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推及商界,性格决定生意。
  10年间,韩良忠的生意加速发展,但快速并不意味着虚空,他实在的性格成就了实在的生意,所谓商道即人道。


要做生意先做人
——解读韩良忠的经商之道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6年第5期  [字号:  ]  

作者:■本刊记者 高静 ■安丰山
  个头不算高但身板很结实,一双眼睛很有神采,笑容并不夸张但让人觉得真诚……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踏踏实实的生意人。
  “人家都说做生意的人要会说,可是我不太会说,就是做好自己的事。”的确,坐在记者面前的他不是一个“话匣子”,不怎么擅长宣扬自己。
  “我没有什么优势,要非说有的话,那可能就是做人还可以,人家都愿意跟我做生意。”他如此朴素而简洁地概括了自己经商10年的成功原因。
  他就是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华达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韩良忠,一个生意做得很成功的商人,一个做人同样成功的商人。
  

创业史

  一段不懈拼搏的人生
  在工厂开工前那3个月里,有1个多月都没有脱衣服睡觉,天天泡在车间生意场上有个词——“打拼”。也许,从选择做生意的第一天起,就是选择了一种拼搏的生活,操劳、忙碌、奔波。韩良忠做人的特质之一,就是有一种拼搏精神。
  韩良忠的事业自印染起步,一家村办印染小厂成为他商业轨迹的原点。“下海”之前,韩良忠在昌邑丝织厂工作,1996年,端了整整10年铁饭碗的他下岗了。而立之年无所立,正当他为自己的出路发愁时,获悉了一家村办印染小厂停产的消息。

  印染业是纺织业的辅助行业。要说昌邑的纺织业,那可是既有历史渊源,又有群体优势。昌邑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古镇,古代丝织业多集中在柳疃一带,故外地人多称昌邑丝绸为“柳绸”。清末,由于沿海口岸开放,柳绸外销数量成倍增长,柳疃几乎村村一片机织声,昌邑当地的绸缎商号也猛增到400多家。时至今日,在昌邑至柳疃10公里的范围内更是集中了1000多家纺织印染企业,昌邑地区每年的印染量多达20亿米,相当于每个中国人1米半布。
  柳瞳人韩良忠看准了这种“地利”之便,意识到不能错过“天时”良机,再加上一直做销售员练就的勇气,于是他找到发包方要求接手。
  “以前没做过生意,对印染了解也不算多,人家知道了我的情况后,问我能不能干好,我就说试试看吧。”其实从决定要做的那一刻起,韩良忠就明白,试试的潜台词是必须得试好,否则一辈子都很难翻身。他在心里暗暗较劲:人家那么多纺织印染企业都做得挺好,别人能做到我就一定能做到。因此当对方开出一年10万元的承包费时,韩良忠略一思索连价都没讲就应承了下来,“当时厂里有100多名员工,我觉得值。”
  东挪西凑借来的10万元给人家了,在众人一片怀疑的目光中,韩良忠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创业路。
  创业之初那几步,韩良忠走得很辛苦。接手后他才发现,10万元换来的是老化的设备,不稳定的人员,自己本身又一没资金,二没技术……只有一切重头来过。此时,他唯一的资本就是年轻精力足。在厂子开工前那3个月的准备阶段里,韩良忠有1个多月都没有脱衣服睡觉,天天泡在车间,维修设备、招聘人员,全部一个人扛下来。
  一切就绪,小厂开转,可更大的麻烦接踵而至。开工后第10天,厂里最重要的印染设备之一——蒸汽锅炉坏了!顿时,整个生产陷于停顿,小厂岌岌可危。新锅炉肯定是买不起,连旧的都要3万元,韩良忠为办厂已倾尽所有,哪里还拿得出钱来?只能硬着头皮去借。他和妻子分头行动,借遍了亲戚朋友,终于凑够了买旧锅炉的钱……
  经历了创业之初的波折,厂子的发展总算步入正轨。1996年一年,韩良忠赚了70万。“第一年挣来的70万是我做生意这么多年最得意的事,比起上班时的一年5000元,那是天文数字;更重要的是,我通过努力证实了自己的价值,许多不看好我的人都对我刮目相看。”的确,这70万对于以后赚过700万甚至更多的韩良忠来说已然不是钱的意义,它是对一个创业者付出之后的回报,也是让他继续上路的动力。
  办厂第2年韩良忠又赚了100多万,第3年开了第2家厂,成立了昌邑华达织造有限公司,以后平均每两年一个新厂,经营领域涉及织、染、漂、印、成品加工,现在共有5个分厂,固定资产9600万元,还成了潍坊市百强民营企业……商路越走越宽,不过韩良忠的步子没有松懈。这些年,每年大部分日子他都处于“在路上”的状态,走遍全国各地跑市场、学技术、引人才。他还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不管出差回来多晚,即便是深夜也要到公司转一圈,他的生活显然已和他的事业融为一体。
  

