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看,要不是“吃亏”,我的生意还不知道是啥样呢


多亏了那些个“吃亏”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6年第6期  [字号:  ]  

作者:■口述/王洪福 整理/本刊记者 高静
  1996年夏天,那天儿可真叫一个热。那时,我的摩托车车行才开张1个来月。说是车行,还不如说是流动卖车点——我都是一天进俩、两天进仨,卖几辆再去青州的摩托车批发市场进几辆,像蚂蚁搬家似的。没错,就是因为没资金才这么干的。为做这档生意,我掏空了家里的钱,还向银行贷了几万。没别的念想,就盼着货能多卖、快卖,等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好真正做上摩托车销售的生意。
  可是,人越热切地希望怎么着,老天爷就越喜欢跟人开玩笑。由于去进货好几天没上车行,8月7号,我一大早就去了。车行一楼卖车,二楼算个简易办公室,全部货款就锁在办公室的抽屉里。当我来到二楼,眼前的一幕把我惊呆了:原本上锁的抽屉大开着,桌子上有明显被改锥撬过的痕迹,里面的钱不翼而飞!当时我脑袋“嗡”的一声,那可是全部家当啊!难道有内鬼?我顾不得多想,先去报案。后来,据车行对面住家的一位老大娘说,事发前一天下午2点钟她出来提水时,恍惚看到一个男青年进了车行,以为是帮工呢,也没往别处想。
  线索渺茫,案子一时也破不了,生意怎么继续下去?放弃?我是个农村出来的孩子,又在部队干了十五六年,吃过不少苦,遇到这点困难难道就要打退堂鼓吗?我不甘心。妻子埋怨我说,家里一分钱都拿不出来了,你还干!我呢,认准了这条路,反过来劝妻子:“人最关键的是精神不倒,钱没了可以再挣,相信我,只要用心去干,一切都会重新发展。”
  知道了我这个转业军人的艰难处境后,工商局的同志很关心,局长还亲自来看望我,基金会又贷给我8万块钱。有了这些精神上、物质上的支持,起步时吃的这个亏也值了。
  说起“吃亏”,要照一般人看,我还真是吃了不少亏,不过我自己倒不觉得。回头看看,要不是这个所谓的“吃亏”,我的顺昌车业还不知道是啥样呢。

吃亏——连副经理都不干了

  我1986年转业,副营级,在山东潍坊市寒亭区食品公司当了副经理,主管销售。可国营单位渐渐地不太适应市场,经常亏损;另一方面,中央鼓励发展个体经济,能够自己干企业的国家支持,我就想自己单干。说了说自己的想法,公司的同事很不理解,他们说,你又不是没有官职,又不是单位发不出工资,好端端的铁饭碗干嘛不要?家里人也说,你都40多岁了,在单位看看报纸、喝喝茶水,多省心啊。总之,没一个人支持的。
  我没听别人的。1995年,扔掉端了整整10 年的铁饭碗,我下海了。
  说实话,下海时我还真没想好干什么,那就先从最简单的做呗。先开了个小卖部,然后开了个小饭店炸油条。炸油条得起大早,那会儿是冬天,早上特别冷,冻得呦……家人看不过去,都劝我快回单位吧;其实我干得还挺高兴,因为我自己从来没做过生意,而且到月末算算账,不但没亏损,居然还有盈余,半年后赚了五六千块钱,和单位给的工资差不多。公司有人听说了就笑话我,说人家都喜欢当官,你却喜欢干苦力,再说开小卖部卖烟酒糖茶也比这个轻快,你费了那么大劲,吃了亏也没赚着多少钱啊。是,炸油条是跟单位的舒适没法比,付出比在单位上班多多了,但我打心眼里觉得生活充实,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干了几个月,我想着也不能一直炸油条吧,就出去转了转,想看看有什么新项目。到了青州、临沂那儿,发现摩托车市场已经成型,而当时寒亭这一块儿还没有专门销售摩托车的。回来后找几个朋友分析了分析,决定做摩托车生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没钱没经验也不懂行,我就找了2个合作伙伴,一共凑了2万多块钱,又去银行贷了几万块钱。也没什么复杂的过程,我们的车行开张了。
  最开始我们就进了四五辆车。开业第一天,一个干建筑的小青年买走了其中的一辆,赚了他50块钱,这是我的第一笔生意,也是做生意这么多年来最让我高兴的事。当然不是在意这些钱,只是觉得这行业有希望、有前途、有奔头。慢慢地,车行逐步发展,到1996年下半年,1天能卖五六辆车,差不多赚一两千块钱,比在单位强多了。
  看来,这亏是吃对了。

吃亏——出钱帮厂家作宣传

  转眼,我做摩托车销售已经有10多个年头了。当初和我一起辉煌过的30多家经销商到现在只剩下了6家,真有点大浪淘沙的感觉。我怎么坚持到现在的呢?
  任何产品质量都是最关键的。生意做起来后,我再也没从批发市场进过货,而是直接从厂家购入,选择的都是大型企业的名牌产品。这样免去了中间环节,一是利润高了,二是保证了质量。现在店大了,厂家会主动来联系业务。合作的厂家都经过了长期考验,车有了问题解决也快。
  您可以到顺昌车业看看,豪爵铃木、嘉陵本田、五羊本田……全是有牌子的;而且发展到现在,我也已经是好多鼎鼎大名的品牌的区域总代理。1999年吧,我卖的豪爵牌摩托车脱销,厂家也上不了货,而别的车行还有货,可顾客就是认准了非在我这儿买不可。我从济南提货回来,顾客一拥而上帮着卸车,卸下一台就坐在箱子上面指着说:“这是我的!”
  和厂家合作得不错,这也多亏了我“爱吃亏”。都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让酒香飘得远,就得打广告搞宣传。我每年都在广告上投个十几万的。有人说了,这是厂家的事,你干嘛自己出钱?我可不这么认为。理由简单,我也卖这些牌子的车,让更多人知道它就是给自己铺路,最后收获的也是自己。

