连锁店、年盈利达几百万元的美食公司的董事长,在餐饮界,他被人们誉为“开发出牛身上最后一块肉”的人。
  他就是刘宜可——刘家仔美食全国连锁店的老总。(冯志伟)

  点评:也许正是头脑里转瞬即逝的创意和灵感改变了刘宜可的命运。成功者大多都是“敢为天下先”——想人之未想,为人之未为的,他们能够从人们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中翻出新的创意,甚至变废为宝。在竞争日趋激烈、创新意识凸现的今天,那些璀璨耀眼的“珍宝”早已被不计其数的掘金者瓜分殆尽,剩下的或许只是一堆看似毫无价值的 “垃圾”、“废物”。而许多创业成功者,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不把那些“垃圾”、“废物”当作 “垃圾”、“废物”看待,能够独辟蹊径、变废为宝。

编辑 高静(hej@gcmag.cn)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