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 年,年仅14 岁的杨堃创办了一家锡匠铺子,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历经兄弟不和、产业转型、经济萧条、世界大战等内忧外患而不倒,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锡生产商,享誉全球


皇家雪兰莪:马来西亚的锡器名品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3年第8期  [字号:  ]  

作者:甘在斌

 一位锡匠正在为一件茶叶储藏罐雕花

 

  吉隆坡曾享有“锡都和胶都”的美誉,这里的锡矿和胶场吸引了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成千上万的劳工,他们是近代移民的主力军。这里不仅以开采锡矿而富饶,更以锡器闻名于世,在众多品牌之中,最著名的就是皇家雪兰莪。

  皇家雪兰莪代表着顶级的锡器精品,它自成一统的锡器表现手法与高超的艺术品味,不仅俘获了世界各地收藏家的心,而且成就了今日享誉全球的锡镴名家。

  1885 年,一位名叫杨堃的14 岁锡匠加入了下南洋的行列,从中国广东汕头来到马来半岛。杨堃大概也从未料到,当年自己背井离乡来到这个陌生地所开创的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店,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世界最大規模的锡镴名家──皇家雪兰莪(RoyalSelangor)。

  翻开皇家雪兰莪的历史,漫漫128载的岁月,不仅见证了上世纪南洋华人的奋斗史,亦见证了一个新兴国家脱离殖民统治,走向独立的发展史。

  贤妻助小锡匠南洋创业

  马来半岛是世界最大的锡产国。由于富产锡矿,吉隆坡有很多制作锡工艺制品的手工作坊。杨堃来到马来西亚后,与在这里当锡匠的哥哥和弟弟会合。随后多年,杨堃和兄弟在隆市哥洛士街开了一间名为“玉和”的锡镴店,制作各种简单的日常用品,生意红火。随后他进一步扩展业务,雇用工匠,为庙宇制作锡镴香炉、香座和烛台等祭祀用品,成为吉隆坡首批锡镴店之一。

  锡镴是合金的一种,其主要成份是锡,另外添加有少量铜、锑等金属,使之更加坚固耐用。锡是排在白金、黄金和银之后的珍贵金属。远古时代的人们已懂得使用锡镴,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1500 年古埃及的出土文物。中国是第一个使用锡镴的国家,已有超过2000 年的锡镴使用历史。14 世纪,欧洲开始广泛使用锡镴制品。锡镴由于不含铅成份和任何毒素,被视为制造各种日常器皿、工艺美术品或实用物件的最佳原材料。

 

皇家雪兰莪创始人杨堃

 

  锡镴制品和银器一样,每件都有印记。杨堃的每件锡镴成品皆刻有“玉和足锡”印鉴,“玉和”取自翠玉平和之意,是店名;而“足锡”则表示每件锡镴精品都是品质好和锡料足的保证。

  7 年后,杨堃将妻子罗八和儿子杨炳包接到马来西亚定居。接着,三个儿子也陆续在吉隆坡出生。到了1920 年,哥洛士街已有5 家杨氏锡镴的店鋪。

  杨堃的生意能日益壮大,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具有独到商业眼光及勤俭持家的妻子罗八。这个寡言务实的客家女子,其商业睿智远远超过嗜酒好赌的丈夫。罗八在丈夫创业之初,看准橡胶业将崛起,利用锌大量制造承接胶汁的锌制小凹槽“胶舌”,成功让公司赚到第一桶金,将生意带上了轨道。

  据说罗八每攒到一点钱就喜欢去买金戒指,并用绳子将一枚枚的金戒指串起来绑在腰间,藏在长袍下。1930 年,她靠变卖金戒指的钱,成功买下了位于半山芭的店铺,这也是真正属于他们的第一家店。

  上世纪三十年代,全球经济萧条,马来西亚锡价爆跌,像杨堃这种锡镴小户的生意深受打击,没有生意,没有员工。为寻出路,罗八走遍马来西亚各地,拜会杨氏宗亲、客家同乡和大埔乡亲寻找合适的员工。

  为了提高销售额,罗八在北马采矿城镇怡保的矿业商会举办了第一次锡镴展,并说服矿业富商扶持锡镴行业,从而增加锡的需求量,使暴跌的锡价回升,成功稳住了垂死的锡镴生意。

  然而,这名能干的女人却在一次洽谈生意的途中,因腿部被蚊子叮咬后化浓溃烂而一病不起,最终撒手人寰,享年56 岁。

  内外交困 艰难前行

  罗八逝世后,当地传统华人礼仪祭品市场低迷,杨家第二代开始意识到锡镴工艺的危机。

  这时候,他们接受了外资公司的贷款,开始铸造欧洲风格的产品,顾客对象以英国和西方人士为主。这是公司改变营运方式的重要里程碑,也奠下了未来出口市场的基础。

  但是,杨堃的四个儿子经常为店铺的经营方式争论不休,家庭最终分裂。

 

 雕梁画栋的手工艺品

 