经营道

  一个讲求诚信的卖家
  虽说与这位客户并未签定任何协议,但不该赚的钱一定不能赚
  从某方面来讲,诚信的实质是“吃亏”,是充分尊重别人的权利,而做生意的最终目的则是盈利。因此,对于一个生意人,做到诚信经营很不容易——别人的利多了,自己的利自然就少了;别人占便宜了,自己就吃亏了。面对利益诱惑,韩良忠是怎样做的呢?
  2004年,一位湖南客户到华达公司购买布匹,当时正值纺织品销售旺季,一天之隔每米布的价格就会上涨几角,1万米布如果晚一天来买就是好几千元的差价。而这位客户不凑巧有事耽搁了,比原计划晚到了两天,按当天的市场价格,他就得多支付近万元的货款。在这种情况下,销售经理找到韩良忠请示,韩良忠非常坚定地表示按原定价格发货。事后有人问他,既然当初没有与这位客户签订任何协议,到手的钱为啥不要?他简单地说,做人经商都要实实在在,不该赚的钱一定不能赚。
  俗话说,吃小亏占大便宜。在10年的经商过程中,类似的小亏,韩良忠不知道吃了多少次,可每吃一次亏,他的信誉指数就飙升一次,慕名而来的客户络绎不绝:谁不喜欢跟这样的人做生意呢?
  “诚信经营,实现客户满意”,这已成为韩良忠定位的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
  一个重视合作的伙伴
  8年的合作伙伴,像兄弟一样,彼此的信任到了“你说行就行”的程度
  历史文化传统造就的国民性使然,自古至今,中国商人最缺乏的不是拼劲,不是闯劲,而是一种合作的精神,这也是一些中小企业无法继续壮大的病灶所在。韩良忠和浙江花中锦集团林老板的长期良性合作,却堪称“中国式合作”的范本。
  韩良忠做布,林老板卖布,8年前,双方因一笔生意结识。同为踏踏实实的生意人,自称“很会看人”的韩良忠与林老板一见如故。韩良忠是一个拿客户的事情比自己的事情还上心的人,只要是林老板拜托他的事,即便不是分内,他也尽最大可能去办。在长期接触中,二人从客户成为朋友,又从朋友成为兄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比如我有资金困难了,他二话不说就先给几十万让我用,我对他也是这样。”韩良忠说,“这种信任程度,恐怕连亲兄弟也很难做到。”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感情化”的合作基础,才有了现在的“中国棉纺城”合作项目。
  棉纺织业作为昌邑的支柱产业之一,一直缺乏一个统一、完善的市场。韩良忠觉得,一个生意人不只要自己赚钱,还要将自己的生意当作事业来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为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集中的市场。但是,他没有做市场的经验,他想到了已经在华北地区成功运作了五六个市场的林老板,双方一拍即合。
  “中国棉纺城”迄今共投资16亿,双方的合作采取股份制的形式,林老板占70%,韩良忠占30%.韩良忠说:“在这个市场的合作上,主要以他为主,我服从他,因为一个生意必须有一个人说了算,不该我问的我从来不过问。”林老板也说,韩良忠是“一个完美的合作伙伴”。
  一位情、理并用的老板
  只奖不惩——干得好的奖励、干得不好的不奖励,这避免了抵触情绪,比大力惩罚效果好
  人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没有人一切都是空谈。在内部管理上,不讲人情味的老板和感情用事的老板都是失败的老板,好老板的素质之一就在于掌握好情与理的平衡点。
  1998年办第2家厂的时候,韩良忠遇到了做生意以来最大的困难——没有人才,产量和质量都上不去。韩良忠亲自出马,到全国各地去聘请人才,在待遇上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些年来,他先后从社会上引进人才100多名,为他们解决住房、子女上学就业等家庭问题。
  对于普通员工,他也一样记挂在心上。谁家有困难,哪位员工生病,他经常亲自登门探访。企业成立以来,仅他为职工家庭送上的现金和物品就多达10余万。
  感情能拴住人,但理性才会让企业加快发展。印染是个精细活,在日常生产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质量问题。“染坏了我罚你200元,公司的损失却是1万,既然损失已经造成,罚款也没用,你站在公司的角度想想,下次一定要注意。”韩良忠通常这样教育犯错的员工。只奖不惩——干得好的奖励、干得不好的不奖励,这避免了抵触情绪,比大力惩罚效果好。
  培养自己的人才也是一个理性企业家应该做的。韩良忠为此投资20多万元,办起了职工培训中心,开设了管理、财会、营销、机电等10多项课程,先后培训职工1000多人,使职工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一位“授人以渔”的兄长
  我投资,他们自己经营管理,平时教他们一些经营管理的方法
  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都脱不了家族化的影子,家族企业的利与弊都是显而易见的。韩良忠在这方面却会趋利避害,形成了自己的套路。
  韩良忠共有兄弟姐妹5人,感情都不错。两个姐姐年纪大了,他就安排她们在自己公司的财务上工作;至于弟弟和妹妹,韩良忠帮助他们开厂子,让他们自己发展。“我投资,他们自己经营管理,平时教他们一些经营管理的方法。”韩良忠把自己的第一个印染厂交给了弟弟,经营得很不错。妹妹和妹夫的厂子虽然规模不大,也红红火火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一来,韩良忠的企业里没有任人唯亲的现象,没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那里工作的人都在同一个标准下发展,企业的凝聚力自然很强。而另一方面,兄弟姐妹们也有了各自的事业,家庭关系更加和睦了。
  

