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代价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4年第4期  [字号:  ]  

作者:石海娥

  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融资困难、信息闭塞、营销能力弱、人才缺乏及市场准入门槛高等难题归根结底都转化成了中小企业的成长成本,这些成本可能会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力推手,但也有可能是让企业走向深渊的致命一击。

 

 

  北京易中创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研究机构2012 年12 月到2013 年1 月期间发起的,关于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调查中,71% 受访企业表示2012 年企业经营状况“一般”或“不好”。接受调查的中小企业中,2012 年度超半数未能实现利润增长;近六成企业主不看好未来3 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高达85% 的企业主认为目前市场“竞争激烈”,并表示“假冒和模仿猖獗”以及“国企拥有不公平竞争优势”致使生存和竞争环境更加恶劣……从以上企业的种种反馈中我们可以看出,日益残酷的生存环境让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举步维艰,甚至有些企业在不断透支生命力只为了勉强支撑眼前的难关。为深入了解中小企业从诞生到发展再到壮大究竟要跨过多少道坎、翻过多少座山,本刊记者采访了部分中小企业,他们的成长经历可以对更多中小企业起到警醒和借鉴的作用。

  形式不同,但代价相同

  本刊记者深入采访的这7 家企业涉及餐饮服务、服装鞋帽、医药卫生、体育用品、物流快递以及旅游,基本涵盖了中小企业较易涉足的领域,这7 家企业虽然行业不同,企业规模也有所区别,但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成长代价”这个话题。为何中小企业对于“成长代价”这个话题有着如此深刻的感悟?它们的具体体现形式又是怎样的?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融资困难、信息闭塞、营销能力弱、人才缺乏及市场准入门槛高等,而这些难题归根结底都转化成了中小企业的成长成本。这些成本可能会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力推手,但也有可能是让企业走向深渊的致命一击。

  “一路上有很多坎、很多陷阱,一不留神我们就被淘汰了。”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可谓步步惊心,因为根本不知道自己最终会倒在哪一关上。“感觉像游戏过关,但这里的生死存亡是真实的,毫无商量余地,你可以半途而废,也可以激流勇退,但结果都要自己埋单。”几句简简单单的话道出了中小企业进退两难的无限惆怅和纠结。

  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多是“四无”企业,没资金、没后台、没人员,没技术,行业认知度也低,所以生存难题很少得到重视。比如创业之初缺乏专业指导让很多中小企业走了不少弯路,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倒在了庞大的学习成本上。

  事实证明,没有合适的平台、及时的帮扶以及完善的配套设施,中小企业想在现有基础上前进一步都很艰难,“需求常常无疾而终,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最终不了了之。”

  政策执行不力导致的时间成本和人情成本是中小企业生存过程中的两大问题。

  虽然近几年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条例相继出台,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生存压力逐渐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针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从决策层面初步建立起的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对助推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是执行过程中的人为弱化:在中小企业的注册审批过程中设置障碍,使原本畅通的环节显得关卡众多;在为中小企业尤其是为小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 致使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加大了中小企业的办事成本;正常的资金需求需要支付人情才能拿到,导致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扼杀了一批有发展前景但缺少“人情”关系的项目和企业等等。

  上述这些无法明说但又确实存在的隐性成本如同一条条蚂蝗,在不知不觉中吸干了中小企业的有限资金,让资金和时间本就不足的中小企业更加捉襟见肘。在本刊采访的企业中,四川省绵阳市申通快递公司总经理许鑫萍就因迟迟无法落实的物流园支付了不少时间成本。“政府不给解决相关配套设施,企业的综合实力就无法提升,想要进入大型企业行列的梦想就无法实现。”而靠“炒剩饭”生存下来的企业家陈建也是因为创业之初得不到政策支持不得已“炒了剩饭”:“谁愿意‘炒剩饭’?没办法呀,没有技术人员怎么研制产品,没有产品就没有利润,企业就无法生存,我们只能冒着风险走‘炒剩饭’这条路。”刚成立公司时,干劲十足又有创意的陈建特别渴望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开发自己的原创产品,大大小小的相关部门跑了不知多少趟,但得到的回复永远是“在研究,定了以后就通知你。”在又一次求告无果之后,陈建明白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靠政府扶持是行不通的。“只有自己干出点动静才有能力向政府争取扶持。”

