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牌屋》背后的商业力量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4年第4期  [字号:  ]  

作者:宁馨

  今年2 月14 日,美剧《纸牌屋》(House of Cards)第二季在美国在线视频服务网Netflix 和中国搜狐网同步上线。

  一播即火,王岐山和奥巴马的推荐更为这部剧的流行增加了传奇色彩。

  这部剧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它的制作流程,不同于以往电视台为主导的模式,《纸牌屋》是一部彻底的“网络剧”——不仅以网络为传播渠道,就连最初的定位也是根据互联网观众的口味设计的。

  它的制片方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影视网站Netflix,其在美国有接近2700 万的订阅用户,因此比谁都清楚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和电视。每天用户会在Netflix 上不断重复暂停、回放或者快进等动作,还会搜索影片或给影片评分,Netflix 利用这些数据找出最受欢迎的元素,进而设计“产品”。

  所以,网络上点击率非常高的鬼才导演大卫· 芬奇和男演员凯文· 斯派西被选为主创。不同于以往一集一集地更新方式,这次制片方一次性把《纸牌屋》的第一季共13 集全部发布在网上,供网友付费收看。

  可以说,《纸牌屋》受追捧的关键在于对观众的“迎合”。

  与其说《纸牌屋》大热是因为该剧再现了美国政治的“真实面目”,满足了观众对于权力斗争的想象,不如说《纸牌屋》是按照一般观众的娱乐口味,把“政治”设计成了屏幕上你想看到的那个样子。它背后是那个对你娱乐喜好了如指掌的“数据怪人”,如斯派西扮演的政客一样,一步步把你诱进陷阱;在夸张、煽情、悬疑的情节设置与场面造景背后,这个陷阱就是付费观看与高收视率。

  当然,《纸牌屋》精美的编剧和大场面的拍摄都传承了美剧的传统,最吸引人之处是情节逻辑中的紧张和冲突、种种悬念的设计以及对表象和实质间联系的精妙揭示,而镜头的焦点始终落在一个个人身上。

  尤其吸引中国观众的是,《纸牌屋》的第二季中加入了诸多中国元素,如红三代、富二代、关系、走后门等等。涉及的情节多涉及当下的时事,如网络黑客、中日海上紧张关系升级、人民币汇率升值等等。它虚构的世界具有令人信服的合理性和现实感。这种现实感来自于编剧对时政的把握——《纸牌屋》紧跟当下国际风云,把故事放在 2013-2014 年,还提到2016年美国大选,虚虚实实巧妙地营造出虚构的现实,分寸把握得很好。

  《纸牌屋》主创人员的政治功底、历史功底、文学素养都相当高,比如主创之一的保罗· 威利蒙(Beau Willimon)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上学期间主攻历史和政治。

  编剧的高素质与美剧成熟的工业化模式分不开。据悉,编剧在美剧创作团队中的地位相当高,还有“编剧协会”保障从业人员在无剧本可编时有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美剧编剧大多20 岁以后入行,35 岁到达黄金年龄,其收入颇令人心动,除了直接的报酬外,还有盈利分账,即编剧可从影院放映、电视播出和音像制品出售的总收入中拿到提成。尤其在2008 年美国编剧成功罢工后,不但其分成的比例提高,更可以享受影片在网络发行方面的盈利分成。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