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是小企业跨越成长障碍的法宝
——访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杨轶清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4年第4期  [字号:  ]  

作者:王振家

 

  近年来,中央一系列简政放权措施的实施和鼓励民营经济政策的推出,激发了广大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的梦想。然而伴随着国内经济放缓以及企业经营成本上涨等一系列不利影响,不但“做大做强”遥不可及,一些企业甚至出现经营困难、难以为继的情况。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壮大,成为业绩良好、社会认可的“老店”是每一个民营企业家想要寻求的答案。为此,我们采访了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杨轶清,听听他给出的建议。

  《光彩》:您认为当前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有哪些?

  杨轶清:企业因类型、规模及所在地域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通常都面临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困难,这是成长过程中的应有之义。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先天可利用的资源不多,后天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发展就会步步维艰。

  目前,企业成长面临的困难多反映在融资难、税负重、成本高以及经营管理的深层次问题上。其中融资难我们天天说,政府也在鼓励银行支持小企业发展,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成效。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国有银行的传统思维,眼皮总是向上翻,目标客户锁定国有企业或大型民企,认为贷给这些企业收益高且稳健。税负方面,尽管国家现在对月营业额2 万元以下的企业免税,但这个起征点太低,应该提高到10 万元,让更多的小微企业受惠。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适当降低税负,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鼓励企业转型升级。

  最后是企业的经营成本高企,近几年物价上涨过快,房租、原料、交通等成本越来越高,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当然这其中也有竞争的结果,有利于行业优胜劣汰,淘汰过剩产能和劣质企业,但整体成本上涨确实不利于小微企业的成长,毕竟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不高。

  《光彩》:融资难的问题由来已久,当下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杨轶清:中小企业融资难并非中国特色,欧债危机以来,南欧的小微企业也一直面临融资困境,而欧洲99% 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为欧洲创造了85% 的就业机会。

  因为融资难,中小企业只好求助于融资成本高达20% 以上的民间金融。尽管我国出台了一些政策促进金融服务中小企业,但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存在账目不明、缺乏历史信用和抵押品等问题,加上融资金额相对较小,与商业银行的营收任务不匹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去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众筹”等多种融资方式陆续出现,为中小企业拓展了新的融资渠道。

  互联网金融将大大推动小额融资社会化,即不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社会化融资。但这种方式在提高融资效率的同时也存在非法吸储的风险,还需要监管部门制定法规使其合法化,提高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但是,像商业银行围堵余额宝的情况还是不要出现了,抑制新事物和竞争是倒行逆施的行为。

  《光彩》:您认为中央目前的一系列简政放权措施对中小企业的成长起到多大作用?

  杨轶清:随着中央政府深化改革、简政放权的推进,企业与政府打交道付出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在降低。很多审批手续简化或取消,节省了企业的人力物力。去年以来,国务院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 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财政部最近也表示,2014 年底前,对小微企业免征部分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与过去相比,企业与政府打交道应该容易很多。但简政放权的效果如何,还要看地方政府执行的力度,以及是否从根本改变传统思维,树立“宽进严管”的理念,放权给社会和市场。

  简政放权与税费改革是分不开的。尽管中央多年来推出了一系列财税制度改革,减免了一些税费,但国内企业的税负依然比较重。财政部发布的《2013 年上半年产业经济运行分析及建议》报告显示,考虑税收、政府性基金、各项收费和社保金等项目后,企业税负高达40% 左右,超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居全球高位。应该进一步减免税收,一些不合理的行政收费也应该整顿取消,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经商环境。

  此外,垄断行业的大门会逐渐为民营资本打开。自今年全国“两会”再提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来,全国各省市已推出混合所有制方案近20 个,“玻璃门”和“弹簧门”在逐步打破,这些都是好消息。

  《光彩》:除了外部环境需要改善,企业自身需要哪些改变?

  杨轶清: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停滞不前,多数是因为企业内部有问题,比如企业本身的“低端制造”和粗放型经营。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升级产品,转型经营方式,加强产品创新和营销方式创新,创新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也是做强做大的根本。当前一段时期内,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带来行业性发展缓慢,这些行业的企业要马上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势头正盛,对企业和人才的吸纳能力很强,产业的潜在容量也足够大,但最忌讳的是大家一窝蜂地上,模仿、拷贝商业模式,尽管短期内取得了丰厚利润,但时间稍长又会引起产能过剩。

  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利用好信息化资源至关重要。互联网时代不意味着互联网一家独大、传统行业被边缘化。互联网时代也需要更多实体企业参与,将互联网工具应用于小微企业的管理、营销等过程。

  比如餐饮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团购网站、点评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营销工具和社交工具,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市场影响力。

  而制造加工企业也应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做好产品形象的维护,通过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提高营销效率。有了互联网后,企业的目标客户应该是全世界,中小微企业应该有“地区视野”、“全国视野”,甚至是“全球视野”。

  至于内部管理的问题,微型企业可能需要更多地关注怎样“管人”,处理好老板和员工的关系,让大家有并肩作战的感觉,这会为微型企业主减轻很多负担。而中小企业除了尽快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还要积极与企业服务类机构合作,比如员工培训机构或代办机构会为企业发展提供不少便利。此外,完善的奖惩制度也是中小企业吸引人才、提高效率的法宝。

  制度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要跟上企业的发展步调,逐步让企业从“权威管理”走向“制度管理”,然后再向更高层次“文化管理”迈进。

  “文化管理”就是指企业的“自然领导力”,在保证老板对公司战略拥有决策地位的基础上,要发挥全体员工的智慧和资源,优秀的建议一经发现就要采纳。灵活的管理制度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现在许多小公司不要求上下班打卡,不用统一着装,甚至连购买零食这样的活动也是由“一人一票投出来”的。管理就是管人心,小公司拿不出激动人心的薪酬待遇,但人性化管理能让企业更有活力和凝聚力。

  《光彩》:很多成长型企业都想做大做强,您怎么看?

  杨轶清:之前马云提过一个“小而美”的概念,主张“小而美”的企业才能在“大而强”企业的压迫下成长、壮大。我同意他的观点,其实“小而美”的实质是追求质量和创意,把产品和服务做细、做深。做细是指做好细分市场,比如小熊电器就是做智能小家电起家的,煮蛋器、果汁机之类的小产品技术含量并不高,但小熊电器看准这个细分市场的潜力,迅速切入,取得了该领域的市场地位,做大做强就是顺其自然了。做深是指全链条掌控,制造加工企业要掌控产品设计到产品售后的主动权,这在互联网时代很容易做到,但要做到专业就需要经营者投入更多的精力,观察市场和用户,及时做好生产、营销的战略调整。

  “小而美”要求企业追求极致:专注于自己的商业领域,并且把事情做得非常漂亮。专注胜于空谈所谓的商业模式。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