吃亏——我和顾客的二三事

  我这人喜欢实实在在的,不会作假,可能跟精明靠不上谱,从小性格就这样。对顾客,也不会看人下菜碟,远近亲疏的,要买车全是一样价。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是实心眼儿。那会儿,我们这儿的摩托车市场还不太成熟,卖了就卖了,不讲售后服务,也没有“三包”。开始,我也没细想过,但是如果用户有什么问题找到我,我尽量解决,不能保证完全让他们满意,最起码让他们感到我心挺诚的。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才促使我考虑售后服务的问题。我的生意做起来后,附近又陆续开了几家车行,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销售市场。一天,离我不远的一家店不知怎么的吵吵起来了。原来一个30来岁的女的买了他家一辆五铃摩托车,发动不起来,去找他他不管。那女的推着摩托车经过我店门口,当时我正准备关门,看她一个女同志推着车挺费劲儿的,就说,你推着回家怪累的,我给你看看吧。其实车子也没什么大毛病,稍微调试了一下就修好了,这事我也没放在心上。没成想,过了六七天,她又带她叔伯兄弟来我这儿买车。她说:“就冲那天不是买的你的摩托车你却帮我修好了,今天我家里有人买摩托车,我马上就想到把人带到你这儿来。”以后,这个女的还经常介绍亲朋好友来买,没记错的话,一年半之内大概买过5辆。
  当时我就想这个事:你对他人好了,他们自然也对你好;还有,售后服务太重要了,得做好这块儿。我的顾客中有不少乡镇农村的,当时还没有下乡服务、上门服务,用户到店里来能给修就已经算超前服务了,那我就先走这一步吧。技术好的修理工倒不难找,但要做到一接电话就马上赶去修,对于一个小小的车行来说太不容易了。我的一位顾客在200里外的淄博,来寒亭打短工,买辆车回去出了毛病,我实在去不了就打电话告诉他怎么修。潍坊市内的,保证上门。
  还有火花塞,按国家规定不属于“三包”范围,而换一个新的要十几块钱。别人怎么做我不知道,但到我这儿,换火花塞不收顾客一分钱。
  我常想,老百姓也不容易,攒了四五千块钱买辆车,得让他们买个放心。折本是难免的,但不能因为折本就不这样做。我的目标是挣钱,但要挣对得起自己良心的钱。
  口碑就这样传开了,回头客越来越多,在开店后1年的时间里,我们卖了将近1000辆车。1997年下半年,销售量突破了2000辆大关。
  小小车行长成了顺昌车业,于是又有了车接、车送的服务。我们公司有个“零公里服务”的口号,就是直接把车送到用户家门口,不让他们多走冤枉路。服务的重要性在于坚持和延续,而不是斤斤计较亏不亏本,这也是我多年来收获的经验。
  表面上亏本,实际上“占了便宜”,因为老顾客带来了更多的新顾客,所以总的来看是在盈利。挣之有理,赔之有道,反正我想得通这个理儿。
  吃亏——好门面让同行先挑吧前面说了,以前寒亭干我们这一行的有30多家。可能有人就想了:你生意做得这么好,枪打出头鸟,你那些“冤家”不把你吃了?嘿,我还真没这方面的担心。
  1998年市政规划,要求规模还不大的摩托车市场从工商局附近迁到化纤厂家属院后面。化纤厂比较偏,向外走就是农村了。当时卖摩托车的有5家,大家都不愿迁,怕迁了后生意受影响。只有我没啥异议,在部队服从命令习惯了。于是又有人说,让老王先挑了,我们就不搬;我就说,那你们先挑。结果,靠两边的店面被他们挑走了,就剩个居中的给我。就这样,生意也没受啥影响,许多老客户打电话找我,说搬了家也要到你那买。听了这话,我心里热乎乎的:看来以前的亏真没白吃,确实是诚实守信天地宽啊。
  后来,摩托车市场发展壮大了,政府又要求我们搬迁。跟上次一样,还是他们挑剩下的给我了,我也一样乐呵呵地接受——我这回可有自信了,毕竟人心那东西不是一朝一夕能换来的,我的顾客群已经很成熟了。
  可能正因为这两次搬迁“吃了亏”,我跟同行们的关系越来越好了,我年龄比他们大,他们现在都叫我叔。其实生意做久了谁都明白,要想发展只能靠良性竞争,搞那些歪门邪道没用。当然,我们之间肯定也有矛盾,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主动去串个门儿,说说唠唠就过去了。现在很多同行是我以前的员工,在我这儿学到经验后去自立门户了。生气?那不会,看到他们有自己的事做,我挺欣慰的,平时我们还经常交流。逢年过节他们也爱上我这儿来,送点年货啥的。看到他们在销售中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直接就说了,他们也听。
  我常对我的员工说,一条河,如果没有新水注入就干了;钱和水一样,也需要流动,只进不出会成为一潭死水。
  比如你从我这买的东西坏了,我给你修好付出了10块钱,那么你就会免费替我宣传,这样我反而能赚100块钱……
  没有什么大风大浪、大波大折,我做生意所经历的就是这些“吃亏”的故事,如果能算故事的话……

编辑 高淑英(yangnq@gcmag.cn)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