  除了学习成本和人情成本,管理缺失、库存和房租压力大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也让中小企业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冒着被诉至法庭的风险“炒剩饭”、顶着资金链断裂的压力“弃车保帅”、事必躬亲带领企业冲锋陷阵,这些不是对策的对策都被中小企业用得“驾轻就熟”,但是饮鸩止渴的做法让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消弭于无形。

  在这些受访企业中,对于成长代价这个话题,各位企业家的反应都出乎意料的一致:未来不知政策会如何改变,但至少就目前而言,创业初期的路还是一样坎坷,而清除障碍只能靠企业自己。中小企业要想稳扎稳打成长为行业内的大企业实属不易,期间的艰难辛苦可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化解难题需企业政府合力而为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全国约60% 的GDP、50% 的税收和70% 的出口,解决了我国近80% 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的发展关系到民生、就业和社会稳定……”这样的表述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官员和专家的口中,但现实中,中小企业的地位真有这么高吗?

  从受访企业的种种情况来看显然不是。那么,未来中小企业到底该如何应对成长代价,获取更多的竞争筹码呢?“忍!”

  这是不少企业家的答案。

  目前有300 名员工的企业家张杨近几年发展相对顺利,“我们是一边交学费,一边忍受很多本不该忍的事。”和张杨同一时期创业的同学早已放弃创业,进了一家大型企业做普通工人。创业初期,他和张扬的情况差不多,也交了不少学费,走了不少弯路,最终因为看不惯相关部门鸡蛋里头挑骨头、虚张声势的做法放弃了生意还不错的茶楼。张杨的情况绝非个案,很多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甚至是发展中期都会遭遇“孙子”待遇,这种待遇让很多中小企业主自感处处矮人一截,心理素质不够强大的企业家也许就此退出商海。

  另一个靠“忍功”走到今天的安徽企业家王晓红原是一位下岗工人,回忆起自己和朋友创业之初的种种坎坷,这位企业家情绪有点激动。“从筹备到资质审批,我们不知道付出了多少时间和金钱,赔了多少笑脸,但都无济于事,最终还是要托人疏通关系,不然也许到今天我们的药店都还没开起来。”在王晓红的眼里,靠各种“忍”换来的今天并不是那么值。“有时我也想,不忍了,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但现实又逼得我不得不忍。”王晓红有时会问自己,什么时候能忍到头,自己的企业能否熬到那一天?如果坚持不下去,之前的种种“忍”岂不是都付诸东流了,未来能否一片光明?

  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成长代价不仅仅是金钱和体力,有时还包括自尊和原则,这些现实让一些专家、官员形而上的高谈阔论显得那么不切实际。

  从接受采访的7 位企业家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一个刚刚起步的企业就好像一粒刚被播种的种子,在破土之前,需要忍受种种压力,而萌芽之后,则需要更多的阳光、雨露和肥料,这些于企业而言都是成长的必要条件,企业家忍或不忍,它都不会打任何折扣。而这些企业生存必需的阳光、雨露和肥料来自哪里?首先当然是中小企业自身的提升。因受自身条件所限,中小企业多数都呈现出市场竞争能力弱、创造力缺失、企业家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的现象,这些是导致他们不断支付成长成本的重要原因,因此,未来中小企业要想有所作为,成为行业翘楚,还需从自身做起,选择好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制度模式,注重企业管理经验和现代管理实践相结合,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否则机会来临时也无法把握。

  除了提升自我,国家大力宣扬的扶持中小企业的论调以及持续出台的相关政策对中小企业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毕竟中小企业自身能力有限,如果没有政策扶持,小小幼苗又如何抵挡风雨长成参天大树并回报国家和社会。近年来,国家的确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能否不再“缩水”,让中小企业感受到真真正正、切切实实的实惠和帮扶?怎样才能让从期待到失望再到失去信心的企业家们重燃信任是值得政府深思的问题,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纵使出台再多政策也无济于事。

  “成长的代价”是个略显沉重的话题,究竟有多少企业咬牙挺过了这个阶段,迎来了无限美好的明天?又有多少企业付出了和收获不成正比的代价?还有多少中小企业等不到收获就被商海吞噬,从此了无生息?而记者罗列的“成长代价”中,你又中了几招?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