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此一份”、“绝无雷同”的手札在经过了长期的蛰伏后,逐渐吸引了收藏爱好者的目光


手札收藏成大“市”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3年第7期  [字号:  ]  

作者:小闲

梁启超“ 反对袁世凯称帝” 信札

 

  当人们把目光投向闹得沸沸扬扬的杨绛抗议钱钟书手札被拍卖事件时,作为这一事件主角的手札同样也吸引着人们的兴趣:手札有什么收藏价值?手札当下的市场怎样?手札收藏前景又在何方?

  手札拍卖成热潮

  相比国内的手札拍卖,国外手札拍卖早已出现,成熟度高,并且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是热门抢手的收藏门类。爱因斯坦写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关于原子弹的信,在1987 年的纽约苏富比拍出了22万美元;而丘吉尔的七封情书,在1994年的伦敦佳士德拍了7.68 万英镑;肖邦给阿尔贝尔伯爵的信,在纽约苏富比拍了19 万美元;而在1998 年的德国,贝多芬的情书、乐谱更是拍出了7540 万马克,创造了当时世界最高的书札拍卖记录。由此可见,国外手札拍卖收藏早已蔚然成风,深受藏家欢迎。

  而起步较晚的国内手札拍卖则呈现出后来者居上的势头:从1994 年第一例现代意义上的手札拍卖开始,手札收藏慢慢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只言片语还是难以激起人们的兴奋点。直到2002年,名人书札强势回归,在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钱镜塘藏明代名人尺牍》原件以990 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了当时中国古籍善本单件作品拍卖之最。

  如此天价引发市场极大的反响,不仅古人手札拍出了惊人的高价,近现代文人学者、名流、书法家等的亲笔信札亦价值不菲:2009 年嘉德春拍中一批《胡适存友朋信札》,包括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13 通,以554.4 万元成交;周作人的一组文稿在2010 年的嘉德秋拍中以358 万元落槌;2011 年西泠秋拍中,郭沫若的《致文求堂书简二百三十函》更是拍到了2415 万元的天价……

  目前各大拍卖公司针对手札的专场拍卖较少,多数都与古籍善本、书法甚至书画混杂在一起进行拍卖。以北京华辰为例,每场书画拍卖中都不乏有名人手札,包括钱钟书、高二适、溥儒等,并且都获得了不错的拍卖成果。但无论如何,手札拍卖市场价值增长的趋势非常之快,手札拍卖成热潮已毋庸置疑。

  也许你会不解:小小的手札竟会有如此大的魅力,普通的几页纸怎么会价值千金?

  “旧事重提”价值高

  手札,亦称信札、书札、尺牍、书简、手简、尺翰等,唐之前存留下来的大多被称作“帖”,是珍贵的书法精品,而明清以至近现代保存下来的大量札类藏品,则被归入颇具历史文化感的古籍善本类目之中。

  这些看似平常、记载日常琐事的手札,往往尘封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为后人了解名人们的人生追求、人际交往、所思所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珍贵资料。而每一件手札往往都蕴含着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自然会受到人们的追捧。

  由于手稿、信札是文人墨客最随意的书写形式之一,其性格、思想最容易在笔端流淌而出,“字如其人”、“见字如晤”就是这个道理。而在无心无意中流出的还有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生活,那些记录平常普通生活的文字成为了后人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虽然研究历史以正史为主,但仍要辅助以各种笔记、语录、杂记,甚至借鉴当时流行的小说、戏曲等文艺作品中的细节。但由于笔记、小说、戏曲等都是“刻意”的产物,唯有手札是真实情感的流露,一纸手札便是一段历史最完美的还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们的作品更明晰的意见……”

  而从艺术的角度看,以书法这一独特表现形式存在的手札,更让人们愿意将其视为一件艺术品。手札为古人手书而成,虽然不能将其视作高妙精深的书法作品,但其所表现出来的风貌气质则个个不同、各具风采。更何况古人对笔墨的驾驭远非今人所能想象,而手札作品便是这些人书法技法与风格最为随意、自然的流露,虽信手为之,却体现出了作者的真实性情与功力。

  事实上,最初对手札的收藏本意便是对书法的欣赏,从唐宋到明清,手札收藏几乎成为了文人的专利。从陆机的《平复帖》到苏东坡、欧阳修的手札,对书法的欣赏与研究一直是古人孜孜以求的“事业”。不仅如此,历朝文人在收藏前人手札的同时,也很讲究自己写信的品位。于是薛涛笺、罗纹笺、彩诗笺等特意印刷,以求提高手札品位的信笺便悄然而生,在黑白两色的手札中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国内市场蕴藏更大潜力

  中国的手札不仅是一件历史文物,更因为将书法艺术蕴于其中,本身还兼具艺术价值。相比国外的手札拍卖市场,价位偏低的中国手札拍卖市场背后蕴藏着更大的投资潜力与升值空间。具有双重价值的中国手札除了具有极大的升值空间外,不可估量的潜在“货源”也成为其收藏的一大切入点。早在2005年“抢救民间家书”活动中,在发起部门所收到的征集藏品中,看似普通的民间手札中亦有价值极大的珍品,如孙中山先生的亲笔书信、季羡林先生的手札等等,可见民间藏品的丰富。

  毕竟中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单就清末重臣、民国名流来说,其人数何止百千。且不说大人物流向四方的书札亟待收回、整理,使之成系统,即使史册上或许仅是一笔带过的小人物,在其给亲属或友人的信件中就可能记录了当时的一段重要史实,对于填补历史空白有重要作用,价值不可小觑。算其历史,距今并不算远,被后人保存下来的可能极大。

  “货源”充足表现在收藏市场上,便是与日俱增的手札数量。加之此刻中国手札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现在投身手札收藏非但为时未晚,反而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试想,在这个毛笔书信“灭绝”的时代,在这个高科技、数字化的时代,还会有多少人会借习字写信?可以想象未来的纸上书信会越来越少,名人手札则会弥足珍贵。从这个意义上讲,丰富的手札“货源”终将像当下古代书画一样稀缺珍贵。或许在未来,手札将成为拍卖会的主角,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拍卖神话。

  练就火眼辨真伪

  鉴别名人手札的真伪,应该从用笔、墨色、用纸、内容等几个方面综合来考察。首先要对名人的生平事迹有充分了解,对他往来走动的师友亦要下足工夫;第二,要对名人的笔迹、艺术风格有一定的了解,最好有一个可靠的参照物;最后也是高境界的评判,即是辨别字的气息,真的东西很自然随意,而仿冒之作则显得刻意做作。

  由于手札书写的环境、书写人的心情、书写人和收信人的关系往往极大影响着书写者所表现出的气质风格,这无疑增加了今人评定鉴赏的难度。但如果每个收藏者都能做好功课,多看多想多揣摩,既从书法艺术的层面做评判,又以历史文化的尺度去衡量,那么“打眼”的故事就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了。

  对于“收”回的手札又该如何“藏”呢?系统化是第一。有人喜欢收藏文人学者的手稿,有人喜欢收藏书画家的信笺,但藏来藏去,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类或者某一位名人的手札上。例如2009 年中国嘉德拍出的《胡适存友朋信札》,信札涉及到了民国时期许多名人要客的日记、文稿和书信。这样一幅原生态的民国风云画卷,自然会取得不俗的拍卖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名人因公务繁忙,或是杂物缠身,再者是不屑或无暇书写而找他人代笔,例如刘墉、金农的许多手札都是其妻妾所作。虽然这些手札不属赝品,但与亲笔手札相比,价值则要大打折扣,收藏者可要格外留心。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