  四兄弟各自创立锡镴店,包括虎威锡镴、雄狮锡镴以及皇家雪兰莪的前身雪兰莪锡镴. 1941 年,二战爆发。马来西亚沦陷后,欧洲人竞相逃命。同时,日军宣布锡为管制品,锡镴生意因此一落千丈,杨氏兄弟只能制造清酒酒器,并兼职开的士来维持基本生活。

  二战后经济衰退,杨堃长子杨炳包在战争期间遭黑帮杀害;老二杨炳桑退出锡镴生意,另谋出路;老幺杨炳祥接管杨炳包的马来西亚锡镴,随后也因为经济萧条而结束营业;老三杨炳楷和妻子倪素英共同经营的雪兰莪锡镴苦苦支撑,靠卖啤酒杯、烟灰缸及黑市香烟维持生活。

  马来西亚独立后,杨炳楷开始致力改革锡镴的制作过程,以生产线取代工匠制作,运用先进机械提升锡镴生产的效率和水平,并聘请刻苦好学的年轻员工,雪錫开始飞速成长。

  1962 年,杨炳楷将半山芭的雪锡工厂迁到文良港,工作环境改善,四个孩子也长大了,纷纷投入杨炳楷的事业。

  1968 年,雪锡开设了第一家拥有完整店面的店铺。生意日趋稳定,各地分店也开始慢慢设立。

  1972 年, 皇家雪兰莪与瑞士顶级珠宝商沃纳? 依宝哈以及奥地利宝石名家沃特? 兰高玛尔合资创立珠宝首饰品牌雪宝兰,成为马来西亚首饰业先驱。

  1987 年,皇家雪兰莪收购以皇冠玫瑰锡精品闻名的300 年伦敦老店恩格非尔德斯,并将其易名为英国皇家雪兰莪。

  1993 年更将英国伦敦纯银名家甘铭斯及其可追溯至17 世纪的3.5 万套设计样本收至麾下。2002 年,皇家雪兰莪进一步进军北美市场,用收购手段让加拿大最大规模的锡制造商海鸥锡成为其家族产业的一部分。

  除了制造常规商品和不断推陈出新,皇家雪兰莪还为马来西亚政府设计制作官方礼物,为F1 大奖赛制作奖座,为亚洲足球联盟制作奖杯,为雪兰莪苏丹修饰皇冠和制作专属邮章。 随着公司规模的日渐庞大,员工称呼老板为“大叔”和“阿婶”的家庭作坊时代也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历经风雨的皇家雪兰莪,已转型为由专业人才管理的现代化企业。

  家族企业的国际化之路

  “ 我们坚持以实用与美观为出发点,迎合消费者的口味与要求,这样,公司和产品才能与时并进。”杨保康在《皇家雪兰莪的故事》中,一语道出了皇家雪兰莪第三代传人的经营理念。

  如果说杨堃是皇家雪兰莪的开创者,杨炳楷是守护者,那么杨炳楷的四个子女则是不折不扣的发扬者。

  生逢其时的四兄弟姐妹面对的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契机的时代,且各擅其长。

  作为长子,杨保胜是最早涉足家族生意的第三代。他广结善缘,到处寻觅商机,成功在新加坡、澳洲开拓了公司的生意网络,并不断寻机扩充厂房,还花心思为公司产品编制了一本黑白目录,在20 世纪50 年代,这可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印刷品。

  长女杨文霞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协助母亲掌管公司账目,后专注于零售业务,将澳大利亚的专卖店打理得井井有条,为海外零售市场奠下了扎实的根基;幼女杨文娟则专攻以企业和尊贵顾客为对象的特制精品,其中包括公司的忠实支持者——雪兰莪苏丹殿下,为公司业务带来大幅度增长。

  最年幼的杨保康则被送至澳洲修读机械工程学位,在1968 年归国后,全心管理工厂。凭着丰富的学识,他为传统的锡镴工艺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各种革新技术和机器,都协助公司突破旧式锡镴制作工序的种种限制,与此同时,开发出更多新产品与市场。

  在整个杨氏大家族中,并非所有成员都能进入皇家雪兰莪工作,而且,即便最终进入家族企业,也需要经历一番历练。2000年,杨氏家族内部《杨氏宪法》出炉,规定家族内部成员在加入家族企业之前,至少要在外面工作三年,以确保进入皇家雪兰莪的家族成员具有相关的技能、丰富的经验,以及广阔的视野。

  目前,在10 名第四代兄弟中仅有6 位进入家族企业,其余则选择了自己更感兴趣的工作。

  如今,杨氏家族第三代及第四代成员已将皇家雪兰莪从一个家庭式手工作坊成功演变成一个世界最大和产量最多的锡镴国际品牌。现在皇家雪兰莪产品已经行销20多个国家,而从1996年开始,该公司就在中国9 个城市开设了专卖店,现在业务已经扩展到15 个城市。

  位于文良港的锡镴厂和皇家雪兰莪当代锡镴馆访客中心,每年吸引超过20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这里,可以了解到皇家雪兰莪是如何创业,怎样传承和发扬锡镴行业的。

  皇家雪兰莪,不仅仅是一家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锡镴精品制造与销售商,更是一部南洋华人祖祖辈辈世代相传的艰辛奋斗史。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