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肥皂剧,其泡沫也许能映出商机


借媒体 搭便车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6年第5期  [字号:  ]  

作者:■本刊记者 高淑英
  当人们批判看电视占用了大家越来越多的时间,抱怨媒体的报道越来越深地影响着公众的生活时,恐怕它们也在暗暗叫屈:许多人藉媒体为其生意推波助澜,或者从中发现商机,为什么抱怨的时候就没想到,好多人正是搭上了这趟便车才驶上致富快车道呢?  

抢“角儿”

  这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企业要想从深闺中走出来,让消费者“认识”,只有做好宣传;这是一个广告为王的年代,央视发射“神六”收入5个多亿的报道表明,在媒体上做广告仍然是许多企业热衷的一种宣传方式,这种方式的经久不衰也是它效果不错的一个证明。
  然而,巨额的广告费同时也说明,做广告需要有很强的资金做后盾。一些规模大、实力雄厚的企业尚可负担得起,但是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就成了问题——它们首先要做的是市场的开拓和产品形象的建立,方方面面都需要很多的资金,斥巨资宣传不大现实。
  有没有一种既能宣传好又可花钱少的方式呢?抢“角儿”——成为媒体报道的对象,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天津的蔡先生经过生意场上的大起大落,最终决定生产鸡毛掸子,因为在这方面他有优势:向上数几辈,家人是专门为宫廷做鸡毛掸子的,论手艺是首屈一指无人能比。蔡家的鸡毛掸子也确实好,色泽亮丽、使用方便。但是产品好有时候也意味着造价高,由于从选料到生产都很有讲究:鸡毛取自专门养的山鸡,杀鸡还要选在它将死未死之时,而且只能“拔三把”……因此做出来的货物比一般的鸡毛掸子耗时长、耗费多,相应地,卖价也高,而“货比三家”的顾客们一般情况下比的又仅仅是价格,所以如何把自己的高价掸子卖出去颇令蔡先生头疼。
  在蔡先生一筹莫展的时候,天津电视台等当地媒体却找上门来——听说古时贡品鸡毛掸子在蔡家“复活”,这样的新闻怎可错过?媒体的报道让顾客吃惊地发现,这把“要价高”的掸子原来有这么悠久的历史,还上了报纸电视,加上货色确实不错,他们便纷纷掏钱购买。
  销路是打开了,但是销售范围却仅局限在天津及周边地区,怎样把掸子卖得更远呢?蔡先生又开动起了脑筋。俗话说,时运好的时候拦都拦不住,这话用在蔡先生身上真是恰如其分。在他绞尽脑汁想高招的时候,机会又找上了门。
  当时正在拍摄的电视剧《行走的鸡毛掸子》讲述的是一个扎掸子世家的故事,它需要一种宫廷用的鸡毛掸子来表现这种传统工艺品的大气。之前,道具师找了很多种都不满意,直到他遇到了蔡家的鸡毛掸子才解了燃眉之急。电视剧播出后反响很好,人们对剧中的鸡毛掸子也非常感兴趣,有些人一路找到了蔡先生,有些人则是到掸子铺去问有没有蔡家掸子。供应商面对蜂拥而至、寻找宫廷鸡毛掸子的顾客,也纷纷联系蔡先生,要求代销产品。蔡先生的生意一下子火了起来,而且这次是全国开花,连江南的、东北的商人都找他做买卖来了。
  这时蔡先生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好运,掸子的质量是不错,但质量好的产品多的是,最主要的就是它还有着“古时是贡品”这一让媒体感兴趣的卖点。得出经验的蔡先生在此后接待其他媒体时,着重强调的就是产品的文化性,而这也颇合媒体胃口。经过持续的报道,对宫廷鸡毛掸子感兴趣的人更多了,蔡先生的生意也更加兴隆,产品供不应求,曾一度脱销,目前他准备加盖厂房扩大生产。
  无疑,蔡先生的宫廷鸡毛掸子遇到了“贵人”:当地媒体的大力报道将它带出深闺,《行走的鸡毛掸子》这部电视剧又将它掀到了另一个高度。当然,并非所有的商家都有蔡先生这样的幸运,但是他的经历却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窗,那就是商家可以开展“造星运动”,使自己符合媒体报道的要求,进而成为媒体报道的“角儿”,以达到搭上便车、免费宣传的目的。
  做“角儿”不是太容易,需要谙熟媒体的运作套路,有的放矢。像蔡先生,他的“贡品鸡毛掸子‘复活’”合乎了媒体要求的“新鲜性”,而开二手店的王先生同样也是以“新”制胜。
  王先生像做二手房一样做旧家电生意,这种方式开始较难被接受,而且店铺又位于小区内,很难被发现。在这种情况下,王先生就给媒体热线打电话,说在某某地方有什么样一新生事物,记者采访时他又十分配合。经过报道,人们不仅了解了他的经营方式,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来关注,许多读者打电话到报社询问他的联系方式,要和他做生意。王先生的买卖如愿以偿地火起来了。
  而给电影提供道具,为参加新闻发布会的明星提供服装等,也是“抢角儿”的一种表现。长城润滑油通过《天下无贼》名声大噪,范思哲服装跟随奥黛丽。赫本出尽风头都是搭便车的经典。
  当然,利用媒体也要尊重媒体,真实性是媒体报道的基本要求,成为“角儿”的一个前提就是情况属实,弄虚作假的话只能招致大家的责骂,加速生意的衰败步伐。
  

