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是中国儒商之鼻祖,后人尊称“商圣”,而这种称谓对范蠡来说可谓实至名归


商圣范蠡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4年第2期  [字号:  ]  

作者:杨梓润

  范蠡(公元前536 年至前448 年),字少伯,自号陶朱公,春秋末期楚宛三户人(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范蠡与文种俱为勾践的股肱之臣,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史上关于他的记载有很多,其中他激流勇退,弃官从商,期间三次成为巨富,又三散家财的典故流传颇广,许多生意人都供奉他的塑像,以他的经商理念为发展思路。

  范蠡是中国儒商之鼻祖,后人尊称“商圣”,而这种称谓对范蠡来说可谓实至名归。

  善学习、精运用

  范蠡有远见、善于学习,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各个领域。

  比如他因为深知商人和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如果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经营粮食商品,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去发展农业生产。商人与农民同时受害,就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他依据“农末兼营”(中国历史以农业为本,其余各业为末。范蠡认为:“粜石20 则伤农,90 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粜高不过80,下不过30,农末俱利矣。”)原则制定了关于粮食的价格政策理念,由政府把粮食价格控制在八十到三十之间,这样农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时获利,从而使得整个产业链得以均衡发展。

  范蠡经商,并不人云亦云,而是独辟蹊径。他把别人不要的竹子买下来,把粗的做成农具的柄,细的削薄做扫帚;他把别人不要的芦苇买下来,把芦花扎成扫帚,芦杆编成芦帘,拣粗的压扁织成芦席;他把别人不要的货劣价低的树桩买下来,把小的做成木榫,大的做成砧板,长的做成棒槌。他根据人们的需求开发商品,从不会因为别人不要自己就不要,范蠡这种“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做法不仅被司马迁列为出奇制胜的重要策略,还在现代证券市场里作为投资的基本思维方式,目的是告诫投资者时刻保持对各种预言的警惕,并努力在别人贪婪的时候谨慎一些,而在别人恐惧的时候大胆一些。

  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弃官从商都是一次不小的冒险,范蠡是如何完成从官到商的成功转型的呢?这就要说一说范蠡“不打无准备之仗”的经商投资策略了。

  首先是投资地点的选择,范蠡的首选地点是海滨。

  范蠡到齐国安顿好自己的家园后,便带领家人及奴仆到附近的蓬莱及齐鲁以东各地考察年景和商贸情况。每到一处,他都要详细了解那里的社会现状、历史、地理、风俗、人情、物产、物价、商品产地及供需量。

  经过充分的考察,范蠡认为齐国当时的海滨资源丰富,既可农耕,又可渔盐,还可以做生意,可以说是具备了良好且丰富的自然条件,因此快速获得回报的可能性较之其他地方更高。

  事实证明,范蠡的选址非常成功。他充分利用齐地的资源和环境,带领全家人,“耕于海畔,苦身戮力”,多种经营,“父子治产,居无几何,治产数十万。”

  海滨创业成功后,范蠡再接再厉,又选择陶(今日的肥城陶山)作为投资地点。

  陶是个理想的经商之处,也是范蠡在商海崭露头角的宝地。选择陶之后,范蠡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转运货物,秉承“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时而动”的经营理念,遵循经济丰歉循环论,采取“待乏论”(不要人等货,应让货等人。要准备别人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货物,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的经商手段,由此一跃成为享誉齐国的巨贾。

  “唱反调”的经营理念

  除了成功的投资策略,范蠡还具备了和现代商人媲美的经营理念。范蠡主张“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在经商过程中,范蠡经常会有“异于常人”的举动。

  比如大家纷纷囤积某种商品,以为奇货可居时,范蠡却将货物如粪土一样抛售。而在多数人认为低价商品无利可图不屑一顾时,范蠡却尽收囊中、不厌其多,待机售出。凭借着适时“唱反调”的经营理念以及关键时刻能当机立断的魄力,范蠡在别人还摸不着头脑的时候迅速攀上了财富巅峰。而他“能知机,售贮随时”、“买卖随时,挨延则机宜失”的大家气派也被后人归纳整理,形成了《陶朱公商训》。贱买贵卖的运用最重要的就是时机。如何才能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缩短贱买贵卖的周期,使资金流转起来呢?范蠡实施的解决方案是薄利多销、公平交易。

  《史记·货殖列传》载:“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资累巨万。”所谓“逐什一之利”就是只赚取10% 的利润,在运输不便、成本高、战争和匪患加大经营风险、从商之人少之又少的朝代,10% 的利润率是非常低的,而范蠡却能依靠多数人都嗤之以鼻的微薄利润发家致富,就是薄利多销的结果。因为范蠡的商品价格低廉,因此交易数额巨大,货物流转快,没有库存压力,也就没有仓储成本,资金周转迅速,“致资累巨万”。

  在贱买贵卖的经商过程中,范蠡始终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公平交易。为确保这种原则,范蠡总结了当时交易中各种度量衡之间的矛盾,发明了先进的十六两秤,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外加福禄寿三星,组成了十六两秤的十六个“秤星”,从此告诫商人,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通过古代人非常忌讳的福禄寿来彰显自己的商业道德和反对商业欺诈的决心。

  千金散尽还复来

  范蠡无论从政、治国、经商都是成功者,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有头脑、有远见,也是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抱有平和、淡定,时刻保持双赢的良好心态。范蠡的一次贩马经历就是合作双赢的绝佳案例。

  有一次,范蠡看到吴越一带缺乏好马,而这种好马齐国却有不少。虽然意识到这是个商机,但当时正值战争时期,沿途强盗劫匪很多,从齐国贩马到吴越有很大的风险。后来,范蠡经过多方打听,了解到齐国有一个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的巨商姜子盾。姜子盾为图自己生意方便,早已用金银买通了沿途强人。于是,范蠡写了一张榜文,说他刚组建了一个马队,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不出所料,姜子盾果然找到范蠡,求运麻布,范蠡满口答应。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范蠡虽然没有收姜子盾的钱,但是,马匹在吴越很快卖出,范蠡因此赚了一大笔钱,也结交了姜子盾这个朋友。

  范蠡所倡导的双赢还体现在他对消费者的诚信上。在各种商品中,有些保存条件高、易腐烂的商品,对待这一类商品,范蠡主张:“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也就是说,对这些易腐烂,不能较长时间储存的商品,不要追求高利润而延误了出售的时间,有了适当的利润就应及时抛售。这样就可以保证这些特殊商品的质量,让消费者产生物美价廉的商品印象。表面看来,范蠡的这种做法似乎是损失了部分利润,但事实上,范蠡是用自己的诚信和好品质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