展望点

  一个继续开拓的未来
  两年一个工厂,现在又在做“中国棉纺城”的项目,这已经不单单是为了赚钱
  生意的初创阶段主要是为了赚钱,可越往后做,钱的意义就越小,甚至只是数字的增减;将生意做成一份事业,带动一方经济崛起,不断实现社会效益才是商人更高的追求。目前,韩良忠正在全力以赴运作的“中国棉纺城”,就是他实现商人理想的崭新平台。
  “中国棉纺城”暨“中国(柳疃)国际棉纺织品批发市场”位于柳疃项目聚集区内,是集家纺成品、花布、坯布、纺织配件、服装鞋帽、物流、会展、酒店、商住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批发市场。市场规划占地1500亩,分为仓储物流、会展、批发市场、信息研发中心、住宅5个功能区。
  现在正在建设的是一期工程,投资2.8亿元,占地360亩,计划于今年7月份竣工。
  当许多人感叹“中国棉纺城”的宏大前景时,韩良忠却谦虚地把功劳推给了别人。他说:“这离不开林老板的市场经验,更得感谢政府的扶持。”“中国棉纺城”已被列为昌邑市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由昌邑市工商局宋焕铸局长亲自“包靠”。“记得2005年的最后一天,那是项目开工建设的最关键时期,市工商局、个私协会组织全市700多家纺织企业负责人共同召开了棉纺城的招商恳谈会,为棉纺城搭建了很广阔的舞台。”
  清代末年,由于纺织业的发达,古老的柳疃小镇天天如闹市,人声鼎沸,银子市场、镖局、旅店、戏园子一应俱全,市面上东洋、南洋、欧美等国家的外币随处可见。柳疃的邮局和商会都是在那段时期设立的,而当时昌邑城内还没有此类机构,此足以看出当时柳疃的繁华景象。
  今天,站在昌柳路上举目望去,“中国棉纺城”已具雏形,希望不久的将来,这里能够再现清末的繁荣景象。
  “赚钱不是最终的目的,身为柳瞳人,做一点实事,开拓出一个完善的市场,这是我近些年的目标。”在繁忙的工地现场,在吊车的轰鸣声中,韩良忠造福家乡的理想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

编辑 何健(hej@gcmag.cn)



 读者评论:

  时间:2012-9-24 18:40:49
  内容:感谢上帝,韩大哥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好评)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