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历史的发展,印章也由实用向审美过渡,典淳平正的秦汉印、曲折繁密的九叠篆、明清的文人篆刻……都在印章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方寸之间集大成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3年第10期  [字号:  ]  

作者:小闲

清康熙 周尚均制吴国祯夫妇自用田黄印章 (一套十一件)

 

  还记得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吗?那舞动着的“京”字展现着中国的神韵和奥运精神,以深厚博大的历史文化积淀迎接着全世界的朋友。而原本在书画的包围中被冷落的印章,也借着这股东风从幕后走向台前,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成为收藏拍卖领域的一匹黑马。

  小小印章价何在

  印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只是作为私人印信充当商业贸易的凭证。直到秦统一六国,印章一方面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以“授官授印”的形式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制度末期;另一方面,印章在民间仍以印信的形式流传下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印章也由实用向审美过渡,典淳平正的秦汉印、曲折繁密的九叠篆、明清的文人篆刻……都在印章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也让我们通过印章得以窥探过去。

  时至今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各种公、私印信的存在,但若将此等同于为艺术而创作的印章,则是对印章篆刻艺术的误解。因为小小的印章中不仅承载着历史的积淀,还包含着文字学、书法学、章法、刀法、印石鉴赏、钤拓和质谱等艺术知识,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屹立于中国传统艺术之林,绝不仅是印信这么简单。

  对许多人来说印章仅仅是书画的配角,占据着不起眼的角落。然而在传统艺术家们的眼中,印章与古诗、书法、绘画一同被视为文人必备的四大素养,齐白石老先生曾对自己的艺术成就有“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的评价,可见篆刻(印章)在传统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印章藏家来说,好的印章是“佳材”、“名款”、“精纽”三者合一。所谓“佳材”,是指名贵的印材,“一两田黄三两金,昌化鸡血石没价”就是说名贵印材对于印章的重要:“名款”即名家的篆刻,远至明清的文彭、何震、邓石、林泉,近到吴昌硕、齐白石,名家的作品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精纽”是说印纽做工技艺精良,巧夺天工。对印章价值的认识,除了上面所说的“佳材”、“名款”、“精纽”,还要将内容与形式相联系,再理解其中的艺术内涵,难度相当大。种种原因导致篆刻艺术长久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印章也在历史的尘烟中蒙上了灰。然而,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印章、接触印章、了解印章,印章的价值逐渐被有识之士发现,印章的市场行情也水涨船高。

  印章热逐渐升温

  回顾历史,印章收藏在蔚然成风的民国之后日渐式微。上世纪80 年代,为了换取外汇,中国人曾经将明清名家印章和名贵珍稀印石整箱廉价出口;而在后来盛行的出国潮中,去日本留学的学生总会带上几方不错的印章去变现;在港台人士探亲旅游之际,也会以低价带回不少名贵印章。

  印章如此的境遇终于在1995 年的10月份被打破。北京荣宝斋在其首届艺术品拍卖会上率先推出“印章文玩”专场,192件标的计417方印章以78%的成交率、436 万元的成交价获得圆满成功。虽说荣宝斋为印章拍卖开了一个好头,但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印章的市场行情一直波澜不惊,拍卖市场难得见到几方印章,即便有,成交价也不高,多在几千元之间。

  如果说荣宝斋为印章市场的复兴点了一把火,那么西泠印社的重磅加入,则是在火上浇上了一桶油。2007 年1月,有史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印章专场“犀象印翠——近现代名家篆刻”在杭州推出,近千方象牙印章的成交率高达98.7%,成交金额也高出估计一倍之多,达到1355余万元。

  西泠印社的巨大成功引发了印章市场的“连锁反应”,国内各大知名拍卖公司都将目光锁定在这片还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上。与西泠同年,北京长风首场拍卖会主打“中国当代篆刻”,福建省民间艺术馆开辟“寿山石雕海外回流”专场,中国嘉德更是从2008年秋拍起将“国石国艺”纳入常规项目,并延续至今……一系列的市场反应昭示着沉寂多年的印章市场开始复苏。

  尽管目前印章市场发展形势喜人,但不得不说,与“好人缘”的书画市场相比,印章市场仍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甚至从严格意义上讲,印章市场还不健全,亟待完善。若要使印章能够与书画比肩而站,有志于印章收藏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可以肯定的是,印章市场还是一片处处藏有惊喜、时时充满期待的“蓝海”。印章收藏未经过炒作,目前正处于稳中升值阶段,不少藏家都将印章视作艺术品市场的一只潜力股。所以“花钱买个好印章”的良机不可错过。

  花钱买个好印章

  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汪涵对古玩收藏情有独钟,特别钟情古铜印。汪涵在高中时代学过篆刻,临摹过汉印,因机缘巧合爱上了古铜印收藏,十几年的时间,汪涵潜心收藏了几百方古铜印。汪涵坦言,古铜印是他心中沉静的砝码,让他离开喧闹的舞台后得以安宁。

  在印章收藏中,汪涵这样的心态显得格外重要。

  事实上,无论是对于皇家玉玺还是名家篆刻的收藏,中国的传统收藏界并非是一片空白,喜好此道的王公贵族、文人骚客代代有之,也基本上可以做到流传有序,只是相当小众,不为公众所知。即便在今天的收藏热潮中,能够独具慧眼认识到印章价值的也是少之又少。总而言之,印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仅仅是一个实用性工具,与兼具艺术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相距甚远。

  而随着收藏热潮的兴起,低姿态高价值的印章闯入了人们的视野,也赚足了人们的眼球。人们急忙从一个印章“门外汉”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印章“万事通”。许多所谓的“万事通”怀着一颗“捡漏的心”,可到头来却是“打眼的命”。

  方寸之间的小玩意为何也能让人“方寸大乱”?对于印章本身而言,其极高的艺术含金量与书画相比也丝毫不逊色。一个好的印面是笔法、刀法、章法、文法在一个极小范围内的最完美结合,更何况印章还包含着历史、鉴赏、投资、收藏等诸多学问。没有几十年的功夫就想在收藏领域左右逢源,几乎是天方夜谭。

  由于印章是一种传统的收藏项目,往往能够流传有序,因此有两个特点:一是几乎不存在炒得很热、跌得很惨的可能;二是许多藏家都抱着“足吾所好玩而老焉”的态度对待各自的藏品。在这种情况下,藏品往往能够集中、完好地被后人继承,不至于流散、破损或佚亡,但却也紧缩了本来就不够大的流通范围和数量,弱化了投资功能,以致一些有意向的投资者不是无缘插手,便是裹足不前。

  由此想来,收藏印章或多或少要看各人的缘份、机会和运气。真正有心于印章的藏家,似乎不能太功利,至少不能太性急。汪涵说收藏分七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放眼望之,满眼都是真货;第二个阶段是掌握一点知识以后,满眼都是假货;第三个阶段是真伪莫辨;第四个阶段就是贪痴满怀,满眼都是诱惑;第五个阶段就是心生欢喜,不言对错,我高兴就可以;第六个阶段就是烟云转逝,看一下就够了;最后一个阶段叫做万物皆空,一笑而过。

  或许我们都在前几个阶段徘徊,但又有几个藏家能够做到万物皆空呢?收藏印章要靠学问、眼力、经验、耐力、胆识,更要有一颗喜爱收藏、喜爱印章的心。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