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能拥有如此财力,作为皇商的晋商八大家功不可没,他们堪称身披黄马褂、财富多到无法计数的晋商大家


身披黄马褂的晋商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3年第10期  [字号:  ]  

作者:杨梓润

 

  晋商是我国众多商帮中不容小觑的一支,尤其是到了清代,全国排名前16 位的大财团都在山西。晋商能拥有如此财力,作为皇商的晋商八大家功不可没,他们堪称身披黄马褂、财富多到无法计数的晋商大家。皇商盛行于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清初战乱频繁,朝廷的粮饷供应不足,常常借助商人的力量,晋商中的皇商就是借此发展的。

  “走西口”奠定皇商人脉

  晋商皇商并非一蹴而就,他们是经过了多次磨砺,由普通商人一步步演变而来。最早的皇商人脉源自于朱元璋所设置的“九边”要塞和闻名至今的“走西口”。

  雍正五年,为加强对商贸的管理,清政府指定张家口、独石口、古北口、杀虎口和归化城等处为出入蒙古的商贸通道。这几处经商通道由地方军政官员管理,给准许出口的商人颁发“部票”(也称“信票”或“龙票”)。“部票”决定着商人是否可以从事出口业务,在当时极为珍贵,因此管理非常严格。“部票”上详细记录了商户姓名、出口货物数目、经商地点、起程日期等相关内容。“部票”有一年的使用期限,限期一到,持有者必须及时归还,如欲转地贸易,则必须报明该处衙门领取印票。从古至今,商机和利润都是最有说服力的,随着最早开始走西口商人的致富,越来越多的山西商人加入了这个行列,其中有所成就者不在少数,闻名至今的晋商八大家,也就是之后的皇商就是在这个阶段中脱颖而出的。

  在走西口的过程中,晋商经张北、二连至库伦( 今蒙古的乌兰巴托),进而延伸到俄国恰克图,不辞辛苦,往来奔波,一步步积累着财富,逐渐开始和徽商齐名。

  皇商诞生

  晋商能在清代一跃成为众多商帮中实力最为雄厚的商帮,其中必然有着诸多推波助澜的因素,而这其中,从明代中叶到清代初年就在张家口一带经商,被清政府封为“皇商”的山西八大家所贡献的力量不容小觑。

  明末,山西商人在边境和女真族贸易活动非常频繁,经常出入关内外,当时努尔哈赤经常在东北这一带与晋商进行贸易活动,为满清提供军需物资和情报,因此与努尔哈赤交好。

  清政权初建时,满人对汉人极端不信任,在商业上只肯依赖和扶持与自己有特别关系的人,因此也出现了类似于元代斡脱集团那样的商人群体。不过,这些人不是其他少数民族,而是汉族中的早期归顺者。

  山西当时有名的八大家充当努尔哈赤的特使送国书给明政府,为努尔哈赤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努尔哈赤入关后,为答谢八大商人,特在紫禁城设宴,亲自召见,尝赐朝服,编入“御用皇商”行列,也就是皇商,这八大家分别为:范永斗、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八大家被封为皇商后,即刻入籍(入籍就是户籍,户籍落到内务府,以后经商,拿的就是官家的资本,你为官家去经商,后来就可以夹带一些个人的资本)。

  范氏皇商

  在晋商八大皇商中,以范氏家族为首,范永斗被任命为主持贸易事务,并“赐产张家口为世业”,取得了别的商人无法享有的经济特权,其余七家,亦各有封赏。从此,范永斗等取得了别的商人无法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他不但为皇家采办货物,还借势广开财路,漫天做起买卖来。他除经营河东、长芦盐业外,还垄断了东北乌苏里、绥芬等地人参等贵重药材的市场,由此又被民间称为“参商”。转眼,范永斗成了拥有数百万之富的大皇商,为八大家中之佼佼者。

  范氏家族在八大家中经商时间最长,早在明朝初年就在张家口和蒙古地区做生意,历经七代传至范永斗,成为张家口地区对满蒙贸易的汉族大富商,时人称其“贾于边城,以信义著”。

  说起范氏经商还有一个小故事。范永斗的奶奶在其父范明十岁时去世,其爷爷续弦后对范明日渐冷落,有一天,范明摘了几枚没有熟的青枣吃,被父亲打骂了一场。范明负气出走至当时清政府开设的蒙汉之间贸易往来通道之一的“独石口”。

  “独石口”是明代外长城上的一处重要边城,它突出于外长城的最北端,三面孤悬,明代九边中的南北要冲,独石口外30 余里为平坦旷野,再北面就是内蒙古草原。范明进入“独石口”后,开始做起了小买卖,并在当地认识了许多朋友,特别是一些王爷,他卖到官府里的铁器、绸缎均受到王爷家眷的喜欢,买卖越做越大。12 年后,已经达到小康的范明回到介休老家,在村里买了60 亩枣园,也算是报当年偷吃枣被打之辱吧,范家逐渐富裕。之后范明带领长子范永奎重新回到“独石口”,让儿子学习做边贸贸易。颇有经商头脑的范永奎在接管范氏生意后,与日渐强大的后金官员联系密切,做起了军火生意,生意如日中天,但最终却败在了其三儿子的手中,范永奎得知消息后一时急火攻心,竟一命呜呼了。范永奎死后,其三弟范永斗命范永奎的长孙范毓到独石口收拾残局,之后范氏家族的生意在范毓的手中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范毓为人大度,对国家忠肝义胆,凡事都以大局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康熙五十九年,准噶尔部再次叛乱,清政府急派重兵征讨。当时由于路途遥远,且多经沙漠地带,运送军粮成了一个突出的困难。范毓得知此情后,根据自己从小随父在塞外经商,熟悉道路的有利条件,认真核计,自愿以低于朝廷运粮1/3 的费用运送军粮,康熙闻奏,立即批准。从此,到乾隆年间,他们多次“力任挽输,辗转沙漠万里,不劳官吏,不扰闾阎”,所运军粮都是“克期必至”。

  其间或受敌袭,或中途变更运粮计划,几度蒙受重大损失,也都由范氏个人承担下来,节约国费以亿两白银计,为平定叛乱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个人牺牲和贡献。

  雍正七年,清廷赐范毓职太仆寺卿,用二品服。从此,范氏为皇商兼获高官,名噪一时,这在清朝200 多年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范毓于乾隆十五年去世,是进入《清史稿》的惟一商人。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