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后会无期》与《小时代3》因粉丝捧场收获的数亿票房与其惨淡的口碑形成鲜明对比


粉丝成为“第一生产力”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4年第9期  [字号:  ]  

作者:李佳澄

  电影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单片票房过亿元已经不算个事儿。

  根据某产业论坛的统计,如今中国市场影片的默认“成功”标准已经是4 亿元起跳。按照这个标准,今年有8 部影片成功,除了《大闹天宫》独霸春节档、《分手大师》凭口碑效应等营销方式收获高票房,更值得一提的是年初《爸爸去哪儿》狂揽6.6 亿元,以及至今硝烟弥漫的《后会无期》与《小时代3》票房擂台。《后会无期》已入账5.8 亿,排片量高居不下,《小时代3》以5 亿人民币完美收官,加上《小时代》前两部,票房总量达到惊人的13 亿,成功让导演郭敬明腰杆倍儿直,郭导身材都显得高大了些。

  这3 部“成功”的电影,真的是好电影吗?以豆瓣网评作为参考,只有《后会无期》达到7.4 分,距离通常意义上好电影的8.0分以上尚有距离,勉强达到及格线;《爸爸去哪儿》是平庸的6.3 分;《小时代3》则是惨不忍睹的4.4 分。

  这3 部电影有一个共同点,它们是一批有悖于传统电影资源运作的产物——评分和评价不与市场走向挂钩,舆论对幕后故事和参与者的兴趣远大于电影本身。甚至,一些拥趸者根本就不在乎这是不是好电影,只要电影能满足他们特定的心理需求:“能看到几个萌娃在一起就够了”“看这么多帅哥美女在一起就值了”…… ;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只是一场拙劣的亲子DV 秀,一个拿四格漫画当分镜剧本的业余导演,还有一个从赛车转行成微博段子手的过气作家……“真爱粉”和“黑粉”共同造就了庞大的话题和票房数字。

  票房上依赖粉丝这种事情,在好莱坞也不鲜见。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暮光之城》系列,2008 年开始连续五年以每年一部的速度吸金,总票房达33 亿美金之多。为了抱住这棵摇钱树,制作公司不惜将最后一部拆成更加冗长的上下部,不管剧情多狗血,主角多面瘫,粉丝全盘买单。这种情形与《小时代》系列何曾相似,过分消费粉丝的行为,其实是如今中国商业片的主流,也是中国商业片急功近利、畸形发展的佐证。

  正例则是漫威的漫画电影系列,导演斯坦·李坚持等到图形技术发展到足够表现漫画精髓才拿出作品,在此之前,宁可不拍粗制滥造的特技。这种创作上的洁癖让其作品《复仇者联盟》《超凡蜘蛛侠》等影片除了狂揽票房、收获世界各国粉丝,也获得了专业人士的好评。这才是健康的电影制作态度——让它先成为一件合格的“电影”商品,再来聊其它。唯有如此,粉丝的钱包和热情才具有延续性。

  在这个拼粉丝的时代,电影人需要自嗨,也需要自省。毫不顾忌影片质量,把精力花在制造话题而非打磨剧本,只能造就对粉丝的透支消费。

  观众在长大,心智会变成熟,回首那个偶像狂刷5 亿票房的暑假,是承载无比美好的青春纪念册,还是不忍直视的脑残粉历史,真要取决于电影人的良心啊!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