跟风

  选准项目才能致富,但世间的买卖有千万种,能发财的究竟是哪宗?许多人选项目,都是看到别人做什么赚钱了才急忙跟上,其结果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其实,跟风是商家惯用的招数,它本身没有错,但是跟什么风、如何跟风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黄女士在北京万通批发市场卖休闲服装。长期以来,她的生意都不怎么好,虽殚精竭虑想扭转状况却终一无所获。自从韩剧《大长今》热播后,黄女士发现人们对剧中人物的医术、菜系特别感兴趣,颇具民族特色的韩服也为人们所热衷。看到这种情况,黄女士灵机一动,就在自己的休闲服上“嫁接”了韩国传统服装:她多方辗转进了一批韩国传统服装,和自己的休闲服挂在一起卖。衣服一挂出来就让过往的人们侧目,“哟,这不是《大长今》里的衣服吗,真好看!”往往几番打量之后,顾客就把衣服买走了。不仅如此,因为“长今服”的广告效应,顾客即使不买韩服也要来黄女士的小摊位多看两眼,这在一定程度上还促进了休闲服的销售。
  但是,韩国传统服装的销售毕竟有一定的局限,因为除了一些韩国人在特殊的场合穿那种衣服外,它的实用价值毕竟不太大,人们买来后也就是收藏,不会穿到大街上去。“难尽其用”让人们对韩服仅停留在欣赏层面上,所以,下面这位闫女士就扬长避短,很机智地做火了自己的生意。
  闫女士是在万通批发市场卖睡衣的。她考虑到睡衣仅仅在家里穿,人们选择购买时更注重的是自己的喜好,而不用担心穿上后会被别人看成异类。所以她就发挥睡衣的这一优势,引进了一批韩版睡衣,来满足“长今迷”们喜欢韩服的心理。果然不出所料,韩版睡衣一上架就受到人们的欢迎,几乎是挂出一件卖一件——“长今迷”的追捧自不必说,连一些不迷“长今”的人也选择了这样的睡衣:“多别致啊!”
  看到销路不错,闫女士就乘胜追击,开拓新的渠道。为了适应时令的变化,她要求厂家改进睡衣样式,将长衫做成了短袖,还根据顾客对具体人物某个场合所着装束的描述来定制,这样一来产品的销售更好了。
  “长今服”跟电视剧《大长今》的风堪称经典,但它并非特例。2005年被娱乐界称为“超女年”,李宇春等超女的表演吸引了众多粉丝,连她们的举止、发型和衣着也受到粉丝们的效仿,而这又给商家带来了生意。一家理发店打出了“李宇春发型”、“周笔畅发型”等招牌招徕生意,这一招切中了粉丝模仿偶像的心思,让她们的喜好得以表达,生意红火自然在情理之中。
  跟媒体的风有很多优势。对某事件铺天盖地的报道已经为相关产品做了很好的前期宣传,使其处于有市无货的状态,若及时生产出来自然不必担心销路。但是风光无限的背后却也危机重重,跟不对的话则会全盘皆输,所以人们要尤为注意。
  首先要对媒体当前的热点把握到位。现在电视上热播什么,人们的反响怎样,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不加调查就去盲目追随,忙活之后却发现没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其结果是应者寥寥,自然不会发财。
  让别人去探市场行情,自己见势头好再跟进也不行。正如自然界中食物链位置越低的生物营养级别越低一样,在一个行业形势好的时候跟上,收益肯定会很少,甚至颗粒无收。
  其次还要看有没有可行性,要不要跟。同样是“神六”商机,为什么神六模型、神六纪念品卖得好,而有人打出的“太空游”、注册“月球大使馆”却寿命很短呢?因为前者切合实际,而后者没有可行性。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做生意就要善于整合资源,借助外界的力量,搭上便车。抢“角儿”也好,跟风也罢,都只是一方面,可以借助媒体的地方还有很多,而且,有便车可搭的也不仅仅是媒体。

编辑 高静(hej@gcmag.cn)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